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稀释平板法分别对落叶松外生菌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共36个样品的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从落叶松菌根根际分离到101株真菌,共鉴定出真菌18个属;菌根根际真菌的优势类群为拟青霉、木霉、青霉;亚优势种群为毛霉及茎点霉。木霉在菌根根际土壤中分离频率最高为100%,在数量上菌根根际真菌高出对照1.7~4倍。  相似文献   

2.
采用"之"字形路线在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椴树红松林的腐殖质层和土壤表层真菌进行取样调查。采用稀释平板法,选用马铃薯琼脂和孟加拉红培养基分别进行真菌的分离,并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进行纯化培养,共得到428个真菌菌落,进一步分离、纯化后获得67个真菌菌株。分别采用麦芽汁琼脂、查氏琼脂、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进行不同属真菌的培养和鉴定,共鉴定出27属58种。结果表明:青霉属、木霉属为小兴安岭森林腐殖质层真菌的优势种群,不同月份之间腐殖质中可培养的真菌种类和数量具有一定差异,7月份真菌属和种的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越冬期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并从中筛选出对枣缩果病病原有拮抗作用的内生菌株,从越冬期健康枣树的树皮、枣股、枝条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225株,共鉴定出12个真菌属,其优势属为茎点霉属、链格孢属、毛壳菌属和镰刀菌属。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期健康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不同品种、不同部位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差异。室内平板对峙实验结果表明:在225株内生真菌中,有25株内生真菌对枣缩果病病原茎点霉菌1-2有抑制作用,最高抑菌率为85.45%;有14株内生真菌对病原壳梭孢菌1-5有抑制效果,最高抑菌率为76.00%;内生真菌F7和F8对两种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而且均有明显的抑菌带,这说明上述两株菌均可产生抗菌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混交林内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以及与受松树蜂危害的樟子松优势内生真菌的差异,从微观角度揭示不同树种内生真菌的多样性与松树蜂危害的关系。【方法】以松树蜂入侵后混交林中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红松、红皮云杉4种针叶树健康木(未受松树蜂危害)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鉴定方法。【结果】从4种针叶树树干内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2属35种,其中:樟子松9属13种,红松7属13种,兴安落叶松8属17种,红皮云杉15属20种。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数量: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红松樟子松;内生真菌的种类:红皮云杉兴安落叶松红松樟子松。主干上部真菌检出率最多,基部最少;菌株数上部最大,中部最小。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其中红皮云杉的多样性指数(H'=3.342 5)、均匀度指数(J=1.097 9)和丰富度指数(R=3.374 4)均最高。不同树种间内生真菌的相似性水平均较低,4种内生真菌在4种针叶树内均分离到,占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种类总数的11.43%;20种内生真菌在1种针叶树内能分离到,占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种类总数的57.14%,说明不同针叶树内生真菌对宿主的专一性较高。【结论】4种针叶树的木质部内都会存在一定数量真菌,且真菌种类差异较大。受松树蜂危害的樟子松优势内生真菌与4种针叶树健康木的优势内生真菌差别很大。相比其他树种,樟子松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均最少,可能有利于松树蜂共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的入侵,这也可能是松树蜂在混交林中只危害樟子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圆柏内生真菌的组成、结构及其定殖部位差异,明确呼和浩特市圆柏内生真菌的资源状况,本文对呼和浩特市4种不同地点栽植的圆柏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了内生真菌的分离。结果表明:从圆柏各部位共分离到内生真菌384株,未产孢55株。经显微镜形态观察鉴定,384株产孢内生真菌分属于17属,其中交链孢属和青霉属为优势属,分离频率分别为25.0%和14.6%。不同取样部位、不同地点栽植的圆柏内生真菌的种群和数量具有一定的差异,说明圆柏生长环境的不同,内生真菌种群结构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毛白杨、陕林4号杨、北京杨不同年龄枝条、树体空间层次的真菌种类、数量及季节动态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组成不同,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毛壳属(Chaetomium)等为毛白杨上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等为陕林4号杨的优势菌种群;链格孢属、曲霉属、盾壳霉属(Coniothyrium)、青霉属等为北京杨的优势菌种群。真菌种类及数量在树体空间层次的分布趋势是由上到下逐渐增多;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趋势为夏、秋季种类和数量稍高,春、冬季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7.
