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果要问日本人最喜欢什么花,他一定回答是樱花,似乎樱花和富士山一样是日本的象征。樱花的开放期大体上是在每年的三、四月份,由于气候的关系,开花期由南部向北部伸延,日本人把这个叫做“樱花的前线”。樱花的前线现在在什么地方,樱花满开在什么地方,报纸和广播电台还把它当做一条重要的消息发表。日本人爱唱的一首歌(也是中国人比较  相似文献   

2.
半夜,我渴得厉害,起来迷迷糊糊的伸手抓茶几上的保温杯。“唉哟”,手指不知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睁眼一看,只见刘部长正伏在茶几上聚精会神地写着东西。电已经停了,茶几上扣着一只碗,碗底上燃着一支红蜡,淡淡的光焰,映红了他光亮的头顶和稀疏的银发。“噢,小李,烫着了吗?”刘部长以为惊了我的觉,抱歉地站起来,把我的胳膊又轻轻地推向被窝里。我手指烫了一下,神智清醒了。从床头拿起手表一瞧,咦,已经三点了。再一看,刘部长的行李还没有动,还是服务员叠的那个四四方方的样子。“刘部长,你不睡,写什么?”我坐起来倒了两杯水。“噢,写嘛,嘿嘿,是信。”刘部长摘下老花  相似文献   

3.
读了不少关于香山的散文,说这里最好看的是秋天的红枫。名家孟超的《枫叶礼赞》是这样写的:“重阳节后,在北京来说,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那么,枫叶红则是香山最大的特色了;秋季去香山观光,枫叶满山红遍,胜过“霜叶红于二月花”了。怪不得秋天到北京,人们都吆喝“到香山看红枫去”。  相似文献   

4.
<正>遥想当年,我写檀馨。要写这位当代著名园林规划设计专家,无论如何绕不开她与美籍建筑大师贝聿铭合作的香山饭店庭院设计。从那时起,香山饭店就成了我梦中的伊甸园。尽管近在咫尺,却未动过亲临其境的念头。今夏的一天,偶然的机会使我走进了这个堪称经典的园林胜境。此时的我,正面对大师们呕心沥血设计的自然仙境写这篇文字。窗外是郁郁葱葱的香山和向阳生长着的一棵棵松树。白鹅和黑鸭一前一后从池水里走了出来,在纯天然的草地上自由地漫步、啄草。树下的摇椅上,房客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尽管正值三伏,此处却占尽清凉。  相似文献   

5.
铁铮 《绿化与生活》2022,(10):46-48
<正>遥想当年,我写檀馨。写这位当代著名园林规划设计专家,无论如何绕不开她与美籍建筑大师贝聿铭合作的香山饭店庭院设计。从那时起,香山饭店就成了我梦中的伊甸园。尽管近在咫尺,却未动过亲临其境的念头。今夏的一天,偶然的机会使我走进了这个堪称经典的园林胜境。  相似文献   

6.
日本樱花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国花之一。富士山脚下艳丽的樱花,再配上日本女性所特有的温柔贤淑,彬彬有礼,就使这美丽的花儿具备了日本女性的人性。所以,从小我就希望能到日本去一次,好好地欣赏一下我所憧憬的樱花和日本女性所特有的直观之美;细细品味樱花和日本女性所特有的内涵之美。 真想不到,美丽的樱花,如今在我们云南、在我们个旧也屡见不鲜了!这真让我大喜过望! 也许因为过去一直很忙,甚至疲于奔命,个旧宝华公园里若干年前,已樱花似锦,游人如织,我却丝毫不知,依旧做着我一定要找机会去日本看樱花看淑女的美梦……  相似文献   

7.
<正>我的家乡在资源县瓜里乡文溪村榨木坪自然村,可谓是高寒山区中的山区。它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山村。在别人眼中它也许什么都不是,但对我来说,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生于斯长于斯,是家乡的一草一木养育了我。家乡的小溪,家乡的山林,以及许许多多美好的童年记忆,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有如磁铁般时时吸引着我。在我的50个春秋的人生中,只有小学前算得上真  相似文献   

