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Lǚ生稻耐寒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20℃、15℃条件下,进行Lǚ生稻、上育427、松97-98、牡丹江19、东农416的发茅试验,结果在15℃Lǚ生稻的芽率仍高达91%,表现出很强的发芽能力;另外模仿秋翻整地,将Lǚ生稻、上育427和松97-98分别放入地下10、20、30cm越冬,第二年春季正常播种、插秧,结果安全越冬后的Lǚ生稻芽率和长势明显好于上育427和松97-98,两个试验均证明Lǚ生稻具有较强的耐寒性,为黑龙江省培育高抗寒品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长发育状况及寄生潜能。【方法】分别在15℃、20℃、25℃、30℃、33℃下,编制了吉林稻螟赤眼蜂在米蛾卵上的生命表,根据不同温度下稻螟赤眼蜂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计算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世代有效积温,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发育速率进行拟合。【结果】稻螟赤眼蜂平均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0℃时最高,达29.75粒,除与25℃下无显著差异外,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雌蜂平均寿命随温度升高而下降,15℃时寿命显著长于其他温度,当温度高于30℃时,其寿命均短于0.82d;25℃时,稻螟赤眼蜂羽化率最高,达98.14%;15℃时,羽化率最低,只有67.96%。稻螟赤眼蜂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线性关系,其发育起点温度为11.49℃,世代有效积温为131.39℃·d。【结论】利用米蛾卵繁殖稻螟赤眼蜂时,温度对其有显著影响,综合生命表参数、单雌寄生米蛾卵数、雌蜂寿命、羽化率等指标,提高利用米蛾卵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的最佳温度为25℃~30℃。  相似文献   

3.
多年生稻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但是,多年生稻品种在高海拔稻区安全越冬、绿色轻简化栽培等田间管理技术仍有待探索。自2016年参加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主持的多年生稻项目以来,作者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高海拔(1 670 m)稻区“多年生稻+鱼”绿色高效安全越冬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多年生稻品种选择、育秧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稻田鱼管理,以及越冬季稻桩、水肥、鱼的管理和次年后的稻鱼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GB028S光温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GB028S的育性表达受光长及温度影响,其温度敏感期在出穗前15d左右,即在花粉母细胞形成致减数裂期;不育起点温度为22℃,可育临界高温大于29℃。日均温度在22-30℃ 之间,其育性主要受光长控制,可育临界光长为13.5h, 光长转换期为13.5-14.0h。GB028S在光长12.0-14.0h条件下,结实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光长大于14.5h,温度高于22℃的条件下,花粉败育率和自交不实率均达到99.9%以上,在辽宁的稳定不育期为25-35d。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生产中出现的微粉现象,研究了人工高温和分期播种情况下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纯合型不育系9012A和杂合型不育系12-204A的不育稳定性。结果表明,两种类型不育系在一定高温胁迫下,均出现育性转换现象,但对高温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对于9012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介于30~35℃之间;40℃持续处理16~32h,或者间歇处理3h/d×6d、6h/d×5d、9h/d×4d、12h/d×3d、15h/d×2-4d(累计40℃处理18~60h),或35℃间歇处理15h/d×2-4d(即35℃累计30~60h)均发生育性转换,其中35℃时15h/d×3d(即35℃累计45h)处理育性转换最为明显,说明高温对9012A育性转换具有累加效应。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从2014年10月16日到2015年2月9日,即秋冬播种,避开30℃以上持续高温)的不育性彻底稳定。对于12-204A系,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29℃,不低于29℃时育性发生转换,其中35℃15h连续处理育性转换效果最为明显;自然条件下6个播期均发生育性转换。当高温胁迫下育性发生转换时,9012A和12-204A均可自交结实,但是结实性差。  相似文献   

6.
在特殊气候的早秋低温年,对空育131、龙育91-061、垦94-202、垦94-18、上育418、垦稻8号几个品种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育131插期在5月1日~5月10日的空秕率较低,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较高;相同插期的上述品种间结实率差异较大,产量差异也大,以空育131、上育418抗逆性最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北方杂草稻种子抗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辽宁杂草稻WR04-23和WR04-33为试验材料,以栽培稻秋光为对照,研究了低温对种子萌发、萌发时a-淀粉酶活性和相对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在25℃条件下浸种12 h后冷冻处理,参试的两个杂草稻的发芽率和成苗率均在50.0%以上,而对照品种秋光的发芽率为0%。在相同处理条件下,杂草稻种子的a-淀粉酶活性远远高于秋光,而相对电解质渗出率则低于秋光。结果表明,杂草稻种子比对照品种对冻害有更强的耐受能力,这可能是其在北方稻区顺利越冬并繁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商全玉 《北方水稻》2021,51(6):24-25,28
在黑龙江省高纬寒地黑河市进行品种筛选试验,通过产量、抗病性、生育日数等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育龙63(软)、松粳94、富合67、富合66、东富139、富稻11、育龙70、科稻1812、富稻37、垦稻19211、东富165、东富166、育龙71等13个品种与对照相比,增产显著,较适合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9.
