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小麦生产中,氮素化肥的应用一般分为两次,即底施氮素化肥和追施氮素化肥。传统的施用方法是:底施氮素化肥的用量一般占总施氮素化肥量的60%~70%,追施氮素化肥的用量占总施氮素化肥量的30%~40%,有些农户底施氮素化肥的量还更高;在追施氮素化肥时间方面一般安排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这种运筹氮素化肥的方式,由于  相似文献   

2.
高效尿素提高小麦产量和及氮素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效尿素与普通尿素在小麦上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高效尿素的小麦植株不仅干物质积累量高,而且较多向籽粒转移,在亩施纯氮6.9、9.2、11.5kg水平上,施用高效尿素的小麦产量比施用等氮量普通尿素的增产10%以上,当高效尿素用量比普通尿素减少20%-25%时,小麦产量可达相等水平或略增产。同时氮素利用率高达50.465,比普通尿素提高14.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优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在冀中南小麦/玉米轮作体系自然生产条件下,对2。土体氮素循环及盈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小麦/玉米轮作周期氮素变化呈“M”型;氮素纵向移动性较强,深层土壤仍含有较高量氮素。『结论]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小麦/玉米轮作氮素循环呈盈余状态,氮肥施用应以减、控为主。  相似文献   

4.
我省小麦生产上,氮素化肥以往大多作苗期或生长中后期追肥施用。近年来,为了防止氮素的挥发损失,各地推广了氮素化肥基施的措施:即把小麦氮素化肥的一部分,提前至播种时结合整地施用。 然而氮素化肥基施对小麦生理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如何,却很少进行研究。国外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结论也不尽一致。有的试验证明,施用高量氮时,播种时施用比生长期追肥小麦的增产效果更好。但也有相反的报道。本试验就氮素化肥基施对小麦氮吸收、干物质累积与产量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可供生产上合理施用氮素化肥、促进小麦生产参考。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1983~1984年在兴化县农科所田间进  相似文献   

