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尿素和其他非蛋白氮化合物作为反刍动物日粮中植物和动物蛋白质的经济替代品,已有百年之久。最初由于缺乏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合理剂量尿素的科学认识,导致动物因尿素中毒而死亡,阻碍了其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广泛应用。后来的大量实验表明,尿素在许多饲养条件下都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反刍动物日粮的组成成分。目前,反刍动物瘤胃尿素和其他非蛋白氮化合物代谢机理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章通过综述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氨吸收作用及其机制,讨论了在胃肠道中尿素代谢和氨代谢中的尿素循环及尿素饲喂的科学知识。为通过饲料和饲养管理调控尿素氮再循环,促进微生物对尿素氮的利用、合成和代谢,从而减少氮的浪费并提高反刍动物的氮利用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反刍动物利用尿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的发展,对各种饲料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蛋白质饲料越来越紧缺。据推算,到2000年我国蛋白质饲料短缺达1190万t,相当于3216万t饼粕或1.7亿t谷物的含量。在反刍动物营养中,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引进了NPN(非蛋白氛),特别是尿素,它可代替部分蛋白质饲料用于牛羊的饲喂。尿素含氮46%左右,按含氮量计算,Ikg含氮量46%的尿素等于民skg含粗蛋白42.2%的豆粕。尿素来源广,成本低,反刍动物可利用其作为氮源合成蛋白质。由于反刍动物对尿素的利用存在适口性差、氨释放速度快、利用率低、储存不便、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3.
4.
5.
尿素饲料对反刍动物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 ,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1 99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 52 60万 t,居世界前列 ,人均占有牛肉 4.1 kg,羊肉 1 .61 kg,人均占有羊肉量接近世界水平 ,但人均占有牛肉量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9.77kg)。要提高牛羊肉的产量 ,除具备优良品种外 ,还必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提供大量的蛋白质饲料。但是 ,蛋白质饲料的严重缺乏 ,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些蛋白质饲料 ,如豆饼、鱼粉等大量被用于养猪、养禽业 ,而用于反刍动物饲养业的蛋白质饲料已变得相对缺乏 ,因此在反刍动物… 相似文献
6.
7.
8.
9.
小肽、挥发性脂肪酸(VFA)和葡萄糖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营养物质.对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影响重大。研究发现小肽的主要转运载体有两个.PepT1和PepT2:葡萄糖的转运载体分两大类共16个载体;VFA的瘤胃转运主要受PH、日粮精粗比、分子大小及血液流量的调控。本文对此3种重要营养物质在反刍动物瘤胃内的转运机制和调控因子进行综述.并展望以后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0.
11.
12.
反刍动物甲烷生成机制及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烷是反刍动物瘤胃正常消化的产物,但其排放不仅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增加温室效应,并且造成饲料能量的损失。因此,减少反刍动物瘤胃内甲烷的生成量对提高饲料能量利用率和改善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述了瘤胃中甲烷生成的机制及影响甲烷产生量的因素,详细介绍了控制瘤胃内甲烷产生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14.
15.
尿素的实用意义较大,在生产中的应用也较为广泛。但是,直接饲喂尿素也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在饲料混合不均匀或尿素添加过量时,因为氨在瘤胃中的释放速度是瘤胃微生物对其利用速度的4倍。为了使反刍动物能更好地利用尿素,并使其瘤胃微生物利用氨与尿素释放氨同步,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尿素缓释技术在反刍动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表面活性剂是一种新型的反刍动物饲料添加剂,根据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可将其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变瘤胃微生物种群数量进而增加瘤胃内源性酶的分泌量、分泌酶活性或促进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瘤胃发酵模式,提高瘤胃微生物对粗饲料的降解能力,进而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作者主要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几种常见的表面活性剂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调控的影响,其中包括非离子型(吐温、烷基多糖苷、茶皂素)、两性离子型(甜菜碱、大豆磷脂)和阴离子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磺基丁二酸钠二辛酯);介绍了日粮中添加不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种群数量、内源酶活、发酵产物等影响,为新型表面活性剂的开发和表面活性剂在反刍动物日粮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讨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内蒙古白绒山羊内源尿素氮循环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饲粮分为低(7.5%)、中(10.5%)和高(13.5%)3个蛋白质水平。选用9只体况良好,体重为(45.63±3.1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为3组,即中蛋白质饲粮组(对照组)、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2 d低蛋白质饲粮—2 d高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2 d高蛋白质饲粮—2 d低蛋白质饲粮,循环饲喂)。预试期16 d,正试期12 d。通过全收粪尿法、嘌呤衍生物法和同位素灌注法测定山羊氮代谢、内源尿素氮循环以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中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氨氮(NH3-N)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氮、尿氮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沉积氮/摄入氮显著降低(P<0.05),尿中嘌呤衍生物排出量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量显著降低(P<0.05);2)变动低蛋白质饲粮组与变动高蛋白质饲粮组比较,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3)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后,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进入尿中的尿素氮/肝脏合成的内源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返回鸟氨酸循环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减少(P<0.05),用于再合成的尿素氮/进入胃肠道的尿素氮显著增加(P<0.05)。综上所述,周期性变动饲粮蛋白质水平有利于提高内蒙古白绒山羊氮利用率和微生物蛋白质合成量。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