8.
家乡的树     
我的家乡在我国的中部,地理上不南不北,没有什么特色。表现在树木上,似乎也就“乏善可述”,没有什么值得为她夸耀的名优品种,不像南国有独木成林的大榕树,结红硕花蕾的木棉,也不像北国,有光洁挺拔、成林成片的白桦,它们都是可以入诗的,而在我的家乡呢?所有的只是一些普通的树木,杨柳桃杏梨之类的,都很常见,不值得为它写诗,为它咏唱的。上中学时,读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心里跳出意外的惊喜。啊,原来桐花是可以入诗的,而桐树,在我的家乡不正很多么?我的家乡正是以桐为名的呀。每到春天,家乡的山野上所有的桐花一起开放,远望去的确像洁白的云彩,一层层,一片片,高高低低,随着山岭起伏漂移,如果你走进去,也还真有一条宽阔的大路,从桐花丛中蜿蜒穿过,把你带向万里之遥的远方。传说周朝初建的时候,曾经“苞茅裂土”,分封王室,其中就有一位“王叔”被封在我的家乡,因此地多产桐树,故称“桐国”。从此,这周的子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下来。一直到今天,家乡仍然以产桐树著称,只是此桐是否是彼桐,颇让我思量。我小时候就喜欢在桐树下玩耍,和小伙伴们一起把桐花摘下来,插在柳条上,编织成花环,然后戴在颈项上,或者爬到树上,...  相似文献   

9.
蒋茜 《广西林业》2011,(9):37-37
我的家乡在桂林兴安县一个名叫“高尚”的小镇。“高尚”是一个形容词,但它也是一个美丽的名词。“高尚”这个地方,生长着很多银杏树,被称为“银杏之乡”。我想念我的故乡,更想念故乡那高大古老的银杏树。  相似文献   

10.
动物凶猛     
就在几年前 ,我曾看过一篇小说 ,小说的题目叫《动物凶猛》。那部小说写得不错。现在我已记不清小说里面主人公的名字了 ,只记得这部小说和生活在自然界、动物园里的动物没有什么干系 ,写的是一种叫人的高级动物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书上的文字告诉我们 ,人在没有被称之为“人”的时候 ,是很脆弱的 ,他们所处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不断地警告着他们 :不要放松警惕 ,要时刻提防着其它动物的袭击。人在那个时候 ,犹如一株芦苇 ,随时都有腰折的危险。他们也许会在躲过了凶猛动物的袭击以后 ,口喘粗气 ,不断地抱怨着老天为什么会如此对待自己。当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人铺叙着不同的故事情节。在写着自己的书的同时读他人的书,我读出了许多感悟。朋友说,我最擅长的是解他人之意。我想,那是因为我用心读人。”  相似文献   

12.
年雁柔情     
元旦回趟老家,忽而在家乡封冻的麦田里看到了被惊飞的一行大雁。我和儿子仰首去数大雁,发现这行大雁只有7只,并成“人”字排开,在家乡的田野上空盘旋。令我心中为之一晾的是,这群大雁在天空中书写的“人字”的“撇捺”相差很大:一“撇”上有6只,而一“捺”上只有孤零零的一只。  相似文献   

13.
六洲沟     
六洲沟,其实不是沟,是我家乡一个普通的流域。通常说的流域都是两山夹一沟,而六洲沟的范围远大于此。   六洲沟的名字的来历我也说不清,我在二十五年前就离开了那里。从家乡坐落的闭塞山沟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文化底蕴来看,似乎应叫“碌碡”沟。因为“碌碡”这种最原始的农具在家乡应用的极普遍,春天轧地,秋天打场都离不开它。后人或为书写方便或避于某种忌讳或出于某种向往而称“碌碡”为“六洲”。   六洲沟的过去我很熟悉,那时我正读小学,每天放学都在这带活动。春天挖野菜,夏天割猪草,秋天刨茬子,冬天则拉着大托笆满山…  相似文献   

