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相对定级标准鉴定小麦品种对吸浆虫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予元 《植物保护》1989,15(6):33-33
选育推广抗虫品种是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根本途径。据5、60年代和近年来有些地区的经验,在大面积连片种植抗吸浆虫小麦良种的地方,可以不采用药剂、栽培等防治措施,做到基本免受此虫的危害,并使其残留虫口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高抗品种(系)有56份,占供鉴品种的13.18%、中抗品种54份,占12.71%、低抗品种99份,占23.29%。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等7个小麦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1991~1994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4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抗源进行了抗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对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高抗、中抗和低抗的品种(系)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3.1%、12.9%和28.1%,其中冀麦23、24和25号、遗4179、4154、4188、郑太育一号等18个品种(系)对吸浆虫连续几年表现出稳定的抗性。鉴定结果为生产和育种部门利用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品种(系)抗麦红吸浆虫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指标的制定是筛选抗虫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实行综合治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分析比较危害指数、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抗性指数、相对指数及聚类分析等指标鉴定结果,发现以感虫品种为对照,以穗被害率、粒被害率、估计损失率和单穗虫数等多个指标为依据的聚类分析法的鉴定结果最符合客观实际,建议今后在麦红吸浆虫抗性鉴定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6.
小麦引进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田间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抗性有显著差异 ,抗性较好的品种有55个 ,其中有34个品种生育期接近于扬麦158,且田间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7.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全蚀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试管苗菌饼接种法对108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抗全蚀病鉴定和评价,评价指标以病情指数为主,株高、根干重和茎叶干重为辅.结果表明,供试108个小麦品种(系)中达到中抗水平的只有‘新农19’一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的0.9%;感病品种有‘郑麦3596’、‘曌氏2010-06’和‘郑麦9023-9'等82个,占供试品种(系)的75.9%;高感品种有‘豫农211’、‘众麦2号’和‘豫麦49’等25个,占供试品种(系)的23.2%.在3个辅助评价指标中,株高、根干重、茎叶干重都与抗性程度成显著正相关,其中以茎叶干重为最佳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麦类不同品种对麦双尾蚜的自然耐抗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二粒小麦、Mg4537、Mg7458、Mg8786和Mg8256等品种的自然感虫率很低,而毛大头、红佛尔、墨稻穗、7432-15-0-21、勾毛白等品种的自然感虫率很高。麦双尾蚜在新疆长期处于有虫不成灾的状况,与新疆大部分本地品种和主栽品种对麦双尾蚜的抗虫性较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呈蔓延加重趋势。为了给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黄淮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研究结果为指导小麦黄花叶病区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是一项十分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寻找既抗病又丰产的小麦品种,2007年度我们在九集镇马家洲村一组开展了不同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效果比较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处理A:郑麦9023;B:鄂麦18;C:西农88;D:绵农6号;E:豫麦49;F:扬辐麦2号。共6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200m2,随机区组排列。1.2试验地情况试验地肥力中等,沙壤土,上茬作物为水稻。试验区域沿河、平坦,属条锈病早发区、常发区和重发区。1.3施肥情况每667m2用碳铵5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7.5kg作底肥,分蘖期每667m2追尿素2.5kg,…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落后的生产条件及特殊的气候生态类型,于201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合一年多点的统计方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选育的16个材料适应性、丰产性及抗逆性进行鉴定,以筛选出特征特性良好、丰产性状突出、适合宁夏南部雨养条件下不同生态区域的旱地冬小麦品种(系)。结果表明,‘9924’、‘Z0231-3-1’、‘Z0228-2-2’、‘长5385-1-2’、‘陇鉴103’和‘陇中1号’在原州区中河乡高坡村(E1)与彭阳县玉洼村(E2)两点同时增产,其中‘9924’、‘Z0231-3-1’、‘Z0228-2-2’、‘长5385-1-2’和‘陇鉴103’增产幅度大于10%;‘沧2007-1-1-1-1’在E1、E2两点同时减产,减产率分别为10.42%、11.24%;‘陇育0825’、‘Z0229-4-3’、‘Z0309-18-2’和‘Z0230-2’四份材料在E1增产,分别增产10.90%、9.94%、2.52%和5.39%,同时在E2减产,分别减产10.65%、14.20%、13.61%和17.16%;‘NB96022’、‘陇鉴107’、‘长5385-1’和‘2007-1-113’等4份材料在E1减产,分别减产15.81%、0.48%、20.84%和1.80%,同时在E2增产,分别增产12.43%、18.93%、18.34%和15.98%。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系)分为4大类。5个品种(系)在两个试验点适应性好(很好),1个品系在两点适应性较好,其他在E1、E2点都表现一般或较差。综上可知,E1和E2点环境差异明显,在两点选育的同时增产的品种广适性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同时应看到,品种间、品种与地点间互作均不显著,也就是说,参试材料中缺乏产量较突出的基因型,也缺乏具有特殊环境适应性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2.
