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金秀县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螟虫发生及危害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3月份甘蔗苗期螟害造成枯心苗率平均达到13.62%;在9月份中后期平均螟害株数率37.36%,平均螟害节率7.32%。分析了螟虫发生为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选用抗虫甘蔗品种、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等综合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2.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螟害调查结果表明,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严重,螟害枯心苗率为8.3%~65.8%、螟害株率为26.7%~96.7%、螟害节率为4.4%~27.9%;667 m2有效茎数减少296~1 846条,平均1 111.3条。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结果显示,667m2甘蔗实测产量减少354.7~4 706.7kg,平均1 822.2kg;甘蔗产量损失率为5.3%~44.5%,平均25.9%;甘蔗出汁率减少0.9%~3.8%,平均2.4%;甘蔗糖分降低0.8%~5.6%,平均2.2%;蔗汁锤度降低0.8~6.3°BX,平均2.1°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1.1%~12.5%,平均4.1%;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0.1%~1.6%,平均0.6%。可见,目前云南甘蔗主产区存在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甘蔗减产减糖严重,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掌握目前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情况, 本研究于2019年4月-5月, 对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害种类及其为害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 并分析了螟害种类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宿根蔗地, 甘蔗苗期黄螟为害最严重, 造成的枯心苗率为5.59%; 其次为条螟, 造成花叶苗率为5.29%; 黄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枯心苗率以桂西南和桂南两大蔗区相对较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7.34%和6.76%; 条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叶苗率以桂西南蔗区最高, 平均值达7.82%, 桂中和桂南蔗区其次, 其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46%?同一蔗区, 黄螟和条螟在宿根蔗地发生均比新植蔗地严重, 在宿根蔗地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7.13%和7.99%, 而在新植蔗地分别为2.31%和3.43%?以黄螟枯心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2.06%, 条螟花叶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6.16%?广西蔗区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虫为黄螟和条螟, 尤其是黄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表明广西蔗区的优势螟虫种类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广西南部和西南蔗区的苗期螟害重于北部蔗区; 宿根甘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 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甘蔗二点螟发生规律与防治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启灵 《植物保护》1986,12(4):51-51
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 len)原是南方甘蔗的主要害虫,1972年随蔗种带进我场,甘蔗受害逐年加重,平均螟害枯心苗率20.3%,螟害株率50.9%,最高达97.4%。  相似文献   

5.
引发水稻枯心苗的因素较多 ,在病虫防治中 ,因鉴别不清而贻误防治时机的事例屡见不鲜。 6种水稻枯心苗的鉴别方法如下 :1 受除草剂药害造成的枯心在中稻、晚稻大田分蘖期间 ,因使用农达、草甘膦等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防除田埂杂草时 ,将药液误喷于附近的稻株上 ,药液水珠滚入稻株心叶处 ,形成枯心苗。症状是心叶枯死 ,基部一般不腐烂、无虫伤痕、无虫粪。2 凋萎型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水稻分蘖期的症状是失水、青干、皱缩、卷曲 ,心叶失水凋萎、青枯 ,随后心叶枯死 ,形成枯心苗 ,也有全株枯死的。与螟害枯心苗极为相似 ,但基部无蛀孔。切…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蔗田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中,放蜂区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5.11%、93.50%和8.58%,较常规防治区降低17.23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在宿根蔗中,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1.08%、82.50%和8.60%,较常规防治区降低23.72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和12.61个百分点。2015~2016年连续放蜂后放蜂区螟虫节率进一步降低30.25%,螟害株率降低3.92%,断尾茎率降低14.34%;每667m2理论产量比2015年增加425kg,增产率8.20%;甘蔗理论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放蜂蔗区和对照蔗区的蔗螟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结果表明,放蜂区二点螟螟虫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为80%以上;而对照区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则均低于50%.放蜂区的螟害株率(30.80%)比对照区的螟害株率(40.00%)低9.20个百分点;螟害节率(4.19%)比对照区的螟害节率(8.48%)低4.29个百分点.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了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甘蔗苗期,放蜂区的平均卵块寄生率达93%以上,明显高于农药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枯心苗率为8.88%,相对防治效果为48.05%。在甘蔗生长后期,放蜂区的螟害株率、螟害节率和断尾率均低于农药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甘蔗产量和糖分比空白对照区分别增加了10.42%和6.38%。  相似文献   

9.
1984和1985年冬,我们于本县蔗区调查秋植蔗苗的螟害时,在田州镇和百育乡的5个村发现有些枯心苗无虫孔,是由蝇害引起。剥开叶鞘见有幼虫取食叶鞘基部和心叶,被害部位多在地上6厘米内。幼虫取食留下的部分叶脉,  相似文献   

10.
兰溪市甘蔗二点螟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兰溪市的传统经济作物,2006年全市种植面积534hm2,其中80%以上为果蔗。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是本市春栽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造成甘蔗枯心,影响甘蔗的品质和外观,严重的造成减产。2005年二点螟为害造成的枯心率为6.4%,螟害节率7.7%,每667m2损失产量约0.35t,2006年枯心率7.1%,螟害节率8.6%,防治差的田块螟害节率高达11%,每667m2损失产量约0.4t。  相似文献   

