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牛副结核病在山东省规模牛场的发病和流行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抽检山东省25个牛场(13个奶牛场、12个肉牛场)血清样品738份(奶牛血清383份,肉牛血清355份),进行牛副结核病抗体检测。[结果]25个牛场中有12个牛场存在牛副结核病抗体阳性,群体阳性率为48.00%。738份样品中35份为阳性,个体阳性率为4.74%。表明牛副结核病在山东省部分规模化牛场普遍存在。[结论]此次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摸清山东省部分规模化牛场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为今后该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牛副结核病是一种以顽固性下痢、肠黏膜增厚形成皱襞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属于革兰氏阳性杆菌。牛副结核病潜伏期长,是以病牛出现卡他性肠炎、腹泻为特征的致死性传染病,常见于牛,尤其是乳牛严重,偶尔见有绵羊、山羊及骆驼等发病的报道。该病在成年牛中多不表现症状,在怀孕或妊娠的母牛中临床症状明显。1病原该病的病原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副结核分枝杆菌,大小约0.5~1.5um,为抗酸小杆菌。该病原在感染的畜  相似文献   

3.
牛副结核病(bovine paratuberculosis)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以牛慢性增生性、顽固性肠炎和进行性消瘦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是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慢性肉芽肿回肠炎,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褶。除常规的临床诊断外,牛副结核病的确诊依赖于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诊断等方法。牛副结核病给畜牧业造成很大的损失。由于本病潜伏期长,传播快,加之人工培养副结核分枝杆菌难度又高,因此加强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的认识,加快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对其综合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牛副结核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为牛副结核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在实际生产中,养殖者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饲养奶牛或肉牛因牛副结核病而造成慢性腹泻、奶产量降低以及体况较差,并无法治愈的问题,这时往往不得不对其进行淘汰。可见,能够更多的了解有关牛副结核病的知识,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具有重  相似文献   

5.
牛副结核病又称牛副结核性肠炎、约翰氏病。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临床上多呈隐性感染,是以持续性顽固性腹泻和渐进性消瘦、泌乳性能降低等为主征的慢性消化道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牛副结核病又称牛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持续性、顽固性腹泻和渐进性消瘦、泌乳性能降低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国.可引起较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划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划为Ⅱ类传染病。2009年3月.伊川县鸣皋镇某小规模奶牛场4岁左右的奶牛发生该病.确诊后.采用隔离、消毒和淘汰的方法.疫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ELISA检测方法对内蒙古地区17个奶牛场的2 391头奶牛进行牛副结核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大型奶牛场副结核的血清阳性率较低,在0~5%之间;小型奶牛场的副结核血清阳性率较高,平均阳性率为14.1%。调查结果提示,内蒙古地区奶牛场存在牛副结核病的流行,对该病的防控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牛的副结核病常导致感染牛的慢性增生性肠炎,以及体重、产奶量等生产性能下降,给畜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人们常采用不同的检测技术定期对牛群进行监测、淘汰活动带菌期的牛、对牛群进行疫苗接种、采用生物安全防控等措施比较有效地避免了副结核分枝杆菌在牛群中的传播。文章主要从副结核分枝杆菌背景,牛副结核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牛副结核病的防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牛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消化道传染病,以慢性卡他性肠炎、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病理剖检可见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襞。其病原体还可通过病畜及其产品感染羊、骆驼、鹿和人等。目前,该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流行,关于该病的最早记载是1862年,在我国,1953年确诊有该病的发生,并首次报道,之后该病在一些牛场不断蔓延。一般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例患副结核病奶牛采用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病原学检查,旨在观察此例患副结核病的奶牛的病理变化怀典型的牛副结核病是否一致。此例患副结核病奶牛的病理变化中出现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这一病理变化在牛副结核病的病变中还是首次出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宁夏地区奶牛副结核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本试验对采集于宁夏不同地区的189份疑似副结核症状奶牛的血清样品进行了牛副结核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样品牛副结核抗体阳性率最高可达86.67%,最低为20%,平均阳性率为56.08%。表明宁夏地区已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牛副结核病感染。本调查为宁夏地区制定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及促进地区奶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副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MAP0862在牛副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作用,建立牛副结核病特异性ELISA诊断方法。将通过原核表达获得的副结核特异性蛋白MAP0862纯化并定量后作为包被抗原,经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后初步建立了牛副结核病间接ELISA诊断方法。使用牛副结核阳性血清、牛布病阳性血清、牛结核阳性血清、卡介苗免疫牛血清、牛大肠杆菌阳性血清以及健康阴性牛血清对该方法的验证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使用该方法对300份临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与IDEXX副结核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4.3%。基于副结核特异性蛋白质MAP0862建立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能有效检测牛副结核病。  相似文献   