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新育成品种(系)在黄淮麦区的大面积推广,该研究对83份西农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鉴定,成株期抗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鉴定,并在田间自然环境下对其抗性进行鉴定及对相关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63、29和16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CYR32、CYR33和CYR34表现出抗性,9份小麦品种(系)对3个条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出抗性;有10、3和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E15、E09和A13表现出抗性。在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中,有23、15、28和62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有6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小麦条锈病表现出抗性。在田间抗性鉴定中,有57、6、65和40份小麦品种(系)分别对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及叶锈病表现出抗性。在83份小麦品种(系)中,3份含有Yr5基因,22份含有Yr9基因,3份含有Yr17基因,2份含有Pm24基因,14份含有Lr1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3.6%、26.5%、3.6%、2.4%和16.8%。  相似文献   

13.
王殿轩  杨毅  唐培安  田笑 《植物保护》2016,42(3):110-114
为探讨小麦含水量对近年新推广种植小麦品种抗虫性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河南、山东等省种植较广泛的6个小麦品种‘矮抗58’、‘西农979’、‘良星66’、‘济麦22’、‘泛麦8号’和‘郑麦7698’,检测了水分含量分别为11.50%、12.50%和13.50%时,小麦籽粒中米象子代成虫数量、由卵至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以及小麦对米象的敏感系数(SI)。结果表明,小麦含水量为13.50%、12.50%和11.50%时,供试小麦中出现子代成虫数量最多的相应为‘郑麦7698’(85.67头)、‘良星66’(45.67头)和‘济麦22’(17.67头)。同一小麦品种中,由米象卵至子代成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均在水分含量为11.50%时最长,13.50%时最短。在3种含水量下,米象平均发育历期最长为44.77d(‘泛麦8号’),最短为32.77d(‘郑麦7698’)。含水量为11.50%、12.5%和13.5%时,对米象的敏感系数(SI)最小的分别为‘良星66’(0.54)、‘郑麦7698’(7.76)和‘济麦22’(8.47)。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含水量相同时不同品种对米象的抗虫性差异显著。同一品种小麦籽粒含水量从13.50%降低至11.50%时,米象子代成虫数量和SI减小、卵至成虫平均发育历期延长,小麦籽粒含水量对抗虫性的影响大于小麦品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小麦品种的抗晚霜冻能力,以16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自然霜冻条件下测定叶片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及幼穗冻伤率、产量及产量结构等,应用各指标相对值进行隶属度(D值)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拔节期霜冻胁迫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光合速率的平均值分别降低5.9%、1.0%、34.4%,叶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平均值分别上升46.7%、33.7%、8.4%、20.8%、32.8%,各指标品种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差异(P0.01)。参试品种的平均隶属度值为0.192~0.911,幼穗冻伤率为1.3%~41.8%,产量为4 328.1~8 222.3 kg·hm~(-2),产量和产量结构差异显著。通过隶属度平均值(D值)、幼穗冻伤率和产量聚类,将16个小麦品种聚为5类,I类:济麦22、临Y8012、山农28;II类:舜麦1718、济麦23、中麦36、烟农1212;III类:山农30、晋麦84号、衡杂102、师栾02-1、科农2009、周麦18;IV类:冀麦325、西农585;V类:西农529。从第I类品种到第V类品种,冬性越来越弱,春性越来越强,抗晚霜冻能力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5.
