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周棱波  彭秋  刘天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61-7162
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的吡虫啉溶液对高粱蚜虫的防治效果及对高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吡虫啉对高粱蚜虫的防治效果增强,同时对高粱的增产效果也越明显。综合考虑经济实惠、有利于环境保护等因素,建议防治高粱蚜虫的最佳吡虫啉溶液浓度为0.100 0μg/ml。  相似文献   

3.
李树蚜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蚜虫是李树生产中发生普遍、危害比较严重的虫害之一,它可造成叶片失绿,以至叶片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影响李树产量及花芽形成,大大削弱树势,并且能够传播病毒,给李树生产带来极大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笔者对李树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蚜虫是烤烟上的主要害虫,而且是烤烟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严重影响了烤烟的产量和品质。掌握蚜虫在烤烟上的发生规律,适期开展防治,对文山县烤烟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2005-2009年的定点监测表明:烤烟蚜虫在烤烟团棵期迁入、定居,发生危害高峰期是烤烟旺长期。一天中有翅蚜活动的高峰期是10:00~14:00时。  相似文献   

7.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往往会引起大幅减产,直接影响菜农收益。蚜虫作为番茄病毒病的传媒昆虫,其间接传毒的危害更甚于直接刺吸危害,为此笔者进行了保地护番茄蚜虫发生消长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次生代谢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人工接虫、田间调查和室内生化分析研究了不同高粱材料对蚜虫的抗性及其与次生代谢物的关系。结果显示,高粱抗蚜虫性状属单基因显性简单遗传,通过回交转育方式容易获得抗性基因。高粱抗蚜虫性状与植株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丁布(DIMBOA)含量间的关系表现出年度间的差异,有时抗性与感性材料间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丁布含量都不表现质的不同,说明另有更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实际控制着高粱的抗蚜性状。  相似文献   

9.
农作物蚜虫发生规律及其天敌种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农作物蚜虫的种类与其发生规律,并介绍了其天敌种类,以期为防治蚜虫保护其天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栾树蚜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园林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应考虑生态平衡、人畜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本文阐述了栾树蚜虫的发生规律,分析了栾树蚜虫防治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防治新技术,以期为该虫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苜蓿蚜虫是石嘴山市苜蓿上的重要害虫,分别发生在6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两茬苜蓿均可受到严重危害,根据预测预报,并结合当年的气象信息综合考虑,可采取大面积综合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蚜虫,将损失控制在最低范围。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晋中区域高粱蚜虫种群演变消长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近十多年来对晋中区域高粱蚜虫、天敌的发生消长资料以及结合气象同期资料结果分析,高粱蚜虫种群演变、发生程度、危害历期不仅与温度、湿度、降雨和天敌数量有直接关系,引发高粱蚜种群演变还与作物布局和高粱种植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成都地区冬小麦蚜虫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冬小麦蚜虫的种类主要为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发生高峰期为小麦孕穗至抽穗期,防治的最佳时期为小麦拔节期。  相似文献   

15.
花生蚜虫是地球上一种最具破坏性的害虫,并且在我国花生产地较为常见,是造成花生减产,甚至绝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对花生蚜虫的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本文以粤北地区为例,简要分析了花生蚜虫的危害情况,并对花生蚜虫的发生规律进行总结,同时提出几点绿色防控技术,希望能够给花生蚜虫的防治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有效地控制蚜虫发生危害,必须了解掌握其相关知识,掌握蚜虫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19.
油菜蚜虫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油菜蚜虫种类和田间消长动态,2007~2010年,对贵州省油菜蚜虫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贵阳市小河区作了田间消长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油菜蚜虫主要有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3种,出现明显的3峰型,发生期在10月下旬至5月下旬;发生高峰分别在11月下旬、1月下旬和5月上旬;针对油菜蚜虫的发生危害规律,提出了田间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和田地区有90 000亩水稻,主要分布在于田、墨玉、和田三县。1981年以来偶见蚜虫在水稻上发生,但未造成经济损失,1988和1989年却为害成灾。1988年于田县20 000余亩早播水稻全部受害,其中2 000余亩不得不翻耕重种;1989年全地区早播水稻50 000余亩全部受害,虽然采取了一些防御措施,仍有500余亩翻耕重种,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