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在当前全国各地均十分重视黑臭水体整治的大环境下,各地基本都参照《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开展相关工作。但在黑臭水体整治措施研究过程中,部分黑臭河道补水水源匮乏问题十分突出。以青岛西海岸新区镰湾河为例,参照相关水质指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河道黑臭水体整治中清水补给的近远期方案:近期采用曝气增氧和消毒后的污水处理厂尾水补充河道,远期结合再生水厂及管网的建设,由再生水补充河道,以期实现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严倩倩 《绿色科技》2019,(16):112-113
工程对重度黑臭河道范围采用生态清淤及多种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整治,快速消除河道黑臭,降低河道污染负荷。通过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健康水生态系统的构建,有效削减河道面源污染,消除了河道黑臭,并改善了河道生态环境,提升了河道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是城市生态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用水生植物修复黑臭水体具有投资成本低、对环境扰动小、污染物降解效果好等优点。探讨了黑臭水体"致黑"、"致臭"的发生机制,阐述了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修复河道黑臭水体成功经验和研究进展,对未来植物修复黑臭水体,重建河道生态景观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大,城市黑臭水体逐渐成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行动变为极为迫切。从城市黑臭水体的定义、水质特点和治理现状出发,综述了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原理、实施措施及研究进展;结合当下国家对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工作的新要求,从人工曝气、微生物生态修复和水生植物修复3个方面梳理并总结技术的发展现状。组合生态修复技术能解决单一生态修复技术不满足治理需求等问题,为治理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提供整治思路,统筹推进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但目前组合生态修复技术仍存在周期长、运维成本高等问题,需进一步探索解决。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黑臭水体一直是各大城市主要的环境治理重点,黑臭水体的存在不仅给老百姓带来极差的城市生活体验,也更多地反映在生态问题、水环境问题上,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已迫在眉睫。以河南民权县城区内部10条河道为对象,分析了河道水体现状、对黑臭水体进行识别分级以及分析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底泥处理、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和维护预防举措等管理手段两方面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城市黑臭水体不仅损害城市景观破坏河道生态系统,还会影响居民生活危害身体健康,其治理工作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黑臭水体治理现状,分析了我国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黑臭水体的长效治理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城市黑臭水体是严重的水环境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着人类健康。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整治和治理工作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模式比技术更重要。治理工作应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文水质特征、治理目标以及治理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黑臭水体的治理方法包括化学法(费用较高且存在二次污染)、物理法(费用高)、生物法。一些研究表明:物理化学方法与生物法相结合处理污水具有较好作用。主要提出了物理修复与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的底泥处理技术,以及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坑塘存余污水处理工程技术方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单点单面非体系式的治理思路与治理方式,是造成黑臭水体水质及生态无法得到长效性、系统性提升的症结之一。生态修复作为黑臭水体治理“外源减排、内源清淤、水质净化、清水补给、生态恢复”技术路线的重要环节,是维持黑臭水体底质、水质及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最终实现黑臭水体长治久清的关键。为此,对黑臭水体的生态修复集成策略进行了探索,将黑臭水体分成引排河道、连接河道、湖库水体及小微水体四类,分别针对性地提出了修复策略,旨在为黑臭水体生态修复集成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马圣玥  李明柱  朱佳 《绿色科技》2019,(16):117-119,125
