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类型和生理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田秀明 《植物保护》1995,21(3):8-10
山西省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有明显分化。运城、临汾黄萎病菌属强毒菌系;榆次、汾阳棉黄萎病菌属弱毒菌系,未发现落叶型致病类群。致病力强弱与微菌核和黑色素形成快慢、多少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ISSR指纹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来自我国12个省84个县(市)的棉花黄萎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存在5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其中,产生微菌核较多的B型菌株为优势类群,占72.9%。长江流域的菌株培养性状变异最大,新疆棉区的变异最小。致病力测定结果和ISSR指纹图谱均将167个单孢菌株划分为强、弱、中3个致病力类型,供试菌株的ISSR指纹图谱与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强致病力类型的菌株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湖北等省;弱致病力类型菌株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江苏。  相似文献   

3.
陕西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其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生物学培养性状、致病力测定和I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15个棉花黄萎病代表菌株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生长速率、孢子产量与致病力的强弱呈正相关.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致病力强的Ⅰ型有7个菌株,占46.67%,平均病情指数大于36.1;致病力弱的Ⅱ型有3个菌株,占20.00%,平均病情指数在21以下;致病力中等的Ⅲ型有5个菌株,占33.33%,平均病情指数在20~28之间.用4条ISSR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PCR扩增,共得到623个条带,具多态性的有425条.聚类分析和相似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在0.55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分为2个遗传类型,遗传类型与菌株致病力类型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与菌株地理来源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棉田黄萎病菌致病型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控制该病的猖獗危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1].利用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对棉黄萎病菌的选择作用,从棉田中分离获得不同的黄萎病菌菌系,在温室中采用2个抗病性差异明显的品种对其致病力进行测定,以明确同一块棉田是否存在不同致病力菌系.  相似文献   

5.
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明确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主要植棉省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差异,选用4个抗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银瑞361、豫棉21、冀棉228和冀棉11作为鉴别品种,在温室可控条件下,采用苗期移苗蘸根接种法,对不同植棉省32个落叶型黄萎病菌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并根据供试菌系在鉴别品种上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析。苗期接种14 d后,抗、感品种间的病情指数差异较大,是落叶型菌系病情指数调查的合适时间。32个落叶型菌系致病力差异显著,可分为3个类型。第Ⅰ类型只有1个菌系,致病力弱;第Ⅱ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62.5%,平均病情指数为36.8,致病力中等;第Ⅲ类型菌系占供试菌系34.4%,平均病情指数52.7,致病力较强,4个鉴别品种均表现感病。研究表明来源于不同植棉省菌系的平均致病力有一定差异,且来源于同一植棉省的落叶型菌系可归属于不同的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6.
新疆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5%左右.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黄萎病严重阻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针对新疆棉区采集分离的140个菌株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域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新疆棉区以菌核型、落叶型菌株为主;与此同时,建立了一种苗期棉花黄萎病抗性快速鉴定新方法——育苗块定量...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及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测定及评价是抗病育种及病害综合防治的基础。本文以我国三大棉区的167个黄萎菌菌株为对象,研究致病力测定及评价中不同批次之间病情指数的校准及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等关键技术环节。结果表明,以中等致病力类型菌株Vd076为校正菌株,以感病性稳定的冀棉11为校正鉴别寄主,以校正菌株在校正鉴别寄主上病情指数达到50.0±5.0时的调查结果进行各菌株的致病力评价,可获得较好的校正效果,使不同批次试验数据具有可比性;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制定了致病力类型划分标准,强、中、弱3种致病力类型的平均校正病指分别为﹥40.0、20.1~40.0和20.0;通过对不同鉴别寄主组合的分析,推荐陆地棉中棉所41号、豫棉21、鲁棉研28、中棉所35号、中棉所8号、冀棉11作为鉴别寄主。该研究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变异等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山东棉花黄萎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用山东省有代表性的棉黄萎菌16个菌株(系)各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孢子悬浮液,于棉苗2~3叶期蘸根接种,观察发病的反应型。结果表明:各菌株致病力强弱差异明显,可分为致病力强的Ⅰ型(即与落叶型相似)、致病力中等的Ⅱ型和致病力弱的Ⅲ型,并发现山东省有落叶型菌系存在。  相似文献   

