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期间,陈庆惠先生受“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委托,赠与我《厦门盆景》一书。捧着这本书不能不让我想起厦门盆景界的元老——为弘扬我国盆景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耐翁先生。耐翁是当代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潜心研究盆景凡70年,对盆景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早在10多年前,我就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2.
暮春季节,绿满江南,我在祖国的“黄金海岸”厦门市,拜访了著名盆景艺术家、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傅继扬(耐翁)先生。耐老已近八十高龄,仍思维敏捷,步履稳健,他引我登上了他的住室晒台,亲自为我介绍指点他创作的盆景。晒台上的盆栽、盆景有一百多  相似文献   

3.
回忆起前年在厦门举办“澳门杯”全国盆景展览时,有一组盆景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晋江地区选送的蔡继蔗先生创作的榕树盆景。两年间,我每次与蔡先生联系,希望将他的获奖作品的照片提供数幅,以便让更多的盆景爱好者能得到启示。但事与原违,拖拖拉拉,一晃已过去18个月了。蔡先生很谦虚,在他的回信中说:“我的作品大都是20年前在山野采集小苗培育而成的,创作手法守旧,不尽人意之处颇多,故迟迟难以满足……。”但对其他朋友,如苏天真、庄云峰的作品倒倍加赞扬。今年年初,经我再三催促才勉强寄来尚未发表的作品数幅,其中最能  相似文献   

4.
技道两进     
赵庆泉先生的这两幅盆景是我特意从书上剪辑下来的。看那简洁的构图、典雅的色彩、俊逸的风格,端然是一首精致的宋词小令。这与他一贯擅长的表现恬淡自然山野风光的水旱盆景,似有所不同。水旱盆景是赵先生的“绝活”。然而一直以来我颇有兴趣地更注意他零星发表的其他一些作品。因为它常让我想起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初始解牛,“所见无非全牛”;  相似文献   

5.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银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上海的一间普普通通的民宅旧楼里,我拜访了热心读者徐苏龙千元生极力摊荐给我们的“民间盆景高人”——毛洪元先生。徐先生之前一直给我们“念叨”他这位师傅技艺如何如何高,家里宝贝如何如何多,可就是固执地不愿用文字来传播他的经验。毛先生真有他说的那么厉害?  相似文献   

7.
报载百岁画师晏济元老先生将于近日举办画展。不禁忆起不久前颐和园总工程师耿留同先生有关长寿与职业的一段谈话。 出身扬州盆景世家的耿留同,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对植物特别钟爱。至今已60多岁仍从事“绿色事业”。近日他与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的同仁们一道座谈,席间他说,我看从事三种职业的人长寿,一是书法画家,二是中医大夫,另外就是盆景艺术工作者了。此语一出,立即得到与  相似文献   

8.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总编先生: 我是新加坡盆景协会的领导成员之一,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在“星岛”,您主办的刊物是很受欢迎的。最近一个时期,从刊物上读到有关台湾盆景艺术家李国安先生对盆景艺术的独特论述,这些论述引起  相似文献   

10.
仲秋的一个周末,我怀着对盆景艺术的痴情,访问了著名盆景大师傅耐翁先生。幽柔的灯光下,白发如云的傅老正在伏案疾书。原来,他要赶在今年十月在湖北举行的全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之前,撰写论文:《盆景流派之我见》。他郑重地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地方对‘派’字不求甚解,个别地方并无鲜明观点和独特风格,而却以地区划界,急于创建新派,或已被称为一派者,这种无学求意义的派,必然给盆景界造成混乱。”他主张群策群力,集  相似文献   