在特殊气候的早秋低温年,对空育131、龙育91-061、垦94-202、垦94-18、上育418、垦稻8号几个品种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育131插期在5月1日~5月10日的空秕率较低,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较高;相同插期的上述品种间结实率差异较大,产量差异也大,以空育131、上育418抗逆性最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寒地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松粳6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永庆 《中国稻米》2003,9(3):15-15
松粳6号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第二水稻研究所以辽粳5号为母本 ,合江20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品系代号松97-98。该品种经黑龙江省大面积试种、示范 ,以其优质、高产、抗病等综合优点 ,成为2000年黑龙江省良种化工程中标品种。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各地试种、示范 ,表现高产、稳产性好 ,米质特优等特点 ,受到稻农的广泛欢迎。2002年推广种植面积达8万hm2。现已是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和吉林省部分地区优质精加工米的主要品种。一、产量表现2000~2001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535.5kg/667m2 ,比对照牡丹江19增产12.5% ,14个区试点均增产 ,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盐胁迫浓度和胁迫时的温度对水稻耐盐性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水培条件下,用5种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20个水稻品种的3~4叶期幼苗进行盐胁迫处理,10 d后考查不同品种单株盐害级别、苗高、茎叶干重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等性状。结果表明,0.5%的NaCl胁迫下,品种间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差异最大;0.8%的NaCl胁迫下,品种间的相对苗高和相对茎叶干重差异最大。其中韭菜青、农林72、80 85、洞庭晚籼和丁旭稻为强耐盐水稻品种;Pokkali、IR26、小白芒、勐旺谷、明恢63为耐盐或中度耐盐品种。进一步选择8个耐盐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在3种温度条件下进行苗期耐盐性鉴定,发现在相对低温[昼/夜为(23±3)℃/(15±1)℃\]时,水稻生长缓慢,不同品种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均较低;在温度较高[昼/夜为(36±1)℃/(26±2)℃\]时,水稻生长加快,不同品种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均增高;只有在适温条件[昼/夜为(30±2)℃/(24±2)℃\]下,水稻生长较快,品种间的盐害级别和根系Na[sup]+[/sup]/K[sup]+[/sup]含量比差别最明显。提出在适温条件下,以0.5%或0.8%的NaCl浓度进行水稻品种耐盐性的筛选和耐盐特性的遗传研究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食味品质抗旱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两个水稻品种,于分蘖期、穗分化期、抽穗后1~10 d、抽穗后11~20 d、抽穗后21~30 d、抽穗后1~30 d分别进行土壤水势为-30~-35 kPa和-60~-65 kPa的控水处理,两品种的产量抗旱系数为穗分化期<分蘖期<抽穗后1~10 d处理,其他时期差异不大。 两品种的食味品质抗旱系数均以穗分化期最低,其他时期差异不大。 穗分化期不仅是产量的水分敏感期,也是食味品质的水分敏感期。 食味的抗旱系数大于产量的抗旱系数,尤其是抽穗前和抽穗后1~10 d 的处理,表明控水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食味品质的影响,节水栽培中要充分注意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柱花草是全球热带地区栽培面积最大、应用最广泛的优良豆科牧草,其在生产上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越冬性 差、怕霜冻,因此筛选柱花草抗寒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海南冬季自然条件下田间栽培的 350 份柱花草资源中, 根据株高、叶绿素等形态和生理指标筛选出 9 份长势相对较好的柱花草材料,在不同低温条件下(4 ℃和?18 ℃)胁 迫不同时间,以叶绿素、丙二醛、相对电导率为抗寒性评价指标,并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 CIAT1433 西卡柱花草 和热研 20 号圭亚那柱花草抗寒性较强,可作为亚热带地区冬季的推广品种或首选抗寒柱花草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4.
人工控温条件下稻米垩白形成变化及胚乳扫描结构观察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湿度对水稻干尖线虫垂直迁移的影响以及线虫在水稻不同生育期生长繁殖和垂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线虫迁移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相对湿度越高,线虫迁移率越高。温室接种实验表明水稻拔节期线虫主要分布在接种点周围及水稻上部,且虫量递减明显,20 d后线虫虫量仅为接种5 d时的50%。孕穗期线虫主要分布在水稻的幼穗中,并且大量繁殖,20 d后线虫虫量为接种5 d时虫量的3倍。  相似文献   

16.