天水市小麦品种系抗白粉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2001年,在抗病性观察圃,利用常规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29份大田主栽冬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白粉病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高抗、中抗、中感及高感的品种系分别占参试材料的13.8%、58.6%、10.3%及17.2%。其中中88375、中85130、蓝天3号、清山895等4个品种系对小麦白粉病连续2a以上表现出稳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小麦品种对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es, BYDV)GAV的抗性差异,采用堆测法田间人工接种鉴定了215份小麦品种及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对黄矮病的抗病性存在较大差异,00中13、中4、西农979、临优21号、878和H9020-17-25-6-4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8.9、9.6、16.3、21.1、21.1和22.6,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荔高6号、偃展4110、新麦13、豫麦49、徐麦856、金穗1号、中国春和718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8.9、55.2、58.5、54.0、56.2、51.5、55.8和53.0,均高于50.0,表现为高感;其余材料病情指数在25.0~50.0之间,表现为感病.此外,红须麦、豫麦34、小冰麦和晋麦47初期表现感病,后期恢复健康,有一定的耐病性.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感染GAV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抗病品种如中5产量损失为5.6%,中4产量损失7.6%,耐病品种小冰麦、晋麦47和红须麦的产量损失依次为19.9%、15.2%和18.3%,而感病品种荔高6号产量损失达到47.5%.  相似文献   

17.
以22份山西历年审定(鉴定、登记)的高粱品种及预登记的高粱品种为参试材料,通过自然干旱(DS)和正常灌溉(NI)两种处理方式,采用大田自然鉴定法,调查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光合性状3类主要性状指标。结合隶属函数(U)和干旱敏感指数(S)的聚类分析法及热图法对材料进行分类,对抗旱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高粱品种除了穗柄伸出长平均增长5.26 cm和单宁含量平均增加0.09%,其余性状指标均出现下降;除净光合速率外,其余性状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利用以上两种方法,筛选出极抗品种3份(S9、S10和S7即晋杂108、晋杂22号和晋杂101),极弱品种1份(S17即晋杂4号)。根据干旱敏感指数计算,主成分分析为9个性状,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4.662%,产量和单穗粒重是决定第一主成分的主要性状,贡献率为17.999%。干旱胁迫对高粱品种(系)花后主要性状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不同高粱材料间抗旱性差异显著,应用两种抗旱性评价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参试高粱品种(系)的抗旱性。产量、单穗粒重、株高和倒二叶叶宽可以作为评价高粱花后抗旱性的主要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115个小麦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陕西省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对我国条锈菌的抗性水平,明确其抗锈基因分布,本研究选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2和新毒性小种V26对115份陕西省主栽和后备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病性鉴定,并分别利用抗条锈病基因Yr5Yr9(1B/1R)、Yr10Yr18Yr26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对这115份材料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中,抗CYR32的有61份,占53.04%;抗V26的有84份,占73.04%;对2个小种均抗病的有50份,占43.48%。分子检测发现115份材料均不含有Yr10;可能携带Yr9基因的有41份,占35.65%;可能含有Yr5Yr18Yr26的材料分别为3份、3份和2份,占2.61%、2.61%和1.74%。因此,当前陕西省主栽与后备小麦品种(系)对CYR32和V26的抗性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Yr9分布频率较高,而Yr5Yr10Yr18Yr26分布频率较低,建议在以后小麦育种中减少Yr9的使用,加强利用Yr5Yr18与其他有效基因聚合培育持久抗条锈病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水平,对2001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46个小麦品种和在湖北省进行区域试验的447份小麦品系进行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4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1)参试品系中有1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高抗,未发现对纹枯病表现高抗或免疫的材料;对赤霉病和纹枯病的平均抗性评价分值分别为14.30和3.49,介于中感和高感之间;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平均抗性评价分值分别为13.43和8.34,介于中抗和中感之间。2)审定品种的综合抗性水平不高,对条锈病的抗性评价分值为12.47,介于中抗和中感之间,对其他3种病害的抗性介于中感和高感之间;审定品种的单产呈增加趋势,株高在不断降低,生育期相应延长,综合抗病性也在增强。3)审定品种的综合抗病性与对条锈病抗性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38;对纹枯病的抗性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产呈显著负相关;对赤霉病的抗性与株高无显著相关。鉴于此,湖北省需加强抗病育种力度,同时应充分做好小麦病害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