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文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94-6596
介绍了秀山县农地流转的成效和特点,分析了秀山县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就农地流转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认清农地流转本质、发展非农产业、发展农村合作化组织等对策建议,以期建立农地流转长效机制,完善农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为改变中国农村农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为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中央出台农地三权分置的政策。作者从农村系列问题的实际出发,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理论对农地三权分置和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认为农地三权分置的政策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振兴农村经济,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遗留制度以及集体所有制的产权安排,遭遇了新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困境。表现在:改革红利消失和“三农问题”仍然严峻;政府“低成本”征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冲突;新型城镇化战略遭遇土地制度短板。这些问题均与现行农地制度下农地配置中单纯行政权力主导而缺乏市场均衡化流转,以及农地产权主体不清导致利益争夺无序有关。加之农村社会保障建设仅处于较低水平状态,也影响了农地主体自由流转农地的行为决策。目前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比较明朗,即加快农地市场化流转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要形成农地健康流转的市场机制,必须突破目前产权主体不清和社会保障制度配套不全两大制度障碍,夯实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硬核”,并形成有利于农地流转的制度“保护带”。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居高不下和社会阶层趋于固化的双重背景下,农地流转能否缩小收入差距以及低收入家庭能否通过农地流转实现阶层跃迁都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微观数据,利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回归和收入转移矩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探讨农地流转对农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根据所处地区、农地流转数量和租金支付形式(有偿流转或无偿流转)探索其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从静态维度考察,农地流转能够有效缩小农村内部整体的收入差距,但把收入差距拆解成两极、高端和低端三个局部来看,加剧和缓解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时存在。从动态维度考察,参与农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的收入流动性,能够改善趋于僵化的动态收入分配格局,并且农村低收入家庭可以通过农地流转实现阶层跃迁。从异质性维度考察,农地流转对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主要发生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这一效果并不明显;大规模转入农地和有偿转出农地均会大幅缩小整体的静态收入不平等程度。因此,政府在继续推动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同时要注重交易方式的规范化和市场化以推动有偿流转,对不同流转规模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普选 《甘肃农业》2001,(8):4-5,14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发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土地制度是一直"三农"问题的根本和核心,农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3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它以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首次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归集体,经营权归农户家庭,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1978年以后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表现为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制度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过渡、演化、形成和完善的四个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与此同时,农地流转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农地流转的萌芽阶段、农地流转缓慢发展阶段、农地流转迅速发展阶段、农地流转大规模迅速发展阶段四个演进阶段。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非粮化"、耕地抛荒严重等突出问题。最后给出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利民  刘成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608-7610
在理清农地边际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诊断农地边际化程度的指标,包括农地利用的纯收益、总收益和单位面积农地的农产品产量。依托在湖北省通城县的685份农户调查资料,结合1985~2006年通城县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应用综合指标法、聚类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通城县的各类型农地的边际化程度及其与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通城县农地发生了2次边际化现象,旱地的边际化程度深于水田;农地边际化程度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相关性,且水田边际化程度与劳动力迁移的相关性大于旱地;农地边际化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在目前农地流转不畅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会进一步加深农地边际化程度,因此,农地边际化是农村劳动力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农地制度最终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基础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是,不能因此否定均田承包制的局限性,要在稳定现存农地使用制度的大提前下,进行经营方式的创新,适度推进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农地经营权的逐渐放活,农地经营权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中 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农地经营权流转涉及主体多元,本文选取集体推进视角,采用文献法、专家 咨询法、实地调研法,对农地经营权流转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在农地经营权流转中存在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与村委会职能模糊,流转效率低、公平性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健全交易平台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城市化形态下的农地保护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文荣 《世界农业》2003,(10):11-13
经济增长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全球性的严重问题,而对于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又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国,问题则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市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也侵占了大量本已十分稀缺的农地资源,严重威胁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与农地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否协调,在实践中怎样才能实现两者的相互联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速度加快,它们已经走过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一、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城市化形态与农地保护1.巴西:过度城市化与低度的农地利用…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法律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农地享有使用权,但不得抵押融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农地的财产性,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通过修改与农地抵押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农地抵押登记、价值评估及农地抵押风险控制等制度,允许农民对农地享有抵押的权利,拓宽农民融资渠道,发挥农地作为用益物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促进农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地经营权流转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声势浩大。农地经营权的流转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促进农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农地使用权价值,确保农民在农地上的相应权益,采用了B-S期权定价方法,以安徽省为例,实证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地流转中农地使用权的定价。结果表明,农地种植一年期的期权价值占农地使用权价值的一半,提高了传统方法对农地使用权定价的价值;期权在农地使用权上的定价和在农地使用权流转上的灵活性,为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还是留在农村继续务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地经营权流转是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推进农业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陕北农村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陕北农地经营权流转面临供需不足且不匹配的困境,主要源于陕北农地资源禀赋差、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流转成本和流转风险高,导致农地经营收益和流转租金低,供需双方顾虑多。因此,应从提高农地收益率、完善配套服务、化解各种风险和设置农地持有成本等方面入手破解农地流转供需困境。  相似文献   

16.
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引领和关键动力所在。现阶段农村农地经营性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两大来源,文章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将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和农户收入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分析在当前农地流转、非农就业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以及农地流转速度滞缓、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促进农地规范有序流转、充分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转移就业渠道的对策建议,进而使农户合理配置农地和家庭劳动力等资源,优化收入结构,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相似文献   

17.
关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案。文章论述了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设想及在建设农地金融制度方面的相关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变化和就业渠道多元发展,农地经营权资本化流转已成为创新农地流转机制、培育农地流转市场的客观要求。借鉴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理论,客观分析农地资本化流转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社会福利、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积极意义,是推进新一轮以经营权资本化为核心的农地制度创新的逻辑基础,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本效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增强农民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何琼  秦华 《甘肃农业》2005,(10):30-30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对于中国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济活动必然在特定的制度系统中运行,不同经济制度,决定人们的不同行为方式,农民增收致富同样依赖于一定的制度环境。本文从农地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出发,结合80年代中期以来各地的农地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认为区别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采取不同的农地所有制模式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农地的具体功能构成了复杂的、多层次的、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功能系统,并且各种功能的重要程度交替变化.许多农地的功能是政策作用的结果,当农地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吻合时,农村就会顺利发展;反之,农村的发展就会受到阻滞.我国现行政策赋予农地的功能已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且各种功能之间相互冲突,如不进行改革,农业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