5.
氮肥运筹对稻茬麦产量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分次施用对小麦产量及其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施氮量为180kg/hm2时,以基肥、返青肥和拔节肥分次施用处理获得产量、氮素回收率和经济纯收益最高,是小麦高产高效较为适宜的氮肥施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川中丘陵区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使用稳定性尿素对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及氮效率的影响。【方法】设置6个处理:无氮肥(CK)、普通尿素1次施用(UB_(100%))、普通尿素2次施用(UD_(100%))、稳定性尿素1次施用(DMPP_(100%))、75%普通尿素2次施用(UD_(75%))和75%稳定性尿素1次施用(DMPP_(75%))。【结果】与UD_(100%)处理相比,DMPP_(100%)的周年作物产量增加3.99%;周年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9.09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季提高7.59个百分点,玉米季提高9.76个百分点;周年作物吸氮量提高20.22%,其中小麦季提高14.34%,玉米季提高23.62%。稳定性尿素处理在作物生长前期的土壤中硝态氮浓度低于普通尿素处理,而在小麦/玉米生长中后期(开花期以后)的植株吸氮量高于普通尿素处理。【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理施用稳定性尿素,既可保障作物产量,又可提高作物生长中后期的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农田氮肥利用率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氮肥施用量与利用率的关系以及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施用氮肥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增产措施之一。化肥中氮素的利用率与施氮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各学者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利用率显著下降,损失率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上升。氮素不仅是小麦产量形成的主要营养元素,也是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所必需元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牛场粪水施用对作物产量、氮素利用率和氮素损失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和玉米为研究对象,在华北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遵循等氮量原则,设置4个氮肥处理:常规化肥(撒施,CF)、粪水化肥配施(化肥撒施,粪水浇灌,CSF)、粪水浇灌(CS)和粪水深施(CSD)。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相比不施氮肥显著增加了作物产量和氮素损失。相比常规化肥处理,施用粪水处理不会降低小麦籽粒和青贮玉米产量,且施用粪水能提高作物氮素利用率,CSD处理的效果最好。相比CF处理,CSF和CS处理不管在小麦季还是在玉米季都会增加氨挥发量,在小麦季分别增加了5.6%和27.1%,在玉米季分别增加了7.8%和14.7%。CSD处理相比CF处理则会降低氨挥发量,小麦季和玉米季分别减少了15.3%和12.6%。不管在小麦季还是在玉米季,相比化肥处理,施用粪水都能显著降低氮淋失量;与CF处理相比,CSF、CS和CSD处理的小麦季的氮淋失量分别减少了38.5%、66.7%和35.8%,玉米季的氮淋失量分别减少了22.6%、39.2%和57.8%。研究表明,粪水深施是华北地区在保证作物产量的情况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和降低氮素损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采用连续两个轮作周期的稻麦轮作定位试验,研究了氮肥减施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传统推荐施肥(小麦N 195 kg/hm2,水稻210 kg/hm2,均按底肥40%、分蘖肥30%、拔节肥30%分3次施用)的基础上,氮量减施20%,并配合综合调控技术措施,产量并没有降低,而且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贡献率均得到提高。氮素在作物体内累积随着施量的提高而提高,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也有相同的规律。生产相同数量的籽粒产量的需氮量小麦高于水稻,而氮素表观损失,则水稻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10.
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禹城试验站轻壤质盐化潮土(黄河冲积平原土壤)20年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系统研究了有机无机肥料长期配施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长期施用常量无机肥虽然小麦和玉米秸秆的含氮量较高,但向籽粒氮转移量和生理效率却较低;长期施用常量有机肥小麦和玉米生理效率较高,而含氮量和氮转移量却较低;只有常量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才能逐步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经济系数、含氮量、氮素转移量和生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山东褐土传统农业种植区,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增产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等条件下,以氮肥分3次均施增产效果最好,施肥比例为1∶3∶2的处理增产效果次之,氮肥不做基施、只追施两次的处理小麦产量最低。从产值和纯收益分析结果可见,施氮量为180 kg/hm2分3次均施处理的最高,其次为施氮量120 kg/hm2分3次均施处理,不施氮肥处理的产值和纯收益最低。分析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可知,氮肥分3次施用高于氮肥分2次施用的处理,施用比例为1∶1∶1的处理高于施用比例为1∶3∶2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氮量(0 kg/hm~2、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和300 kg/hm~2)和施用次数(1次和2次)对麦后直播棉光合性能、生物量、氮素累积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后直播棉功能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及果枝数、果节数和节枝比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功能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果枝数、果节数和节枝比在初花期以施用1次处理较高,吐絮期则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生物量在盛花期前以施用1次处理较高,其后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氮素累积量初花期以施用1次处理较高,初花后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施氮量与施用次数互作分析结果显示,吐絮期功能叶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果枝数、果节数及皮棉产量均以150~300 kg/hm~2、施用2次处理较高。理论生物量和最大累积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施用2次处理较高,且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用2次处理生物量快速累积起始期较早、持续期较短而速率较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初花后氮素累积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快速累积期的最大速率和最终的生物量,初花后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与吐絮期果枝数、果节数及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氮肥运筹显著影响麦后直播棉光合性能、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施氮量150 kg/hm~2,施用2次处理生物量累积特征值较优,有利最终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在不同等氮量条件下,氮素化肥采取不同时期施用效果的试验证明,不同时期施用氮素化肥的小麦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表现出旺盛、抗旱、增产,可提高氮素化肥的利用率。氮肥通过生长期叶面追施能充分利用天上降水和土壤中水分,调节或缓解作物需肥、施肥之间的矛盾,提高或及时供给作物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响水县在冬小麦的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的追肥。在传统的小麦栽培中,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的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麦棉套作模式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纯氮施用量45、90、135、180、225、270和315 kg/hm2计7个处理,以不施用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孕穗期小麦旗叶SPAD、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籽料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小麦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施氮处理的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植株干重、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小麦籽粒氮素吸收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次之。施氮处理的上述指标值均跃CK,除植株干重外,施氮量180~315 kg/hm2处理的其他指标值差异均不显著,且基本显著跃其他施氮处理。施氮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均约CK,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70和315 kg/hm2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显著约其他施氮处理,氮素生产效率显著约施氮量45~180 kg/hm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和成本,认为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小麦季的适宜施氮量为180~225 kg/hm2。  相似文献   