11.
读冯、夏先生的文章后,又仔细欣赏了原作《榆树》(见今年一期插6),首先使我感到疑惑的是,明明是“直干式”桩景冯先生却说成是“一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这是一个明显的概念错误。直干树下植以一丛兰草,盆内点上几块小石,成为“典型的组合式”。照此说来,那水旱盆景应改名为组合盆景,因为水旱盆景比冯先生所说的那件“典型的组合式盆景”更为“典型”。翻一下当今已出版的盆景专著,在树木盆景造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花卉盆景》1992年第3期中兰农先生《盆景作品命名浅议》中谈到“中国盆景在命名方面。存在着太直、太露、无回味余地的通病”。这一点我也有同感。然而其中以潘仲连先生的“听”为例,说该命名未能充分揭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壮美及深刻内涵,只取其形以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对于这一点,我不以为然。我觉得“听”这一命名同样具有深刻内涵。其一,以潘老先生开拓雄壮之风格,“听”这一命名决不停留于其表象,“听”能让观赏者通过寥寥两棵松,仿佛听到松涛阵阵,颇有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和中国花卉盆景编辑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七期盆景、园艺培训班上,赵庆泉先生为学员们讲述了水旱盆景的制作过程,使我这个喜爱水旱盆景创作的工作者从实践中又提高了一步。现将赵先生的讲述,按我的学习体会记录下来,与喜爱盆景的同道共享。中国盆景与优美的自然景致有着密切联系。可说是微型的造园艺术,可以表现树木的景象,亦可表现山水的景象。水旱盆景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是树木盆案和山水盆景的有机结合,是以植物、山石、水、土为主要材料,在浅口水盆里表现水、旱、树、石兼而有之的自然景象。赵庆泉先生在继承中国传统水旱盆景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并逐渐形成了清新、秀丽的个人风格。他创作的水旱盆景以树木为主,山石为辅,表现大多为比较“完整”的自然号观。  相似文献   

14.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15.
我曾经看到一双手,那是一双农民的手,粗糙、笨拙,长满了老茧,但就是这双手,为中国盆景界创作出了一盆盆出色的名作,从“刘松年笔意”到“如云飞渡”,再到“初夏”、“岿然”……都以独具的创意使中国盆景增添了一盆盆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我国盆景名家、杭州花圃工程师潘仲连先生。  相似文献   

16.
我十分偏爱文人树盆景,正因如此,我对所有关于文人树的文章都格外予以关注,并认真拜读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很多,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本一先生的《赋于新时代文人树以新的生命》(以下简称“赋文”见《中国花卉盆景》2001.8) 他在“赋文”中对文人树的历史、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分别作了精辟的论述我在闲来无事之时常读这篇文章,并经常循“赋文”的文脉,深入到文人树的腹地源头进行观光采风探奇览胜。每次归来,必有所得;现将管窥锥指,串缀一起,作记如下。 1.“赋文”说“文人树的艺术风格,源于文人画”现在,我们就循着这条文脉探下去看看这一说法有什么根据以及产生文人树的历史背景。中国盆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之后,就发现了盆景背后的辛酸与无奈,盆景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它至今无法独  相似文献   

17.
2004年4月27日,一位80岁的老人提着行李出现在香港国际机场:望着他手上的行李,陪同他出国访问的香港“文农盆景”的邻队先生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8.
深居幽里,自誉为“竹乡儿子”的田发建先生(江西崇义人),在步入竹盆景创作的十多年间,不仅为他深爱的竹乡故里增色添彩,而且为发展竹盆景这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起到良好的典范作用。他的作品在全国竹艺、根艺评展中,先后获得五  相似文献   

19.
“盆景是一种艺术化的自然物,成功的作品,必定能给人更多的美的享受。”三句话不离本行,石启业——这位新近当选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的新闻人物,显然,对他所从事的这项事业充满了信心。“你作为新疆盆景艺术的开拓者、能否谈谈新疆盆景事业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我开门见山,首先“发难”。他略为思索片刻道:“盆景艺术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在新疆时间很短:石河子是79年以后开始的,在全疆算是早的。那一年全国兴办首次盆景展  相似文献   

20.
拜读思翔先生《对盆景“舍利型”的思考》一文(发表于本刊2002年第11期),颇有感触。我很赞同思翔关于研究“舍利型”盆景须从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入手的见解。我认为,研究“舍利型”盆景,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含义。为何日本人将这类盆景称之为“舍利型”,而不称作“枯树型”或者别的什么型?这里面一定有其因由所在。“舍利”一词,是从佛教引用而来的。佛门中的得道高僧圆寂之后,遗体经焚化变为“舍利子”。“舍利子”是佛家极其神圣、珍贵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