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云南省不同地理位置的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定位系统获得的2008年云地闪电资料对云南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还利用同期云南省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对云南省的雷电灾害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闪电密度高值区以中部地区为主,呈辐射状逐渐减少;就同纬度地区而言,雷电活动东部较西部频繁;全省雷电活动的月变化呈单峰单谷型,5—9月为雷暴活动的高发期。雷电灾害主要发生于4—9月,电力和通信行业受灾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利用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仪组成的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得的2007~2012年的云地闪资料,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云地闪频次、强度、陡度以及闪电密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雷电活动月变化呈单峰特性,主要集中在6~8月;2007~2012年间负地闪占地闪总数的98.72%;烟台地区闪电日分布主要活跃在13:00—23:00,67.81%以上的闪电均发生在这些时段,16:00、19:00、20:00、2l:00为闪电高发时段,雷电活动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3.
利用济南地区2000—2016年的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雷暴日数观测资料、闪电定位数据等对济南地区雷电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归纳分析,总结出济南地区雷电的月季和日季变化特征、雷暴大风主要来向、雷电易发区等雷电天气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雷电天气对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提出利用雷暴天气规律特征指导农业生产活动、避免或减轻雷暴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吉林省1997-2014年的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初步的分析了吉林省雷灾事故的行业分布情况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吉林省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雷电灾害的分析帮助人们提高防雷减灾的意识,合理安排防雷工程建设,减轻雷灾所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程萌  陈楠  程德海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2):132-134
利用由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获取的菏泽地区2006年7月—2014年6月雷电监测资料,分析评估周围5km范围内的地闪密度、地闪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雷电幅值参数。结果表明:利用闪电定位系统监测数据计算得到的雷击大地密度与人工观测数据差距较大,前者更准确;雷电活动随时间有明显变化,应根据变化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运行进程,规避风险;分析雷电流强度变化得出雷电流强度分布和累积概率,在计算电涌保护器每一保护模式的冲击电流值时,实测值较推荐值更合理。  相似文献   

6.
陈金敏  孙兴池  李静  刁秀广  张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45-6348,6418
利用山东雷电监测网建站以来资料,结合雷击灾害上报资料,分析了山东雷电活动及其灾害气候特征。对资料进行了格点化处理,给出了正负地闪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了正负地闪各项参数特征及与雷电灾害的对应关系,同时分析并给出了山东主要城市的闪电参数特征。  相似文献   

7.
辽宁地区闪电定位资料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辽宁省闪电定位系统的日志文本资料,结合GIS空间分析提取闪电数据的发生区域,利用数据库组合查询方式对雷电活动相关规律加以研究和分析,结合GIS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对辽宁地区闪电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加以处理,为辽宁地区雷电的相关监测、预警预报提供合理的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利用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2006-2012年蚌埠地区的闪电监测数据,对蚌埠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地闪中的绝大部分为负闪,正闪平均雷电流幅值高于负闪。各月雷电流幅值均值在20~80 kA,幅值高峰在每年9月份。各年的雷电流幅值在20~140 kA,2011年的雷电流幅值最高,2007年最低。无论正闪还是负闪幅值在23 kA附近的闪电频次最多。在空间上,蚌埠地区雷电流幅值呈现西弱东强的分布型,且与蚌埠地区的水系分布特征一致。闪电频率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地区一致型和由北向南负正负的交错反向型。  相似文献   