16.
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wum L.)有机生产为例,研究了有机农业不同方式氮素供应的能力差异,对比了植体覆盖(S1)和施用有机肥(S2)两个生产系统。结果表明,前者在小麦抽穗前的生长量和植株体内的NPK含量明显低于后者。此后,植体覆盖系统冬小麦生长和NPK吸收都有一个明显的飞跃。最后,植体覆盖小麦单产和麦粒含氮量均与施用有机肥的小麦接近。这一变化趋势与土壤可溶性氮素含量变化一致,而且土壤可溶性氮素含量与植体覆盖作物的生长量一致。  相似文献   

17.
氮肥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国内外氮肥施用量和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营养品质、一次加工品质 (磨粉品质 )及二次加工品质 (食品制做品质 )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氮肥的施用要因土壤氮素供给量和作物需肥量精确确定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的总施氮量 ,选择合适的施氮时期 ,并采用适宜的基追肥比例。同时 ,还要配施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并进一步指出氮肥的施用还要根据小麦最终用途的不同 ,实行按类施肥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优质小麦生产中提高小麦品质的最佳施氮时期,本试验以强筋冬小麦‘藁优2018’为供试材料,于河北省宁晋县布置田间试验,在总施氮量为240 kg N/hm~2的高产条件下,研究不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施氮+拔节期施氮处理相比,将拔节期施用氮素的50%于小麦生长后期施用,2017—2018季小麦孕穗期施氮处理下小麦籽粒增产11.9%,小麦各器官吸氮量及地上部总吸氮量最高。不同追氮时期各处理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均无显著差异。后期追氮可提高小麦面粉湿面筋含量、醇溶蛋白含量、谷蛋白含量和吸水率,但后期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后期追氮处理中孕穗期追氮较其他处理(抽穗期、开花期)追氮提高小麦加工品质的趋势更为明显。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采用基施氮+拔节期施氮+孕穗期施氮(4∶3∶3)的氮素施用模式是适宜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小麦高产、优质及养分高效利用的氮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不但能够显著减少化肥用量,也能够培肥土壤、消纳有机废弃物,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以等氮量替代为原则,设有机肥部分(10%、20%、30%、40%、50%)替代化学氮肥处理,分析对小麦产量构成和氮素利用效率,探究适宜的替代比例。结果表明:1)施肥能够显著增加小麦植株的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茎叶和籽粒含氮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增加产量。2)等养分总量条件下,施用单独施用化肥比单独施用有机肥更能提供小麦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3)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上升,小麦产量构成和氮素利用效率指标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20%的替代处理表现最好。综上,推荐采用20%有机氮替代化学氮,最有利于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0.
《天津农业科学》2020,(1):63-67
为探讨氮肥施用对中筋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以衡观3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0,180,300kg·hm~(-2),分别记为N_0,N_1,N_2)小麦的籽粒产量、品质及氮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增加衡观35小麦单位面积成穗数并提高籽粒产量,与N_0相比,N_1、N_2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38.3%和37.6%(P<0.05),成穗数分别显著增加33.4%和29.9%(P<0.05);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穗粒数没有变化,而千粒质量呈下降趋势。与N_0相比,N_1、N_2处理衡观35小麦籽粒蛋白含量提高6.8%和23.6%,其中N_2与N_0和N_1差异显著(P<0.05);不同施氮水平衡观35籽粒湿面筋含量与面筋持水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施用氮肥可促进小麦茎、叶累积氮向籽粒转移,与N_0相比,N_1和N_2茎、叶转移量增加8.9~17.7 kg·hm~(-2),转移率增加1.1~6.8个百分点。随施氮量增加,衡观35小麦叶片中的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植株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下降,植株氮素收获指数升高,花前运转氮素贡献率下降,花后积累氮素贡献率升高,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累积量增加。综合而言,当地肥力水平下,中筋小麦衡观35适宜施氮量约在150 kg·hm~(-2),过量施用氮肥,不利于植株营养器官累积氮向籽粒转移,氮肥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