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绿绿僵菌对马铃薯瓢虫体内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感染黄绿绿僵菌后的马铃薯瓢虫幼虫体内几种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对于马铃薯瓢虫幼虫体内的蛋白质含量、蛋白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蛋白含量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防治灰飞虱的高毒力生防真菌菌株及明确黄绿绿僵菌对灰飞虱的侵染致病温度条件,室内测定了黄绿绿僵菌KM1104菌株在24~30℃下对灰飞虱成虫及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菌株KM1104对灰飞虱成虫和3龄若虫均具有较强的毒力,其中对成虫的毒力高于3龄若虫,在24~30℃下对成虫和3龄若虫的LC50分别为1.45×103~7.14×104和7.25×103~3.69×105孢子/mL,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3.02~11.53d和6.85~11.58d。不同温度下黄绿绿僵菌KM1104菌株对灰飞虱的毒力不同,其中30℃下毒力最强,对成虫和3龄若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45×103和7.25×103孢子/mL,接种1.01×105~1.01×108孢子/mL后对成虫和3龄若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3.02~6.86d和6.85~9.35d。综合以上结果,黄绿绿僵菌菌株KM1104具有良好的灰飞虱生防制剂开发潜力,且在30℃下使用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中测定了低浓度噻嗪酮与黄绿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cridum 对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不同龄期若虫和成虫的协同致死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噻嗪酮与黄绿绿僵菌混合施用时对褐飞虱表现明显的协同作用。与单独施用噻嗪酮相比,混合施用时对低龄若虫的 LT_(50)缩短了约22天;对高龄若虫的 LT_(50)缩短了约57天;单独施用时对成虫几乎没有作用,而混合施用时的 LT_(50)为3.77天。与单独施用黄绿绿僵菌相比,混合施用时对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的 LT_(50)也都缩短了1~2天。混合施用时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褐飞虱的毒力顺序为成虫>高龄若虫>低龄若虫。  相似文献   

4.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8E杀虫晶体蛋白对马铃薯甲虫具有中等毒性,用亚致死剂量9和7μg/m L的Cry8E分别饲喂2、3和4龄的马铃薯甲虫幼虫,然后测定羧酸酯酶(Car E)、乙酰胆碱酯酶(ACh 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β-羧酸酯酶的活性随Cry8E浓度的升高明显提高,随龄期增长活性降低,酶活性在浓度间和龄期间差异都极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下降,2龄幼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明显升高,并且随龄期变化差异显著(P0.01)。3龄幼虫体内的CAT酶活性随Cry8E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1)。本研究阐明了Cry8E对马铃薯甲虫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黄绿绿僵菌侵染对褐飞虱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测定了3个不同浓度(1.0×107、1.0×108和1.0×109孢子/mL)黄绿绿僵菌孢悬液处理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体内的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以及尿酸与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随侵染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浓度绿僵菌溶液处理的褐飞虱种群体内CarE与GST含量在处理72 h后均呈现显著下调趋势;而CAT与SOD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其中SOD 3个浓度处理至72 h时分别达到430.87、377.64和376.16 U/mg显著高于对照的276.63 U/mg;酚氧化酶PO含量在24和48 h内均无显著变化,直至72 h,1.0×109孢子/mL浓度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PO含量上升至316.43 U/mg。结果显示,虽然低浓度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产生大量尿酸的囤积,但同一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的6种必需氨基酸含量未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当处理72 h后,1.0×107孢子/mL处理褐飞虱种群体内赖氨酸(Lys)与苏氨酸(Thr)含量反而突然上升至204.68和112.38 μg/g。结果显示绿僵菌的侵染会对褐飞虱体内解毒酶、保护酶以及氨基酸含量等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低浓度噻嗪酮与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协同作用的生物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中测定了低浓度噻嗪酮与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cridum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不同龄期若虫和成虫的协同致死作用.结果表明,低浓度噻嗪酮与黄绿绿僵菌混合施用时对褐飞虱表现明显的协同作用.与单独施用噻嗪酮相比,混合施用时对低龄若虫的LT50缩短了约22天;对高龄若虫的LT50缩短了约57天;单独施用时对成虫几乎没有作用,而混合施用时的LT50为3.77天.与单独施用黄绿绿僵菌相比,混合施用时对低龄若虫、高龄若虫、成虫的LT50也都缩短了1~2天.混合施用时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褐飞虱的毒力顺序为成虫>高龄若虫>低龄若虫.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反式茴香脑与高毒力昆虫病原真菌黄绿绿僵菌 Mf82 菌株的相容性以及其对菜青虫的联合毒力,本文在室内评价了半致死浓度(LC50)反式茴香脑与黄绿绿僵菌 Mf82 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以不同体积比混合后对菌株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菌药联合使用对2龄菜青虫的毒杀效果。结果表明,黄绿绿僵菌与反式茴香脑对菜青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活性;反式茴香脑 LC50剂量与黄绿绿僵菌 Mf82混合对菌株的菌落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两者以体积比 5:5、4:6 和 3:7 处理后明显促进菌丝生长,且随着反式茴香脑在混剂中所占比例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孢子萌发率也比两者以 2:8 和 1:9 混合后的孢子萌发率高;混剂对菜青虫的致死率随二者混合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反式茴香脑 LC50分别与孢子悬浮液(1.5×104~1.5×108孢子/mL)以体积比 5:5、4:6 和 3:7 混合处理试虫的死亡率高于两者以 2:8 和 1:9 混合处理的死亡率,共毒系数分别为 287、108 和 83,表...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测定了在8个玉米自交系上繁殖了3代的朱砂叶螨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多功能氧化酶(MFO)、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结果表明,8个不同抗虫性玉米自交系上的朱砂叶螨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朱砂叶螨体内AChE和MFO以取食高抗玉米自交系HL6044时为最高,分别为(143.5±5.52)nmol/min·mg、(47.09±2.11)pmol/30min·mg;CarE比活力为(62.00±1.89)ΔOD/min·mg,显著高于取食其余7个自交系(P0.05);而GST比活力以取食中抗性玉米自交系HL8028时最高,为(42.64±1.53)ΔOD/min·mg,其次是高抗自交系HL6044,2者均显著高于其余6个自交系(P0.05)。  相似文献   