14.
大侄子从农村进城,带来一筐刚刚采摘的鲜枣,说前年帮家里嫁接的梨枣大获丰收,让我尝尝自家地里出产的鲜货。玩赏着鲜红光亮的大个头,品尝着脆甜适口的好味道,我简直不敢相信,家乡那满山遍野既扎人又无用的山枣树竞结出如此可爱的“人参果”,出落成了家乡致富的“宝贝”。  相似文献   

15.
故乡,绿色的海赵志华我的家乡没有象普希金笔下那“翻滚蓝色波浪”的大海洋,却有一望无际绿色的大海,这海就是我的父母及林业工人们用汗水浇灌的人工油松林。我是在山清水秀的大山门林场度过了我的童年。那时父亲上山造林,担着两只筐,一只筐装着带有泥团的松苗,另一...  相似文献   

16.
<正>我有家乡不在水乡,没有什么青山绿水可以自诩;也不在塞外大漠,没有什么北国风光值得恭维。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的一隅,唯一令我乐道的就是河堤上那片洋槐林了。世事沧桑,人迹漂泊。常年在外的我,每每走进他的身边,就有一些人生故事如清水跳珠荡漾,激起我对往事的回忆。家乡原本只有中国槐,而无这种洋槐。据说是一位在外谋生的人不知从哪里带回了一把洋槐种子,随意撒在自家地里,第二  相似文献   

17.
那就回家乡去吧 有一次,著名的歌唱家科兹洛夫斯基得知斯大林很赏识他,便向斯大林提出一个要求:“我从来没有去过国外,所以,我想……”“你不会出逃吧?”“瞧您说的,斯大林同志,对我来说,家乡村庄要比国可亲多了。”“不错,好样的,那就回家乡去吧。”  相似文献   

18.
听说李厂长利用林区多年滞销的桦木杆制出了畅销产品,并因此起了家,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到木旋厂采访他。“写我?”李厂长爽朗地笑了。“功劳是大家的,我有什么好写的。要写就写公司或我们的职工吧。”他的婉言拒访并没使我们改变主意,我们的目标仍然对准了他。但他仍然坚持“不要写我。”正当我们为难之际,从里屋办公室里闯出三位女同志:“记者同志,厂长不说,我们说。”及时雨!“谢谢你们!”我们赶忙反客为主,给他们让坐。  相似文献   

19.
铁铮 《中国林业》2019,(10):62-62
我没有到过淮北,但通过手中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这座绿色的城市,也认识了为这座绿色城市默默奉献的人们。尽管我写序时看过书稿,但当我拿到刚刚印刷装订好的新书时,还是感受到了一种震撼。或许,这就是书这一特殊媒介的巨大作用吧。这本新书名叫《生态壇变绿色丰碑》。主编继广告诉我:淮北,简称“淮”,古称“相城”,位居安徽省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城市,他的家乡就在淮北。  相似文献   

20.
痛兮银锭桥     
日本作家立松和平是我的老朋友了,他写过一篇令人心酸的短篇小说,名为《手边的彩虹》:一群向往大自然的年轻人到海边去游泳,然而,大海还在,蔚蓝却已经没有了———工业排放的污水吞没了蔚蓝。最后一幕是———小说的主人公们只能在一间公厕的门外戏水打闹,用水雾营造一道道彩虹,寻欢找乐。10月5日那天下午,站在银锭桥上,我想起了这篇小说。因为,身边就站着立松和平。更因为,银锭桥还在,“银锭观山”却没有了。我只能告诉立松,我们北京,有过“居庸叠翠”,有过“金台夕照”,有过“蓟门烟树”,有过“卢沟晓月”,而这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