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雷暴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0年桂林所辖13个站点的逐日地面雷暴观测资料,对近50年桂林地区初雷日、终雷日,以及雷暴的年、季、月、日、时变化特征,雷暴的空间分布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9.4d,属高雷区;全市南部县年雷暴日比北部县多,北部地区初雷日最早都在1月7日,南部都是1月4日,初雷日最晚为4月11日,各地最晚终雷日基本都在12月30日;每月均有发生雷暴的可能,6月为高峰月,最少的是12月;一天中雷暴出现的时间变化也呈现单峰型特点,主峰区在14:00-17:00,深夜和凌晨是雷暴活动的低谷;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雷暴日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刘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64-12664,12676
对河南濮阳地区1982~2012年的雷暴日逐日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了31年濮阳地区雷暴日变化规律和特征。结果表明,濮阳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1~35.9d,雷暴日数总的趋势缓慢减少,有年代际变化;初雷日明显提前,终雷日稍有后延;1、12月一般无雷暴,4—6月雷暴日逐渐增多,7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日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雷暴时段分布,以14:00~20:00出现的频率最高,20:00~次日08:00出现频率次之,08:00~14:00出现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3.
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省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方法]利用1960~2007年福建省67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60~2007年福建省的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高值区在龙岩地区,沿海岛屿最少。48年福建省雷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减少速率为3.5d/10a,内陆山区大部分为4.5d/10a,宁德北部、三明东部及南平部分地区为5.5d/10a。雷暴日趋势系数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内陆山区比沿海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减少最多的地方是南平地区的北部,趋势系数达-0.65;而中部沿海地区减少趋势不太明显,系数仅为-0.15。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9月是雷暴的多发期,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一直到次年2月都较少雷暴发生。平均初雷日西北部地区早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终雷日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差异不大。由于福建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初雷日出现早,终雷日出现晚,造成全年雷暴活动时间比沿海长,两者相差近一个月。[结论]该研究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雷减灾提供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雷暴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深入了解莱芜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利用1971~2000年莱芜市观测站资料,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雷暴日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以及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初、终雷日的平均日期都更加趋于稳定,但终雷日的年际差异大;雷暴期相对稳定,年代际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变短的倾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是减少的,平均倾向率为每10年-2.5 d;雷暴的月分布基本呈单峰对称分布,7月份是雷暴的最为集中的1个月份;雷暴日与气侯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是,雷暴初日所对应的气侯平均气温为12℃,雷暴终日所对应的侯平均气温为14℃。从60年代到90年代,莱芜市平均初雷日、终雷日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9~2008年西藏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西藏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藏地区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雷暴日数在70.0 d左右,索县年平均雷暴日数达75.2 d;其次,沿雅鲁藏布江的江孜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1.3 d;另一个雷暴中心在浪卡子,年平均雷暴日数为70.0 d。林芝地区、阿里地区、昌都地区南部和南部边缘地区相对较少,为10.0~30.0 d,有2个低值中心,分别为波密和普兰,年平均雷暴日数〈10.0 d,是西藏雷暴最少的地方。雷暴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少趋势;西藏雷暴日数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而夏季6、7、8月占7成以上;西藏平均雷暴初日在3月16日,最早平均初雷日在2月15日,比历年平均提早近1个月;年平均雷暴终日在10月19日,最晚平均终雷日为11月14日,比历年平均推迟近1个月。  相似文献   

6.
根据庆元1971~2010年雷暴资料回归统计,采用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进行雷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庆元年雷暴日呈减少趋势,初雷日明显延后,终雷日稍有提前.逐月平均雷暴分布与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呈同相单峰形,8月雷暴出现高峰值,9月雷暴呈锐减.雷暴日夏季多于春季,秋冬季少于春季,汛期4~9月雷暴日占86.3%.雷暴时段分布,以14~20时出现频率为最高,20~08时出现频率次之,08~14时出现频率最低.研究结果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防雷工程设计、雷击风险评估及雷电灾害防御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9—2010年济宁市的雷暴观测资料,分析济宁市雷暴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济宁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3.9 d;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为雷暴多发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雷暴日数明显减少,90年代初至2010年雷暴日数呈波动变化;雷暴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夏季;月际分布呈单峰型,主峰出现在7月,次峰出现在8月;雷暴天气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以夜间和午后最多;雷暴初日多出现在4月中旬初,终日多出现在9月下旬,最早初(终)雷暴日与最晚初(终)雷暴日的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梅州雷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广东省梅州地区5个代表气象站1965~2007年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梅州市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梅州地区的雷暴在空间上呈南多北少分布,雷暴日数总体较多且年际变化较大,但年雷暴日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雷暴主要集中在夏季(8月份雷暴最多);梅州地区初雷普遍出现在2月下旬3月上旬,终雷普遍出现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较大,且初雷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梅州地区雷暴的年际变化普遍存在着准4a的短周期和12、22a左右的长周期,除北部地区外,整个时域中还存在7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9.