9.
绿僵菌侵染对黏虫免疫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黏虫被病原菌侵染后的免疫应答机制,本试验分析比较了黏虫幼虫被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侵染后不同时间其血淋巴蛋白含量、免疫关键酶系(酚氧化酶PO,溶菌酶)活性、抗菌活力以及血细胞数量等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受绿僵菌侵染后,黏虫6龄幼虫血淋巴蛋白含量在侵染初期(6 h和24 h)显著高于对照,侵染48、72和96 h后幼虫血淋巴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且侵染后幼虫血淋巴PO活性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侵染初期(6 h和24 h)显著高于对照,侵染后期除72 h外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侵染初期(24 h)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升高,随后出现下降,并于48 h显著低于对照,但在化蛹时(96 h)再次上升。绿僵菌侵染后期,黏虫的抗菌活性下降,于侵染后72 h抗菌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侵染初期抗菌活性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另外,绿僵菌侵染对幼虫血细胞数量以及浆血胞比率也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侵染后6 h和24 h血细胞总数、浆血胞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随后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综上,绿僵菌侵染黏虫幼虫初期会显著诱导其免疫反应的启动,体现在主要免疫指标升高,而后随着免疫系统的破坏与能量的消耗,其免疫反应能力降低,生理活动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10.
在23-24℃及保湿条件下培养24小时,绿僵菌分生孢子在7种植物油油滴上的萌发率在96%以上。在4种矿物油中,石蜡油、煤油、柴油萌发率达86%-99%,但在润滑油中不能发芽。对15种碳源上观察结果,赤癣糖、麦芽糖、D-甘露糖、葡萄糖有促进孢子萌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庄会德  孙强 《江西植保》2009,32(3):103-106
通过对马铃薯瓢虫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马铃薯瓢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马铃薯瓢虫世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37.28,世代总成活率为16%。控制指数大小比较结果表明,捕食和雨水冲刷是威胁种群生存的最重要阻碍因子。  相似文献   