对采自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塔河县和呼中自然保护区的桦褐孔菌子实体及其引起腐朽的木材标本经室内分离、纯化、鉴定,并与白桦健康木相应部位作对照,以揭示该腐朽木上的真菌种类组成。结果表明,从桦褐孔菌腐朽木上共分离出真菌32属,优势菌为青霉属、桦褐孔菌及散蠹菌属;相对于健康桦树木上真菌多13属,其中独有种类23属,两者共有真菌9属,健康桦树木上独有种类10属,说明木材腐朽菌桦褐孔菌可引起树干真菌群落结构显著变化。腐朽木树皮上的真菌种类最多,达到27属。在白桦腐朽木上各个区域内都分离到了桦褐孔菌,但在健康的白桦树各个部位都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二郎山林场华山松针叶凋落初期针叶上的真菌多样性,分析凋落物分解初期的真菌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性,揭示真菌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及根球壳孢菌在针叶分解中的产酶特性。[方法]采用研磨法对分别从海拔2 750,2 650,2 510和2 460 m采集的华山松新近凋落针叶进行真菌分离,结合形态学和真菌ITS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对分离物鉴定分类。选取3株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差异的根球壳孢菌以及1株分离自华山松的二郎山散斑壳为分解菌株,以华山松针叶为唯一底物,采用试管培养法进行发酵,探讨根球壳孢菌的腐生性能。[结果]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华山松凋落针叶中获得了23个属于不同分类单元的真菌,其中半知菌数量最多,共有15个分类单元,子囊菌次之,为5个。所有分离菌株隶属15属,毛霉属、木霉属、根球壳孢菌属、青霉属和蓝状菌属在4个海拔凋落物中均存在,为华山松凋落物前期的丰富物种。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数量上的优势以及种类上的多样性,说明其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担子菌在数量以及种类上的缺乏说明其在分解前期参与少,推测其后期将从环境进入参与木质素的分解。通过测定4株真菌分解华山松凋落针叶时的纤维素酶活,4株真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在第13天达到峰值,外切纤维素酶活性在第17天达到峰值,但4株真菌菌株之间的各纤维素酶活力差异不大,引起的针叶质量损失率也并无显著差异。根球壳孢菌和二郎山散斑壳对针叶的纤维素成分具有分解作用,内切纤维素酶、外切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协同效应。二郎山散斑壳分解的华山松针叶的平均质量损失率为15.74%,该菌多存在于落地华山松针叶上,而活体针叶中鲜有发现,且未能造成华山松的落针病害;根球壳孢菌在25天内引起华山松针叶质量损失率为12.00%~13.40%。[结论]木霉属和青霉属等丝状真菌在凋落物初期发挥主要作用,且在不同海拔均为优势物种。二郎山散斑壳与根球壳孢菌均存在弱腐生性,但其产纤维素分解酶能力是否与其致病力相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青山不同立地条件林木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土壤种类的土壤微生物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不同坡向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与不同坡向的互作效应差异显著,细菌为阴坡>阳坡;不同土壤种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黄土>灰褐土>山地栗钙土。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最多的是细菌,其次是放线菌,最少的是真菌。劈柴沟、榆林、古路板3个采样地点土壤微生物总数垂直分布规律一致,随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数量急剧减少,都是20~30 cm数量最少。榆林和劈柴沟采样点0~10 cm微生物数量最多,古路板采样点10~20 cm微生物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茶树叶片上的真菌微生物种类很多。通过常规分离方法在实验室内对春季茶园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鉴定到属实验。结果表明:春季茶园分离到的真菌种群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属(Aspergillus)、尾孢属(Cercosporasp)、头孢属(Cephalosporium)、枝孢属(Cladosporium)、镰孢属(Fusarium)、长孺孢属(Helminthosporiuim)、大茎点属(Macrophoma)、青霉属(Penicillium)、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茶叶点霉(Phyllosticta theaefolia)、白色絮状菌丝不产孢真菌。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主要农用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数量和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形态学分类法测土壤样品中丛枝菌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广泛分布于四川农业土壤中,但其数量和种类较少,种群结构单一。共计分离鉴定出3个属18种丛枝菌根真菌,球囊霉属(Glomus)13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2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3种,其中只有Gl.mosseae,Gl.cale-donium,Gl.constrictum的出现频率大于10%,是主要四川省农用土壤中的优势种。研究还发现,地域因素、土壤类型和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人为因素对丛枝菌根真菌的数量和种类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紫金山两种主要林型有机物层中丝状真菌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紫金山两种主要林型,栓皮栎林(Quercus variabilis)和马尾松-枫香(Pinus massoniana-Liguidam barformasana)混交林的有机物层(L, F, H层及土壤淋溶A层)可培养丝状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分离鉴定,共得到真菌67种,其中接合菌3种、子囊菌5种、半知菌类56种和未确定种3种,半知菌类最为丰富。两种林型分解真菌优势种群为链格孢(Alternaria sp.)、曲霉(Aspergillus spp.)、枝孢(Cladosporium sp.)、毛霉(Mucor sp.)、青霉(Penicillium sp.)、木霉(Trichoderma spp.)、根霉(Rhizopus sp.)、粘帚霉(Gliocladium sp.)。混交林型中真菌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栓皮栎林。两个林型均以F层真菌种类最多,但F层之间和L层之间真菌多样性差异较大。在混交林型中从马尾松针叶上分离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比从枫香上分离得到的少; 从马尾松针叶上分离的真菌丰富度随着有机物层深度增加而增加,枫香则反之。比较两个林型以及混交林的两种落叶上真菌种类发现,随着有机物层深度的增加,真菌的种类差异性却随之减少,即同时出现在两个林型或两种针叶上的真菌种类增多。真菌种类随着分解过程的进行具有明显的演替现象。混交林型中同一层内不同落叶上分解真菌多样性的差异,表明凋落物基质的差异是决定真菌种类和数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病害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叶部病害进行调查,并采集病害标本分离鉴定,经初步分类研究,叶面真菌病害计有交链孢属、镰刀菌属、盘多毛孢属、曲霉属、青霉属等2纲3目4科5属。其中白骨壤的病害种类最多,桐花树受盘多毛孢菌危害最严重。  相似文献   

14.