9.
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河南商丘地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型群体变异,对该地区棉花上分离的8株单孢菌株的菌落形态、显微结构、致病力、ITS序列、系统进化及菌体蛋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属于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dahliae;系统进化树显示8株菌株并没有聚在同一进化枝上;8株黄萎菌菌株存在致病力差异,SQ4菌株致病力最强,属于落叶型,而其它致病力较弱的7个菌株属于非落叶型;不同致病力的菌株间蛋白谱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d.) T-9、SS4、VD-8、VD-5等4个菌株的毒素(VD-toxins)处理棉苗,发现各菌株的毒素都能使棉苗体内脱落酸(ABA)的含量增加,其中以T-9菌株毒素的影响最明显。各菌株毒素均可增加棉苗叶片的气孔抗性和提高叶片细胞的离子渗透率3-4倍。毒素对棉苗叶片的游离原生质体具有30-50%的损伤率。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部棉区黄萎病菌种群致病性分化及变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技术和鉴别寄主法对新疆北部棉区41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进行检测,以期明确黄萎病菌种群致病性分化及变异。特异性引物(ND1/ND2和D1/D2)PCR检测结果显示,供试菌系中落叶型菌系16个,占39.0%;非落叶型菌系24个,占58.5%;1个菌系未能检测出致病类型。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显示:41个供试菌株中致病性强、中、弱的菌系分别为21、12和8个,分别占51.2%、29.3%和19.5%。落叶型菌系的致病力明显高于非落叶型,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9.4和25.8。研究表明,无论落叶型菌系和非落叶型菌系,接种后都可产生落叶症状,但落叶的程度有明显差别,其落叶症状的轻重不仅与菌系的致病类型有关,还与品种的抗病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喷施外源激素对棉株棉花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温室人工接菌 ,研究了喷施 4种外源激素 3-吲哚乙酸、赤霉素、脱落酸和反 -玉米素对棉苗棉花黄萎病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在5.0~80.0μg/ml浓度范围内 ,提高了棉苗抗病性 ,但棉苗表现徒长、叶片畸形 ;反 -玉米素25.0~80.0μg/ml明显促进了病情发展 ;3-吲哚乙酸10μg/ml,脱落酸0.5μg/ml,反 -玉米素10 μg/ml的处理对降低棉苗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型的AFLP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选用41个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代表菌系,在温室条件下,对4个棉花品种鄂荆1号(感)、中棉所12(耐)、文-5(抗)和唐棉2号(抗)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可将供试菌系分为落叶型与非落叶型2类。选取8对AFLP引物PCR扩增的结果中,统计带型稳定、清晰且有多态性的条带,共169条作系统聚类分析,将上述菌系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非落叶型菌系,包括10个非落叶型菌系和1个过渡菌系;第二类为30个落叶型菌系。根据聚类分析建立树状图,发现菌系与地理来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依据菌系致病力强弱分类则相关关系不大。选用25对EcoRⅠ和MseⅠ引物组合,对供试的41个V.dahliae进行AFLP扩增,筛选到2对引物E64(GACTGCGTACCAATTCGAC)、M53(GATGAGTCCTGAGTAACCG)和E49(GACTGCGTACCAATTCCAG)、M65(GAT-GAGTCCTGAGTAAGAG),能分别扩增出433bp和110bp2条仅为V.dahliae非落叶型菌系独有的特异片段,可将落叶型与非落叶型菌系分开,这2条特异片段被命名为EM433和EM110。  相似文献   

14.
拮抗茄子黄萎病菌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土壤拮抗性放线菌对茄子黄萎病的生防价值,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与汉中地区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154株具有纤维素降解活性的放线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初筛,用生长速率法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ZX-10-4进行抑菌谱的测定,并进行盆栽试验验证其对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有17株放线菌对茄子黄萎病菌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活性稳定,其中菌株ZX-10-4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率达90.15%;活性菌株ZX-10-4发酵原液对茄子黄萎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0.00%和60.33%,稀释5倍液的防效也在50%以上。根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菌株ZX-10-4为白网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ireticuli的近似种。  相似文献   

15.
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快速定量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菌核是大丽轮枝菌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结构和黄萎病的初侵染来源。对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进行定量是黄萎病监测和预警的基础。本研究以大丽轮枝菌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区特异性引物对P1/P2扩增产物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的标准曲线,结合土样水筛法建立了土壤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定量检测体系。同时,建立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10倍,检测下限为1个微菌核/克土,在5.54×102~5.54×107copies范围内,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Ct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的土壤中微菌核个数n与Ct值之间的关系为n=e7.3-Ct/3.905。温室人工接种微菌核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率间的线性关系为y=2.710n+0.2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