9.
利用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资料,对2010~2013年发生在黔西南州的闪电从年变化、月变化和雷电流强度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发生在黔西南州雷电的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2010~2013年黔西南州闪电以负闪为主,占总闪电数的96.2%,正闪电次数较少,占总闪电数的3.8%;近4年黔西南州雷电主要发生在4~10月,峰值较高为5~8月,11月~次年3月雷电发生很少;负闪电分布基本与总闪电一致;近4年黔西南州最大正闪电强度为249.90 k A,最大负闪强度-249.95 k A,平均正闪电强度54.21 k A,平均负闪强度-34.82 k A,强度在100 k A以上的有3 779次。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重庆市闪电定位系统和人工观测雷暴资料(2009-2011年)及其对应的12121气象信息电话拨打次数, 运用信息扩散理论、数理统计等方法,重点对比分析闪电定位系统和人工观测雷电天气关注度.结果表明:雷电天 气的关注度随其风险加大而增加,且存在季节差异;相同风险水平的雷电天气关注度,其人工观测高于闪电定位系 统;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各季雷电天气关注度高低顺序为春、夏、秋、冬,而人工观测为秋、春、夏、冬;基于信息 扩散理论的雷电天气关注度都能客观反映实际,而闪电定位系统优于人工观测(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春秋雷电天气 关注度优于人工观测;而冬夏则相当).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建恒  杨仲江  吴孟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20-12723
针对河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区位特征,应用河北省电力部门提供的1999~2008年闪电定位资料和河北省30年(1971~2000年)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全省雷电时空分布分析;以气象部门统计的自2000年以来的雷灾资料,并结合民政、统计、保险等部门的雷灾记录,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个方面,研究全省雷电灾害的宏观分布情况,针对几个雷灾多发行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安徽省2010—2016年7个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站ADTD闪电资料,在进行完整性、频率分布及空间分布等质量分析后,采用界限值、一致性检验等方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再对质量控制后的闪电资料进行栅格化处理,以雷电流幅值主要指标采用百分位数法将雷电流强度划分为一、二、三级,并形成3个等级的闪电格点资料库。采用GIS绘图技术,绘制滁州6县1市不同强度等级的雷电易发区空间分布图,通过对比分析雷暴日数、海拔高度、地形变化、河网、土壤电阻率等与易发区域划分结果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初步订正检验。  相似文献   

13.
汪腊宝  杨仲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20-20221,20238
利用宿州地区闪电定位自动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人工观测记录,分析该地区雷电分布特征,比较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的雷暴日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探讨闪电定位资料中可作为雷暴日计算的阈值,从而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来判断和统计雷暴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辽宁省气象局提供的闪电定位仪系统2007—2014年的闪电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云地闪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时变化及闪电密度和闪电强度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近10年的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2006~2007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1998~2007年的雷电灾害资料,以安徽省自然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为背景,分析了雷电灾害在安徽17个地级市的分布特征,统计了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以及经济损失。通过雷击发生频率与雷击灾害的对比分析,得出闪电频数大小并不是雷电致灾的唯一判据。这为提高全民防雷减灾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雷电防护技术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宋喃喃  刘邕 《安徽农业科学》2015,(4):206-208,311
根据天津地区2008~2012年闪电监测资料和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地区闪电活动规律及雷电灾害分布特征.在未考虑下垫面的基础上,利用分级统计法对天津各行政区雷电风险进行区划,并用Ward's聚类分析进行对比验证,发现2种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蓟县雷电灾害风险极高,武清次之,其他区域雷电风险相对较小.通过对各行政区域雷电的综合分析,可为天津地区细化“雷电风险区域划分”及特定地点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并为天津各行政区域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张家界至花垣高速公路是湖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五纵七横"路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花高速澧水特大桥则是其关键性控制工程。本项目以现有技术研究为基础,开展国内外技术的调研论证,搜集整理资料,通过现场勘测及调研评估对澧水特大桥结构进行分析,对雷电灾害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和规律等进行分析;利用闪电定位仪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大桥所在区的雷电灾害特征,雷电危害地域分布、时域分布、可能的影响、雷电危害分析等;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地理位置、地表特征、历史雷电活动规律等对闪电发生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建立精细化雷击大地密度网格数据,以利于更准确的实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厦门市同安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2005~2010年同安区雷电观测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同安区雷电分布特征。[结果]同安区雷电活动频繁,主要出现在3~11月,其中5~9月最为活跃;空间分布不均匀,北部山区多,南部平原少。对同期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产生雷闪的天气类型主要有高空槽类、副热带高压类和热带系统类等3类6型。[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展雷击损害评估、雷电灾害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15年湖南省湘西州闪电监测定位仪系统资料,对湘西州闪电活动的频次、电流强度等方面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6月是闪电活动的高峰期;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傍晚前后(18:00~22:00);湘西州的平均雷击大地密度为0.8次/km2,极大值位于凤凰境内,达到了10次/km2;全年闪电平均强度为83 k A;雷电流强度值主要集中在40k V以下,占总次数的69.5%。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山东省闪电定位系统提供的闪电定位数据为样本,结合潍坊市雷电活动本地资料进行潍坊市雷电活动特征分析,按0.01°×0.01°的经纬度尺寸对潍坊市地区进行网格化划分,得出各网格区域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基于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利用插值分析中的普通克里金法进行平均运行,获得内插单元,编制出潍坊市雷电易发区域划分示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