指出了黑臭水体治理是当前国内水环境治理的突出热点问题,但目前普遍存在完工后水质不稳定,黑臭现象反复出现的问题。选择中国南方一线城市典型黑臭河流开展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半年和一年后的现场和水质调研,分析了其水质出现反复、间歇性黑臭的原因,提出了工程治理的措施,可为同类河流水质提升和保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归纳总结了河道截污工程基本方法及截污管布置方式,结合珠海斗门沙龙涌河道治理项目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了截污工程技术方案,重点分析了截污管总平面布置和截污管布置形式。提出了通过截污工程实施保证旱季污水零排放,以期达到消除黑臭水体改善水质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黑臭水体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形象与居民生产生活,如何对城市黑臭水体进行有效的监测与治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选取广州市车陂涌与永和河为实验区,通过分析城市黑臭水体光学特性,揭示城市黑臭水体的遥感响应机理并建立了城市黑臭水体关键水质指标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城市黑臭水体在550~580 nm处遥感反射率和其斜率与正常水体、高度混浊的水体有明显的区别;(2)当总悬浮物(TSS)浓度高于100 mg/L时,TSS起主导光学作用,抑制了黑臭水质指标光学特性;(3)此研究构建的黑臭关键水质指标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并且适用于Landsat8 OLI影像,对从时空连续的角度监测黑臭水体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黑臭水体的防止与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传统河道曝气技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消除河道黑臭状态,在河道水质改善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基于此,尝试将投加微生物工程菌法与河道曝气技术有机结合,研发了去除河水中COD和NH_3-N的长期效果更好的组合工艺。以新河支流水生态修复项目为例,研究表明:投加微生物工程菌法与河道曝气技术对水去除COD、NH_3-N与增加微生物群落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深圳市典型黑臭感潮河段松岗河为研究对象,采用"凝聚剂固液分离+复合微生物+水生植物"的组合技术工艺进行了快速消除黑臭治理,从水质指标、底泥颜色和气体指标3个方面进行了跟踪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河段经过治理后黑臭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施工工艺基本可行,但维护期效果弱于施工期,此结果可为城市河流黑臭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彪 《绿色科技》2022,(2):86-90
黑臭水体反弹是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为研究如何彻底消除黑臭水体,防止黑臭水体反弹,在原位治理前提下,采用磁絮凝技术去除污染物,降低水体黑臭程度;然后通过新型碳纤维生态水草耦合纳米曝气技术持续改善水质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底泥改良后可以有效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磁絮凝技术对黑臭水体的污染物削减具有显著效果,对黑臭水...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南京市内玄武湖菱洲河道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河道综合整治的基本原则,给出了河道治理的初拟技术方案,探讨了以城市河道生态建设为核心的综合整治措施,旨在对类似的河道整治项目与建设提供参考,促进城市河道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北京城市河道兼具城市水景观和行洪的作用,河道雨后汇流明显,为保证河道行洪能力,河道多为人工修建的去弯取直的人工河,不具备完善的水生态系统,造成外界营养盐的输入和输出失去平衡,从而导致物种分布失衡,进而形成一系列的水体问题,比如:水华、单一水生植物(菹草、金鱼藻、水绵)快速增长,由于雨后或突发污染物的排放造成水体黑臭、油污漂浮等均常给城市河道的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对于水环境的持续改善是城市河道日常维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连年的治理和补水水源水质的改善,水环境问题也逐渐开始从水华转化为其他问题,所以对于水环境改善技术措施的调整和拓宽是必要的。针对城市河道特点,从河道水质数据分析为切入点,对水环境改善技术措施进行了探究,在归纳技术措施的应用场合和对新的技术措施提出了设想,使水质监测、生物措施、曝气措施、鱼类放养等措施的应用在城市河湖水环境改善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一步,采用底泥修复、植物浮床、沉水植物等技术措施构建生态自然的河道是探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常州市罗溪镇黑臭水体治理情况为例,介绍了黑臭水体的判定及分级方法,分析了典型的苏南地区黑臭水体主要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指出了绿色崛起是咸宁最好的发展路径。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咸宁高质量发展,咸宁2020年将努力建设优美的长江流域公园城市。回顾了自2018年成为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以来,咸宁市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及活水保质治理措施和治理经验,已实现"黑臭水体治理初见成效",助力咸宁市建设自然生态公园城市,还老百姓一个"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景。  相似文献   

19.
开展河段入海口处和两侧河道的清淤整治,能达到水体全面达标、清除水体黑腥臭浮泥层、提升下游各片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安全能力的治理目的。对避风塘内外塘底泥淤积现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进行清淤,保护好水生环境。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重庆市存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支流水质出现超标、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不稳定、农业面源污染贡献较大等现象。以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改善水环境质量为目标,提出了重庆市水环境科学技术研究方向:以科技为先导全面开展水污染治理的示范与推广,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以期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