12.
从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僵死幼虫体内分离得到1株金龟子绿僵菌小孢变种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菌株WP,首次采用拌土法对该菌寄生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致病力进行测定,并分析外界条件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在WP菌株1×104~1×107孢子/g干土7个孢子浓度梯度下,随着浓度的提高,筛胸梳爪叩甲的校正死亡率从20%上升至100%。在15、20、25、30℃4个温度下,该菌对筛胸梳爪叩甲的致死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0℃时,筛胸梳爪叩甲死亡率达96.7%;当降至15℃,筛胸梳爪叩甲不会被寄生。在6%~18%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湿度的升高会提高WP菌株对筛胸梳爪叩甲的致死率,6%的土壤湿度不会导致该虫染病。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和毒力的影响,采用微室萌发、酶标仪测定A值以及体外涂抹法,对不同温度下LA菌株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力以及对东亚飞蝗的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LA菌株在30℃下孢子萌发速率最快,对东亚飞蝗的致死速率也最快;38℃下培养,孢子萌发率开始受到限制,40℃下培养孢子的萌发率接近于0;高温处理转至适温培养,对孢子萌发速率产生一定影响,48℃下处理不同时间,孢子萌发速率、萌发率均显著降低,转至30℃下培养24h仅有10.6%~20.9%的孢子可萌发;LA胞外蛋白酶活力培养至第6天达到最高,为31.37U/mL,不同温度下活力测定表明37℃下胞外蛋白酶活力最高,几丁质酶在培养至第5天酶活力达到最高,为34.62U/mL,最高酶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免疫相关FK506结合蛋白(FK506 binding protein,FKBP)的功能,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FKBP52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龄期中肠中的表达量;克隆并表达了FKBP52基因,纯化获得目的蛋白;测定了FKBP52蛋...  相似文献   

15.
蒋春艳 《植物保护》2022,48(5):129-133
为探索绿僵菌对黄曲条跳甲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分别用浓度为1×108?2×108?4×108?8×108?1.6×109个/mL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孢子悬浮液处理黄曲条跳甲成虫, 对侵染后黄曲条跳甲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120 h内, 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 48 h时SOD活性达最高, 分别为69.5?72.5?74.5?75.9?76.7 U/g, SOD活性与孢子悬浮液浓度呈正相关; 各处理POD活性在处理后72 h时开始上升, 96 h时活性最高, 分别为1 020?1 066.67?1 240?1 086.67?1 166.67 U/g, 分别为对照组的3.33?3.48?4.04?3.54倍和3.80倍, 随后开始下降; CAT活性变化总体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 3种酶活性最后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各处理组最大值间差异显著, 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明3种保护酶在黄曲条跳甲抵御金龟子绿僵菌入侵过程中均做出了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鸦胆子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菜青虫幼虫蛋白酶的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明显影响。测定结果表明,在10 mg/mL浓度处理下,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8~20 h蛋白酶比活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4 h时氯仿提取物的蛋白酶比活力(0.306 92μg/mg.min)为对照组(0.187 75μg/mg.min)的1.634 3倍;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蛋白酶比活力(0.100 06μg/mg.min)为对照组(0.390 12μg/mg.min)的0.256 5倍。24 h时氯仿提取物的蛋白质含量(44.403 mg/mL)为对照组(81.457 mg/mL)的0.5 451倍;乙酸乙酯提取物的蛋白质含量(64.500 mg/mL)为对照组(205.495 mg/mL)的0.3 139倍。  相似文献   

17.
谢佳燕 《植物保护》2012,38(3):102-104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不同剂量吡虫啉对禾谷缢管蚜酯酶活性和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可极显著诱导禾谷缢管蚜蛋白含量增加和酯酶活力增强,且不同处理组间蛋白含量差异显著,但不同剂量吡虫啉处理并未对禾谷缢管蚜酯酶动力学参数产生明显影响.不同浓度吡虫啉处理禾谷缢管蚜后,并未改变其酯酶的性质,但酯酶的表达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对东亚飞蝗的致病机制,探讨绿僵菌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系和解毒酶系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中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酚氧化酶(PO)、乙酰胆碱酯酶(AchE)、全酯酶(ESTs)6种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中肠保护酶SOD、POD、CAT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PO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升高最后下降的趋势;解毒酶AChE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ESTs则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5 d时与对照趋于一致。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被绿僵菌侵染后,不同的酶活力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对于揭示绿僵菌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对真菌侵染的免疫机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人工林对微生态条件的改良,对比了樟子松林下与流沙土壤水热状况、理化性质和草本层群落特征。结果表明:①同流沙相比,樟子松林下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增加,而深层土壤含水量减少,不同土层间含水量的分配差异增大。②林下土壤的比热变大,沙层升温减慢,保温能力提高。③樟子松林下表层具有明显的养分富集特性,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表层(0~10 cm)土壤容重、有机质、全磷、水解氮、有效磷、电导率都显著高于下层(20~40 cm)和流沙表层(p<0.05),但其20 cm以下土壤养分非常低,与流沙相比并没有显著改变(p<0.05)。④从流沙到樟子松人工林整个沙漠化逆转的过程来看,林下草本层群落的盖度、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都在增大,而物种优势度在降低。研究认为,樟子松人工林加速了沙丘的固定,改善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在早期促进了植被发育,但在林分郁闭之后,由于争夺光照、水分、养分,又对林下植被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