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东明县境内保护地类型丰富多样,但境内的自然保护地既有交叉重叠,又有保护地规划范围不合理等现象,通过研究分析东明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提出了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对东明县今后新建自然保护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是保护地整合优化的重要基础,对于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东省6种类型1359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地理统计模型,采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最邻近点指数和核密度估计的方法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自然保护区是面积最大的保护地,珠三角地区是自然保护地数量最多的区域;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总体呈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的格局,3个高密度区分布位于佛山市、东莞市西部和广州市北部.提出建议:利用此次整合优化的契机,进一步优化广东省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布局,尝试在珠三角地区布局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3.
2020年,全国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工作正式开展,内蒙古自治区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丰富、数量众多、面积较大,且涉及问题情况复杂,整合优化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文章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建议,为全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阐述国土空间分类、自然保护地分类及整合类型分类,解析整合类型内涵,包括调出和调入、归并转化和保留的内涵解析。重点讨论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区域的整合类型适用问题。提出自然保护地整合类型分为调出、调入、归并转化、保留4个类型;自然保护地涉及交叉重叠时,重叠区域若不是全部调出,那么除保留一个保护地外,其他保护地的整合类型按调出来处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自然保护地数量类型及空间重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现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 359个,是全国自然保护地建立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保护地交叉重叠尤其复杂。理清不同自然保护地重叠现状,是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今后的建设管理的基础。以全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数据为基础,先从级别、类型两个方面总体分析保护地数量特征,再按照设立时间的先后梳理各类保护地出现和发展的趋势,最后用ArcGIS对重叠地块作拓扑,对不同类型、级别的保护地之间的空间重叠情况作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现有8种类型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类数量和面积占比最大。从1956年至2020年,保护地类型、数量、面积均不断增加,整体经历了萌芽、发展、全面快速增加、个别类型持续增长4个阶段。(2)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的普遍存在交叉重叠,总重叠面积44.27万hm~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重叠面积占总重叠面积的85.19%,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重叠面积最大;同种类型不同级别之间也存在重叠,国家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之间重叠最大。广东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少,市县级自然保护地数量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整合优化难度较大。对自然保护地集中的热点区域按照主要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对市县级保护地的管理;开展保护地有效管理评价,引导各级各类保护地提升保护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规则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我国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为贯彻《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现阶段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的目的、对象、任务、原则等总体要求,提出了体系转换、整合归并、范围调整和区划优化规则,以及预案、确认和实施三步走的实现路径,探讨了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分类分级分区管理以及治理支撑体系,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技术参考和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总体规划等基础工作,构建统一规范、管理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2022年,在对辽宁省营口市7处自然保护地类型、数量、规模、分布、管理现状等情况分析评价基础上,结合保护地内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历史遗留、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根据营口市生态空间的分布特点和生态保护实际需求,提出了营口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研究结果可为推进营口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收集怒江州各类自然保护地界线,利用GIS软件对自然保护地现状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怒江州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5种类型自然保护地8处共66.15万hm2,各类自然保护地之间存在交叉重叠、矛盾冲突突出等问题。结合现有自然保护地分布状况,开展保护空缺分析。提出整合交叉重叠、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和将保护空缺中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纳入自然保护地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创新与改革,而湿地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州20个湿地公园为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了整合优化前后湿地公园基本情况,发现整合优化初步解决了整合前湿地公园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保护空缺、保护地内用地矛盾等情况。并从保护和恢复重要典型湿地、恢复市域湿地生态廊道、修复湿地生境、促进湿地价值转化、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整合优化后湿地自然公园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5个自然保护地为例,通过调查评估、空缺分析和边界优化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整合优化预案分析,同时明确了明溪县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优化了各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可有效缓解现有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为推动明溪县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自然保护地统筹管理、整合优化的背景下,从研究对象、类型数量、利用规模、旅游现状等方面科学判析新形势下广西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的空间、资源和需求潜力,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出整合交叉重叠自然保护地,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强化自然生态教育,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提质升级等自然保护地森林生态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七台河地区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该地区自然保护地重叠及矛盾冲突比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整合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昌市自然保护地涉及林业、生态环境、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城建、文广新旅等多个部门.根据各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方式和保护特征差异,按照推行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自然保护地统一归林业部门负责管理.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等原因,形成了各自然保护地发展不平衡、建设不完善的现状.本文根据南昌市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对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和保护管理提出科学建议,为南昌市自然保护地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师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思路,归并相邻自然保护地,优化自然保护地边界范围和管控区划。对有序解决师宗县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完善师宗县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过程中存在的“以调代改”,破碎化程度增加,相邻保护地整合随意,不实事求是地分析保护空缺,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随意等问题进行分析。藉此提出禁止借机洗白原有违法违规行为,保持保护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规范整合,科学如实地分析保护空缺,合理地评估保护地边界区划等有关自然保护地整合的对策、方法、措施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文章以广东省龙眼洞林场为例,按照整合优化工作要求,综合"梳理现状问题、分析保护空缺、整合交叉重叠、优化保护边界"4个方面,提出整合优化方案,探讨国有林场在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平稳有序地推进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河北塞罕坝3类自然保护地现状进行了概括,剖析了保护地存在的交叉重叠,村庄、农田及争议林地,保护价值不高的人工商品林等问题。探索整合优化方案,以期有效解决塞罕坝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多头管理、区划不合理等问题,实现保护地的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已于2020年底通过国家审核,为及时掌握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后空间格局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本研究以山东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数据库为基础,从保护地内矛盾冲突、保护空缺分析、实际管控需求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地在平原与低山丘陵、陆海以及东西部等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由于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关系着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与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系统分析和平县生态现状、生态保护空间状况、整合优化前自然保护地体系情况,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问题处理及应保尽保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正在改革自然保护体制,通过对现有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转化、补缺,新建国家公园和自然公园,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草原是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但草原自然保护地体系尚不健全,且缺失自然公园这种类型。建立草原自然公园,能够填补空白,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能促进草原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增强草原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全面分析了草原自然公园创建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草原公园的定义、定位和建设思路,以期对草原自然公园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