13.
牛副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慢性感染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农业部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牛副结核病同样严重威胁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并且对公共卫生安全具有潜在的威胁。近年来我国逐渐意识到牛副结核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相关动物疫控部门也对该病的流行特点、防控措施进行了多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牛副结核病(M-paratuberculosis in cattle)又称牛副结核性肠炎、约翰氏病(Johne's disease),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是以持续性顽固性腹泻和渐进性消瘦、泌乳性能降低等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消化道传染病。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国,常导致较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为Ⅱ类传染病。2006年3月,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某小规模奶牛场4岁左右的奶牛发生该病,2007年3月确诊后,采用隔离、消毒和淘汰方法,疫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5.
牛副结核病是一种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等,病牛和副结核分枝杆菌携带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本文介绍了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策略。该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重在预防,主要通过隔离疑似病牛、加强检疫、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是古老的传染病之一,自1895年Johne氏描述此病以来,有近百年的历史,此病广泛流行于全世界。1955年,在我国内蒙古一些牧场就有流行,1972—1975年吉林省某牛场发生牛副结核病,1975年吉林省农业大学第一次从病料中分离出牛副结核分枝杆菌。本病主要发生于牛、绵羊、山羊,骆驼和鹿也都能感染。牛副结核病的报道多见,然而,鹿副结核病的报道尚属罕见。1987年以来,在新疆某鹿场的育成鹿群发生了一种以顽固性下痢,进行性消瘦为特征的鹿病,  相似文献   

17.
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Johne和Hothinghow于1895年首先发现此病,因此又称为Johne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给养牛业带来重大损失,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防治措施。我国在80~90年代农业部作为重点攻关项目进行研究,本病又称副  相似文献   

18.
控制牛副结核病的方法顾有方,李志忠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210095)汪夏时滁州市南谯区农业局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一种牛慢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肠粘膜增厚并形成皱襞。鉴于目前副结核病已成为奶牛业中流行最严重...  相似文献   

19.
柴贵明 《中国乳业》2022,(11):72-75
副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细菌疾病,病原为禽分支杆菌副结核亚种,主要感染牛、羊,造成病畜小肠和其他器官损伤,引发腹泻、体重降低、营养不良、贫血甚至死亡。奶牛副结核病可导致奶牛死淘率增加、产奶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繁殖能力下降、屠宰率降低以及增加其他病原的感染率,从而对奶牛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副结核分支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也可通过子宫进行垂直传播。副结核分支杆菌通过在小肠黏膜下层中的巨噬细胞中持续感染来逃避免疫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隐性感染至少会持续两年,然后细菌开始脱落并出现临床症状。副结核分支杆菌感染进程缓慢,管理不当会使易感犊牛发病率更高,这使得牛副结核病的防控具有很大挑战性,尤其是在季节性产犊牛群中。本文对奶牛副结核病的概念、可造成的经济危害以及诊断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为奶牛副结核病的临床诊断与新型诊断方法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以牛慢性增生、顽固性肠炎、进行性消瘦及产奶量下降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可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早期快速、准确的诊断,对于预防和消除副结核病、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副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技术不断被开发。本文从病原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角度对牛副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能够为牛副结核病的快速诊断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