11.
稻螟危害的枯心或白穗(含死孕穗、虫伤株、下同)率是检验螟害程度和防治质量的依据。螟害率按常规方法需要逐丛、株地调查,工作量即大且烦锁。为了简化调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现将1975年以来,调查大量资料,经过螟害丛率与株率的相关性测定,然后拟订螟害丛率推算其株率田间应用表,整理于后,供生产实践上参考。一、二、三化螟造成枯心丛率与株率关系经24丘稻田螟害丛、株的全群查算,并列成相关计算表进行检验(表1)。  相似文献   

12.
二点螟是甘蔗上的主要害虫。在江西省一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和少数低龄幼虫在宿根蔗蔸、残茎内和秋冬笋枯苗上越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化蛹、羽化成虫。成虫在夜晚羽化,活动,白天隐避。产卵期持续4~5天,产200粒左右,一二代产卵在1~4叶的背面。成虫有趋光性,雌雄蛾量比为0.9:1.1。幼虫多在白天的上午从卵中孵出,先在叶面爬行,或垂丝下悬,随风飘动,主要从侧芽处侵入蔗苗,为害心叶,8~10天出现枯心苗。每只幼虫可造成1~3根枯心苗,老熟幼虫在苗内或茎内化蛹。  相似文献   

13.
由于引起水稻枯心苗发生的因素较多,在病虫防治实践中,因鉴别不清而贻误防治时机的事例屡见不鲜。现介绍6种水稻枯心苗的鉴别方法供参考。1受除草剂药害造成的枯心在中稻、晚稻大田分蘖期间,因使用农达、草甘膦等内吸传导型灭生性除草剂防除稻田田埂杂草时,将药液误...  相似文献   

14.
崇左甘蔗螟虫种群动态及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市诱集到的甘蔗螟虫种类以条螟和二点螟为主,黄螟少;2016年条螟成虫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2017年条螟成虫的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二点螟主要诱集到第1代成虫,2016和2017年二点螟第1代成虫的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和3月中旬,其他时期诱蛾数量少。释放螟黄赤眼蜂两年后,甘蔗田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1.56%~8.76%,螟害节率控制在4.45%~7.39%,两年平均挽回产量和减少损失为15194.4 kg/hm2和18.68%,糖分含量增加1.18%~2.25%,甘蔗产糖量增加3529.9~3879.3 kg/hm2,可挽回蔗农经济损失7293.31元/hm2,平均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6873.25元。本研究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高明昌 《植物保护》1995,21(1):49-50
三化螟防治效果的变化高明昌(安微省芜湖病虫测报中心站241002)本文根据历年测报资料汇编中三化螟多年第二~三代田间卵块密度和螟害率数据,提出以卵块密度与对应防治后螟害率间的比值变化,表达防治效果的相对变化。定义:百卵螟害率=防治后螟害率(%)÷每亩...  相似文献   

16.
第一代二化螟防治适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螟害株发展趋势,枯鞘、枯心对产量的影响和幼虫孵化后不同时间的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分析得出:第一代二化螟在孵化始盛后15—16天以内,杂交稻每亩枯心苗数不超过5745—5757株,常规稻每亩枯心苗数不超过10369—10375株的防治对象田,可以推迟到孵化始盛后15—16天打药(相当于我省大部分县的孵化盛末期)。经丰城市、上高县、永修县验证,在这个时间打药,防虫和保产效果与孵化高峰期和盛末期打2次药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蔗螟为害不仅造成前期蔗苗枯心,给单位面积产量带来损失,在中后期为害形成蔗茎虫伤株,直接影响蔗茎含糖量,为害程度愈高,蔗茎含糖量愈低,呈负相关。为害程度愈高,糖分损失愈大,呈正相关。建议在中后期不要忽视对蔗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枯心丛率及含虫量关系测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东  万金贵 《植物保护》1988,14(2):44-44
二化螟为稻区主要害虫,其枯心率与含虫量是检验螟害程度、防治质量、以及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按常规方法检查枯心率和虫口密度,需逐丛逐株观察和剥查,工作量极大。为简化调查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现将1975年以来调查的有关资料,经过枯心丛率与其枯心株率、枯心株率与其含虫量的相关回归分析,由枯心丛率推算其枯心株率,再由枯心株率推算其含虫量。经过大田试用,效果较好。 一、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关系 经10丘稻田(每丘0.5分,5,308丛枯心丛率与枯心株率的全群查算,测得枯心丛率  相似文献   

19.
甘蔗螟虫发生危害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甘蔗螟虫有黄螟、二点螟、条螟3种,主要分布在3~15节蔗茎上,该段虫量占全株虫量的81.34%。用4种药剂点心防治,结果表明,各处理都可以减少螟害节率,其中以(90%敌百虫晶体30g+18%杀虫双水剂40g)/133m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胡德具 《植物保护》1982,8(2):11-11
1980年,该病在我区晚粳稻上发病面积很大,危害甚重,为之罕见。 一、病症 发病期,一般在8月中旬初见。在8月底至9月上旬出现枯死高峰,死于分蘖及孕穗早期,病株似螟害的“枯心苗”或“胎里死”,轻病株多数在9月中旬后出现,死于抽穗至灌浆期,出现第二个枯死高峰,造成大量的“白穗”或“半饱穗”。后期近似小球菌核病的病株或螟害的“虫伤株”,但剥开茎杆不见菌核或虫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