对偃松春、冬两季的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偃松叶部共分离出21属(种)真菌,均为微型真菌。冬季偃松叶栖真菌分布达到17属(种),优势属为Paecilomyces、Leptographium、Penicillium;春季叶栖真菌分布达11属(种)真菌优势种为Penicillium、Trichoderma和未定名的CYPZ003。当年生针叶与2年生针叶种类数量较接近,但共有种类较少,而且优势种不同。树冠上层种类相对于中冠层、下冠层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5.
比较七月鲜枣缩果病果实与健康果实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探讨枣缩果病与枣果实内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枣果微生物种群中,真菌是优势类群,株数占58.06%~60.98%,比细菌多出近20%,无放线菌。在幼果期,相对多度最高的4个属依次是交链孢属Alternaria、茎点霉属Phoma、青霉属Penicillium和曲霉属Aspergillus;白熟期后,有8个属的真菌属于优势类群,相对多度最高的4个属依次为交链孢属、茎点霉属、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单格孢属Ulocladium,镰刀菌属Fusarium、盾壳霉属Coniothyrium和曲霉属次之,而且病果中优势菌株的相对多度大于健果。果实发病后真菌占微生物的比例下降,细菌上升,而健果中则相反。健果中真菌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性高于病果,随着果实的不断成熟,该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从光肩星天牛为害的柳树不同部位采样,用加入链霉素的PDA培养基进行培养分离,共得到内生真菌14个属;光肩星天牛的取食特性和危害与外囊孢属、痂圆孢属、黑星孢属及瘤座孢属有关,树干和树叶分离到的内生菌的种类及数量之间有着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7.
天水小陇山白皮松林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在小陇山白皮松分布区采集表土土样20个,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对真菌进行了分离,并进一步鉴定到属。结果表明:小陇山白皮松以青霉属和曲霉属为优势菌群,土壤整体质量不高。根据物种多样性分析的结果,小陇山白皮松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不同样地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4个地区采集松栎柱锈菌Cronartium quercuum侵染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的越冬和当年病叶,分离、培养和鉴定其上的真菌种群。结果表明:从4个地区共分离到18个属(种)真菌,不同地区的病叶上,真菌种群分布均有所不同,优势属也不同。大兴安岭地区越冬病叶上链格孢Alternaria为优势属,当年病叶上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和毛霉属Mucor为优势属(种);兴凯湖地区越冬病叶上优势属也是链格孢,当年病叶上青霉菌Penicillium为优势属;内蒙古地区当年病叶上枝孢属Cladosporium为优势属;五大连池当年病叶上粉红单端孢为优势种。所有真菌在PDA培养基上均比在玉米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不同培养基上分离得到的真菌种群也存在差异。4个地区均分离到具有生防作用的粉红单端孢。  相似文献   

19.
以桦褐孔菌寄生的白桦活立木为材料,研究了由桦褐孔菌引起的木材白腐病及其腐朽初期、中期和末期腐朽木上的真菌组成。结果表明,随着腐朽程度的增加,腐朽木上的真菌物种数量增多,桦褐孔菌分离到的次数也随之增加。腐朽初期、中期和腐朽末期优势真菌种类差别不明显。各个时期树皮上的真菌种类最多,变色区种类相对少。说明不同腐朽阶段腐朽木上的真菌群落存在差异,群落组成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本保护区共有真菌165种,隶属2门4纲10目35科79属,其中以担子菌门层菌纲真菌的种类数量最多,为144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87.3%;共有优势科9个含47属111种,分别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6.5%、总属数的59.5%,总种数的67.3%;本区大型真菌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 300m以下的区域,共有159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96.4%,大型真菌的种类、种群密度以及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从大型真菌在不同植被类型内分布看,大型真菌以分布于阔叶林带的种类较多,达126种,占调查总种数的76.4%,其次为灌丛林和针叶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