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011年河西走廊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总结预报经验。[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Ecmwf数值产品资料,对2011年3月12~14日河西走廊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成因及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此次寒潮出现在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过程中;前期基础温度偏高是形成这次寒潮天气的前提条件;地面冷高强烈发展是形成寒潮天气的直接原因;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气温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雪后晴空辐射对局地气温也有一定作用。冷空气主力偏北、冷空气以扩散的方式东移南下、锋面过境时间偏早和高低层都辐合不利于深层对流发展以及高低空风速不大等都是影响大风偏弱的因素。[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寒潮、大风天气预报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16年3月8—10日和2017年2月20—22日铜仁市出现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从500 h Pa环流形势来看,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是横槽转竖型,2017年2月20—22日寒潮过程是小槽发展型;从地面冷高压路径来看,2次冷空气势力强大,先北路、后东北路径影响铜仁市;2016年3月8—10日寒潮过程前期地面和高空升温较明显,24 h降温幅度较大。寒潮天气过程的产生与冷空气强度、路径以及前期温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纪成成 《农业灾害研究》2020,10(1):100-101,127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学分析方法,对2017年11月13—15日、11月27—29日和12月9—11日根河市出现的3次典型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由强冷空气在西西伯利亚及贝加尔湖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3次过程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一脊一槽型,动力机制均为高空旋转低压槽与强锋区,促使寒潮暴发的流场均为低槽旋转型;冷空气暴发后,呼伦贝尔上空均由强盛的冷平流控制,地面冷高压均进入关键区并达到寒潮强度;但由于冷空气的强度、发展、移动路径不同,因此3次过程的降温幅度和对根河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河冬季寒潮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资料和数值预告产品对2010年1月18—20日和2011年1月1—3日发生在新疆博州地区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寒潮天气均是前期温度明显回暖后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从环流背景、冷空气的移动路径及源地分析找到了2次过程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并结合数值预告产品的解释运用,得到博州地区冬季寒潮预报的一些指标。  相似文献   

5.
从高空环流形势演变和水汽通量特征等方面对2016年1月21—26日平阳县出现的一次寒潮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空气南下暴发造成温度大幅下降,但700 h Pa水汽与系统配合较差,没有出现降雪天气。同时对EC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检验,以提高寒潮过程温度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采用天气学原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对2016年1月22-25日的寒潮天气过程进行简要的分析.由于温压场分布不对称的移动型冷高压在东移南下的过程中,受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转换的过程中,带来了这次隶属于2015年冬季的首次寒潮天气过程.脊前强偏北风使冷空气在横槽后部集聚,使横槽向南加深,得以发展;而随着冷空气的不断积聚以及横槽后部阻塞高压的崩溃,使横槽转竖,冷空气大规模向南爆发.在寒潮所经地区,造成了明显的大风和剧烈降温.  相似文献   

7.
在本文中,通过使用高空、地面实况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资料以及数值预报产品,从环流背景、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和能量条件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在2014年11月26至27日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出现的寒潮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寒潮天气过程出现在亚欧中高纬两脊一槽的纬向环流形式中。亚洲北部有一极涡稳定维持,并向南伸出一个低槽,随着极涡向东移动,低槽也逐渐向东移动至东北部地区,槽后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给呼伦贝尔市带来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发生在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地区6-7级的阵风是由于强冷空气、地面气旋剧烈锋生与地面较大的气压梯度;强盛的冷平流时造成呼伦贝尔市大幅度降温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2018年4月5—6日甘肃省东乡县出现强寒潮天气过程,影响大,范围广,天气形势和地面冷空气路径、数值预报以及本地气象要素的变化均给出了寒潮信息,本文取东乡县部分站点过程实况、高空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等气象要素进行分析,以便提高预报的准确度。同时,东乡县气象局对这一强寒潮天气过程密切监视,及时预报预警,服务广大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采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5日和20~22日黄河中下游地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环流形势、影响天气系统及成因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均是在前期强烈升温的基础上,有强冷空气堆积并向南侵袭造成的。前者黄河中下游地区受蒙古热低压控制,寒潮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后者黄河中下游地区受河套倒槽控制,寒潮天气持续时间短、降温幅度大、雨雪区域大,具有更强的爆发性。亚洲高纬上空稳定维持一个强大的极涡时,有利于强冷空气南下,极易形成持续性低温,对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强寒潮天气过程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06年4月9—10日和2008年4月18~20日的大范围寒潮、霜冻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成因以及物理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是由强冷空气向南侵袭造成的,但由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及冷空气的发展、移动路径不同,2次过程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