利用喀什市1951—2013年63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线性分析,揭示喀什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历年出现雷暴日数平均为18.6 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最多年份的雷暴日为38 d,最少年份的雷暴日为7 d,相差5倍多;喀什市雷暴的出现次数多集中春、夏季,尤其是6月份达到最高值,占全年雷暴日数的29.1%;初雷出现在3月中旬,终雷出现在10月中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时间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则越来越晚;近63年来,喀什市雷暴日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36 d/10年。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7—2010年内蒙古小二沟地区雷暴观测资料,分析雷暴年日数、月平均日数、日变化特征、雷暴持续期等.结果表明:小二沟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4.2 d,雷暴集中在5—9月,3月下旬开始出现雷暴,10月中旬雷暴结束;11月至次年2月下旬未出现雷暴;雷暴日数在5月逐渐增多,7月达到顶峰,9月逐渐减少;一日中午后和傍晚出现雷暴的次数趋于明显增多,15:00—16:00和20:00前后达到最大峰值和次大峰值;前半夜出现次数较后半夜多,后半夜至凌晨呈下降趋势.雷暴初、终日和初终间日数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邵阳市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戚平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99-300,302
利用邵阳市各11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得出了邵阳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邵阳地区属于雷暴多发区,平均雷暴日数为43d;年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值年为75.6d,而最小值年仅为33d,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3倍多;初雷一般出现在3月上旬,终雷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而且初雷的发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终雷结束时间有越来越晚的趋势;全年各月均有出现雷暴的可能,但雷暴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冬季雷暴出现的概率非常低,而且雷暴的发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通过掌握邵阳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作为雷暴灾害预警预报和决策服务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1961~2009年逐日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气候倾向率、Mann-Kenadll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得出了兴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兴海县属雷暴多发区,多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9天,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多年为69天,最少年为29天,极差达40天。春、夏、秋三季出现雷暴,夏季最多,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呈单峰型,集中出现在4~10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99.7%,最大值出现在7月,11月份出现雷暴天气概率很小。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终雷日则出现在10月上旬,近50年雷暴初日、终日、雷暴期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7天/10年、1.8天/10年、2.6天/10年,均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年雷暴日数在1974年、1981年分别发生了由多到少和由少到多的突变,夏季雷暴日数在1964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侯波  马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08-11009,11051
利用抚顺地区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84~2013年的雷暴资料,从雷暴初终日、日变化、月变化、年际变化、空间分布等方面统计分析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抚顺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1.8 d,市区多于东部山区,初雷暴日最早出现于1990年1月17日,以4月份出现次数最多,终雷暴日最晚出现于2004年12月10日,以10月份出现次数为最多,夏季雷暴出现频率最高,一天当中则主要发生于下午时段。  相似文献   

14.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做好雷暴预测预警,科学防灾减灾,利用1970年12月至2010年12月盖州市雷暴资料,采用常规统计与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盖州市雷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院近40年盖州市年雷暴日数平均为25.6 d,属于中雷区。年雷暴日数最多39 d(1991年),最少15 d(2000年)。近40年雷暴日数呈显著(0.05水平)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1.697 d/10年;近30年、近20年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近10年雷暴日数呈弱增多趋势,增多速率为1.879 d/10年。一年中1月、12月无雷暴,7月雷暴次数最多,平均5.7 d/年。夏季雷暴最多(15.4 d),其次是秋季(6.0 d),再次是春季(4.2 d),冬季很少发生(0.1 d)。初雷最早出现2月13日(2009年),终雷最晚出现在11月21日(1971年),初雷和终雷均呈弱提前趋势;雷暴持续期平均为186 d,呈弱延长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西宁地区4个测站雷暴观测资料,分析了1961—2012年西宁地区初、终雷暴日及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宁地区为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1.6 d,进入1990年代雷暴日呈快速减少趋势;初雷暴日提前,终雷暴日明显推后;3—11月均有可能出现雷暴,主要出现在5—9月,占总雷暴日数的93.7%,6—8月为雷暴高发期,占总雷暴日数的67.5%,平均初雷暴日为4月25日,终雷暴日为10月3日;大通雷暴出现最早,西宁结束较晚。春季、秋季平均气温稳定通过4~5℃的时间大致与初雷暴日和终雷暴日的时间相一致;西宁地区年雷暴日数于1997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7.
喀左县雷暴日数的变化特征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久才 《农学学报》2015,5(10):113-117
为了给雷电预测及防雷减灾提供有利科学依据,加强做好对雷电的监测,使人工防雹站点布局更加合理,增强防雹增雨效果。利用1959—2014 年喀左县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喀左县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喀左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天。20 世纪90 年代至2014 年雷暴日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并有明显的季、月变化;4—6 月迅速增多,7—9 月变化逐渐减少,10—11 月迅速减少。雷暴13:00—20:00 时发生频率最高。雷暴日出现最多的年份在1991 年(41 天),最少的年份为1961 年(12 天);喀左 县雷暴日数月变化呈单峰型,其峰值位于6 月;平均雷暴初日为4 月23 日,平均雷暴终日为10 月6 日;平均雷暴持续期为165.8 天;因此,研究喀左县雷电的特征变化及活动规律,开展防雷减灾、加强雷电灾害防御、防雹增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池州市4个气象站多年雷暴日观测资料、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ADTD探测的云地闪电资料资料,应用数据统计、趋势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及日变化等方面对池州市雷暴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池州地区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池州市属于雷暴多发区,年平均雷暴日为41.2d,山区明显偏多;每年的3—9月是雷暴活跃期,7月最多,12月最少;池州市雷暴活动日变化呈现单峰特点,高峰出现在15:00—19:00;近50a池州市雷暴日数呈现出在波动中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池州市处于雷暴活动的非活跃期。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青海省河南县1964~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雷暴资料,采用excel软件中的线性趋势、相关系数、柱形图、数据表格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县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河南县地区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81年1月20日,最晚出现在2007年5月8日;雷暴终日最早出现在2002年9月18日,最晚出现在1996年11月7日;近50年来平均雷暴日数为52.2d,7月份出现雷暴日数最多,其平均雷暴日数为11.0d;该地区年雷暴日数以7.43 d/10a的速度显著减少;雷暴初日有显著推后趋势,雷暴终日有显著提前趋势,从而雷暴期呈明显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乐清市1961—2010年共计5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乐清市的雷暴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以及初终日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乐清市年平均出现雷暴日数为39.6 d,属多雷区,并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全年各月都有可能出现雷暴,其中雷暴多集中出现在4—9月,以8月出现最多,l2月出现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