淹涝条件下水温对水稻幼苗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淹涝水温对具有不同耐淹能力水稻材料形态和生理的影响,明确淹涝水温对水稻幼苗耐涝能力影响的机理,采用盆栽试验,选取导入耐淹基因的耐淹品种IR64Sub1和淹水敏感品种IR42以及耐淹能力较强的品种冈优725和泰优398,设计20℃和30℃两种水温进行淹水处理,淹水时间分为0,3,6,9和12d。结果表明较低淹水温度下,水中的溶氧量显著高于高水温处理;随着淹水时间延长,高水温处理溶氧量下降速度显著快于低水温处理。高水温条件下水稻幼苗株高增长率要显著高于低水温处理,虽然高水温处理下耐涝品种株高增长率也显著增加,但是增长量要显著低于其他材料。高水温处理水稻茎鞘内可溶性糖和淀粉消耗高于低水温处理,但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两种温度处理间差异逐渐变小,较低的水温可以减少叶片叶绿素降解速率。因此,降低淹水温度可以提高淹水条件下水稻幼苗的成活率。以上结果揭示了低水温可以减少茎鞘的伸长,减少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消耗及叶绿素的降解,从而水稻淹涝后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这些发现有助于理解较低洪涝水温下水稻存活更长时间的机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势(-30~-35 kPa和-60~-65 kPa和正常灌水0 kPa)对水稻上育397、绥粳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穗期处理对2个品种穗部各性状的影响最大,此处理下上育397、绥粳3号的穗数显著高于对照,而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及其他处理,但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长穗期处理时的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其次是分蘖期和抽穗后1~10 d的处理对产量影响较大,多数处理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与各粒位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且与中位粒和劣势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4):514-525
Abstract

We evaluated the genotypic differences in growth, grain yiel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of six rice (Oryza sativa L.) cultivars from different agricultural ecotypes under four cultivation conditions: continuously flooded paddy (CF),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system (AWD) in paddy field, and aerobic rice systems in which irrigation water was applied when soil moisture tension at 15 cm depth reached ?15 kPa (A15) and ?30 kPa (A30). In three of the sixcultivars, we also measured bleeding rate and predawn leaf water potential (LWP) to determine root activity and plant water status. Soil water potential (SWP) in the root zone averaged ?1.3 kPa at 15 cm in AWD, -5.5 and -6.6 kPa at 15 and 35 cm, respectively, in A15, and ?9.1 and ?7.6 kPa at 15 and 35 cm, respectively, in A30. The improved lowland cultivar, Nipponbare gave the highest yield in CF and AWD. The improved upland cultivar, UPLRi-7, and the traditional upland cultivar, Sensho gave the highest yield in A15 and A30, respectively. The yields of traditional upland cultivars,Sensho and Beodien in A30 were not lower than the yields in CF. However, the yields of the improved lowland cultivars, Koshihikari and Nipponbare, were markedly lower in A15 and A30. Total water input was 2145 mm in CF, 1706 mm in AWD, 804 mm in A15, and 627 mm in A30. The water productivity of upland rice cultivars in aerobic plots was 2.2 to 3.6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CF, while those of lowland cultivars in aerobic plo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F. The bleeding rate of Koshihikari was lower in A15 and A30 than in CF and AWD, and its LW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A15 and A30 than in CF and AWD, but Sensho and Beodien showed no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cultivation conditions. We conclude that aerobic rice systems are promising technologies for farmers who lack access to enough water to grow flooded lowland rice. However, lowland cultivars showed severe growth and yield reductions under aerobic soil conditions. This might result from poor root systems and poor root function, which limits water absorption and thus decreases LWP. More research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traits under aerobic rice systems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9.
为给燕麦孢囊线虫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在室内条件下分析了温度对燕麦孢囊线虫侵入、发育与孢囊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3d后,在18℃下燕麦孢囊线虫侵入数量最多;接种6~9d后,16℃处理的线虫侵入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温度处理;在12、14℃下线虫侵入数量分别于接种15、12d达到最大值。在16~18、20、22、24℃下线虫完成生活史分别需要34、30、27和18d;在10~12℃下,于2个月后尚未发现雌虫形成。线虫在18~22℃下形成的孢囊数量最多。综合线虫的侵染数量与速度,认为线虫的最适宜侵染温度为16℃,最适宜的发育温度为18~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