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四川畜牧兽医》2011,38(12):61-61
德国弗里德里希一勒夫勒动物卫生研究所日前宣布,针对德国西部地区一些养牛场近日有奶牛出现“不适”症状的情况,该所研究人员在部分病牛血液样本中检测出一种新病毒。按照血样来源地,研究人员暂时将这种病毒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据介绍,新病毒属于正本雅病毒属。  相似文献   

2.
李小成 《养猪》2022,(1):125-126
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是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多发的一种较新且具有极高传染性的病毒,该病毒不但感染生猪,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还威胁人类健康,是一种目前已知的较为烈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毒1999年在马来西亚被发现正式命名后,至今已经出现了数次大流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后果.该病毒在猪群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3.
1954年Yates等首次报告从鸡胚中分离到一种新病毒,并于1957年命名为鸡胚致死孤儿病毒,简称CELO病毒。该病毒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鸡腺病毒1型,归于腺病毒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 ,科学家从海豚、海豹、蛇、鼠和蝙蝠以及马和人等宿主内新发现了多种副粘病毒 ,其中一些已经对人造成了较大的健康威胁 ,如 1 994年在澳大利亚发现并造成 2人死亡的 Hendra病毒和 1 998~ 1 999年在马来西亚发现并造成1 0 0多人死亡的 Nipah病毒。与已经分类的副粘病毒相比 ,这些新发现的副粘病毒基因组和生物学特性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副粘病毒科中设立新的病毒属。现在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 ICTV)执行委员会已经同意将新增的属命名为 Henipavirus,即包含 Hendra病毒和 Nipah病毒 2种病毒名称的属名。至此 ,在 I…  相似文献   

5.
我国尼帕病毒病风险与防控措施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尼帕病毒病概况 1998年9月到1999年4月,马来西亚出现260多例流行病学异常的脑炎病人,死亡100多人,死亡率高达48%,康复的病人多数有一定的神经性后遗症。后来研究确诊这是一种新的副粘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这种病毒被命名为尼帕病毒(Nipah Virus)。它是一种极度危险的病毒,在生物安全等级上属于最危险的第四级病毒,可以感染人、  相似文献   

6.
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与猪有密切接触的人群中暴发的严重脑炎的病原体被鉴定是一种叫作Nipah病毒的副粘病毒.  相似文献   

7.
CELO病毒(Chicken Embryo Lethal Orphan Virus,CELOV)即鸡胚致死孤儿病毒,属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鸡腺病毒Ⅰ型,归于腺病毒A群.1954年Yates等人首次报告从鸡胚中分离到一种新病毒,并于1957年命名为鸡胚致死孤儿病毒,简称CELO病毒[1].由于CELO病毒具有禽腺病毒属各种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抗原特性,1982年国际病毒学分类委员会(ICTV)第四次报告把CELD病毒确定为禽腺病毒属的代表种.  相似文献   

8.
据统计,现代医学所认知的1145种人类传染病中,有62%的病种来源于动物.全世界已证实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寄生性动物病有250多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89种,我国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有90种.近些年新出现的40多种新病毒,其中大部分是新病毒,而且是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新病毒.一些原有人畜共患或起源于动物的病毒病,也出现了新流行.更可怕的是,这些新病原越来越呈现出"人畜共患"或"人禽共患",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就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而传播这些病原的起源就是病死动物的尸体.  相似文献   

9.
最近 ,马来西亚的科学家报道了曾在 1998~ 1999年间在马来西亚暴发并引起 10 5人死亡的 Nipah病毒 (Nipah virus,Ni V)2个分离株的基因组序列。这 2株病毒的基因组都是由 182 46个核苷酸组成 ,而且 2株病毒基因组之间只有 4个核苷酸不同。Nipah病毒的基因组比 Hendra病毒长 12个核苷酸 ,但 2种病毒基因组的前导和尾随序列 (leader and trailer sequence)长度、基因起始和终止信号、P基因编辑信号以及对核蛋白、磷蛋白、基质蛋白、融合蛋白和 RNA聚合酶等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都非常接近 ,但与副粘病毒亚科中的其他成员有着明显的不同N…  相似文献   

10.
尼帕病毒病     
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 disease,NV)是一个新近被认识的人畜共患病,该病于1999年3月首次被分离。人和家畜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而被感染,依其在马来西亚最初被检测到的地名而将其命名为尼帕病毒病(NV),它和另一个新近认识的病毒-亨得拉病毒(Hendra ivrus,HIV)具有一定的同源关系。HIV于1994年在澳大利亚亨得拉镇首次发现并以此地而命名。NV和HV都属于副粘病毒科家族成员,虽然这些病毒仅仅能引起一些病例的爆发,但因它们具有感染突主范围广,感染人类能引起高死亡率等生物特性,已引起了公众对尼帕病毒的重视及对基对公司健康影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高死亡率的仔猪腹泻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关于仔猪腹泻的病因,业内众说纷纭,有报道称华中农业大学猪病研究室从患猪体内分离到新病毒。不过华中农业大学猪病权威专家何启盖教授明确表示,目前国内还未分离到这种新病毒,也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此次腹泻大流行与新病毒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以来,我国部分省市的蛋鸭群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的产蛋下降病,大量研究表明该病由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新病毒引起[1-3],由于该病毒的核苷酸序列与黄病毒属恩他耶病毒群的蚊媒坦布苏病毒印尼株和泰国株的同源性达87%-91%[2],因此将其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由于该病是近年来新发的一种传染病,本文将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断要点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7307(2013)06-0031-003  相似文献   

13.
对2019年国内外蜜蜂病毒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针对蜜蜂病毒的流行病学、病毒与其他致病因子的协同作用关系、新病毒及新病毒株的发现等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同时简要归纳了2019年度国内外蜜蜂病毒防控相关专利情况及其他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猪的副黏病毒病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介绍了猪的副黏病毒病,包括“蓝眼病”(blue disease)、尼帕病毒病(Nipah virusdisease)和梅那哥病毒病(Menangle virus disease)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该病的诊断和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自1974年Tischer I等从PK-15细胞系ATCC-CCL31的传代过程中发现类似细小病毒和乳多空病毒的新病毒,并将其命名为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s, PCV)以来,猪圆环病毒引发的相关疾病对养猪业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经济损失.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现在被认为是断奶后多系统综合症(PMWS)的主要病因,而且还与猪繁殖障碍、母猪流产、死亡综合症(SAMS),育肥猪炎性呼吸道病综合症(PRDC)和猪皮炎和肾病综合症(PDNS)有关,迄今为止,世界各地都有PCV2相关病报道,我国许多学者相继从各地猪场中检测到PCV2或抗体,证明了PCV2在我国一定区域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16.
肖肖 《动物检疫》2012,(3):65-69
2011年底,一种新病毒在德国发病奶牛中被发现,暂命名为施马伦堡病毒。该病毒也出现在荷兰绵羊群中,主要导致羔羊先天性畸形。至目前,已向OIE通报该病的国家有荷兰、德国、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卢森堡。为使国内读者对本病有一个较全面了解,本文参照农业部兽医局《一二三类动物疫病释义》体例,将目前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包括最新疫情情况进行了梳理,并从科学不确定角度提出了一些预警防范性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母猪发热、厌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呼吸道病症状和高死亡率.1991年荷兰中央兽医研究所首次分离并命名为Lelystad的新病毒(LV),经鉴定为PRRSV.随后,欧、美、日学者相继分离ATCC VR-2332、IAF-exp91和IAF-klop等毒株,1992年5月,首届SIRS/PRRS国际研讨会,将此类疾病统称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目前,PRRS遍及全球,成为危害养猪业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被国际兽疫局(0IE)认定为B类传染病,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至今未找到根除PRRS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不容忽视的人畜共患病—Nipah virus disease(连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巴病Nipah disease是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次发现的一种严重危害猪和人类的人畜共患病,已经证实该病的病原是一种新的病毒。鉴于该病是一种新的传染病,特刊载此文,以引起国内兽医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前言1929年法国的 Paillot 提出家蚕的空头性软化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此就结束了蚕的空头性软化病由细菌引起的历史。1960年将由此病毒引起的软化病正式命名为:病毒性软化病或传染性软化病。而此病毒即命名为:传染性软化病病毒。通过蚕病学者们的大量研究,确认此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的病毒。然而松井(1973年)、古田(1973年)、Himeno等(1974年)、清水(1974年)相继发现了能引起家蚕软化病症,而又不同于原先发现的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的新病毒。这些新发现的病毒当时就分别称为:松井株、古田株、姬野株、伊那株。其中姬野株被认为是传染性软化病病毒粒子的未成熟型,而松井、古田、伊那株则是完  相似文献   

20.
凸隆病毒     
随着病毒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新病毒被人们发现。新病毒中除部分已能确定其特定的科、属、种外,另一部分病毒确实难以根据其性质进行归类。本文所述的凸隆病毒(Torovirus)就是其中一例。 1972年,在瑞士首都伯尔尼(Berne)进行马群常规检查时,从一批马的肛拭材料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