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红海榄植株为小乔木,拥有非常发达的支柱根,抗风消浪能力强。通过探讨红海榄支柱根的支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红海榄在红海榄纯林、红海榄+白骨壤混交林、红海榄+木榄混交林中,其支柱根都能形成受力结构合理、稳定支撑结构;当来自迎潮方向的作用力对红海榄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时,红海榄背潮方向上的支柱根的地径比迎潮方向上的大;不同群落的红海榄均形成不同的支柱根水平分布格局使其重力落在支柱根系统中。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湛江特呈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海榄纯林、红海榄+木榄+白骨壤混交林和红海榄+白骨壤混交林3种群落类型中红海榄林分结构进行调查。运用重要值指数、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对比分析、地径与树高的相关模型拟合、最小距离指数和连接度指数对特呈岛红海榄的林分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海榄在群落灌木层中处于优势地位,并与木榄处于长期竞争状态;红海榄地径与树高最佳拟合模型为多项式回归方程:H=1.268 1+0.219 9 D-0.003 9 D~2;红海榄林分空间连接度低,呈离散状态,纯林的最小距离指数低于混交林,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3.
特呈岛红海榄支柱根系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海榄是重要的红树植物之一,其大量的支柱根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红海榄支柱根在纵、横2个方面的分析,提示红海榄支柱的分布格局。对5种红海榄群落的研究表明,在垂直方向红海榄支柱根的分布高度为0~150 cm,其中大部分集中在30~80 cm。在水平方向上,红海榄支柱根主要分布在冠幅的20%~70%位置,即离树干基部54~190 cm区域,呈双峰分布,拥有2个密集分布区。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湛江特呈岛不同红海榄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体分析法对特呈岛红树林保护区3种不同红树林群落中红海榄支柱根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用标准正态分布检验实际CE指数偏离1的显著性,同时运用威布尔分布、正态分布、伽玛分布3种模型对红海榄纯林、红海榄+白骨壤混交林以及红海榄+木榄混交林中红海榄支柱根的最小距离分布进行拟合及检验。结果表明:红海榄支柱根在3种群落类型中其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标准正态分布检验结果显示其CE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离达极显著水平(u2.58);3种概率密度函数对不同群落类型中红海榄支柱根的最小距离分布的拟合效果不同,其中威布尔函数拟合效果最好(显著水平(α=0.01)。最近邻体分析法及威布尔函数能较好地对红海榄支柱根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省湛江市特呈岛红树林为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并运用径阶结构以及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多样性指标对特呈岛红树林群落主要种群结构进行分析,同时运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生态位相似性分析其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特呈岛主要是以白骨壤纯林和红海榄纯林为主,红海榄+白骨壤+木榄群落的多样性最高。白骨壤和红海榄的生态位宽度极其相似,木榄的竞争力最弱;白骨壤种群与红海榄种群重叠适中处于动态的稳定状态,而红海榄与木榄两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较大;白骨壤、红海榄、木榄的生态位相似性比较低。因此,白骨壤和红海榄种群稳定,红海榄与木榄形成竞争。  相似文献   

6.
以广东湛江特呈岛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海榄纯林、红海榄+木榄、红海榄+白骨壤、红海榄+木榄+白骨壤混交林4种群落类型为对象,运用最小距离指数、连接度指数分析红海榄支柱根的空间连接和分布规律;同时,采用分形维数与拓扑指数确定红海榄支柱根的分形特征,分析根系分支状况以及分形特征与支柱根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海榄同级支柱根之间的空间连接程度不高,近于随机分布格局;4种群落类型中红海榄支柱根均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为1.468 5~1.554 5,具有较强的利用与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红海榄支柱根拓扑结构复杂,拓扑指数为0.366 4~0.448 5,接近叉状分支模式,有利于扩展生态空间和增加植株的稳定性;根系分形维数与支柱根数量、平均连接长度等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广东湛江特呈岛不同红海榄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混交度、健康指数、大小比指数、竞争指数、角度尺和空间密度指数分析和比较了特呈岛不同红海榄群落空间结构。结果表明:群落2是高度混交,群落1和群落3属于中度混交,群落4为纯林;群落4红海榄纯林的胸径大小比最小,群落1红海榄和白骨壤混交群落的树高大小比数最小;林分空间分布格局中,所有群落的平均角尺度都大于0.517,为团状分布;红海榄、木榄混交群落健康状况比纯林群落好;红海榄纯林竞争指数最小,处于优势;群落3的平均空间密度指数比其它群落小,生长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8.
红海榄的育苗与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红海榄的育苗和造林进行试验,培育出红海榄75000株,生根率达99%,抽芽率也达到了96%,移植造林150亩,2007年5月进行验收,结果成活率达到了90%,而且长势良好。以下对红海榄的育苗和造林试验进行技术总结,为以后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外来红树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对乡土红树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的化感作用,研究通过室内栽培试验,分别用低浓度(0.1 g·mL-1)、中浓度(0.3 g·mL-1)、高浓度(0.5 g·mL-1)的拉关木根水浸提液和叶水浸提液对红海榄胚轴和幼苗进行处理。结果显示:拉关木根水浸提液对红海榄胚轴萌发的化感作用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无影响”,对幼苗生长则表现为“无影响”;叶水浸提液对红海榄胚轴萌发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化感作用,以及对幼苗生长整体表现为“低浓度无影响高浓度抑制”的化感作用;对于红海榄幼苗叶片酶活性(SOD、POD)的影响,仅中等浓度拉关木根水浸提液对红海榄幼苗POD活性有显著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谭振 《热带林业》2021,(2):11-15
基于红海榄的胎生繁殖方式,目前采用红海榄恢复红树林群落时,有胚轴插植和幼苗栽植两种方法.该研究选取了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内为样地,通过比较采用胚轴和幼苗两种种植方式种植红海榄的存活率、存活数量、种群基本特征以及和其他红树的共生情况,对比两种种植方式的差异并汇总数据,比较两种种植方式的各项指标,并分析其种植可行性.数...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不同潮位红树林群落结构及动态规律,本文对雷州半岛徐闻官曹红树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年龄结构和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离岸高潮位和和中潮位均为白骨壤+红海榄群落,低潮位为白骨壤群落,反映随潮位的降低,群落物种数逐渐减少,白骨壤种群在各潮位均为优势种,具较宽生态位,而次优势种群红海榄则只分布于中高潮位,生态位相对较窄.白骨壤和红海榄在所出现的潮位中,其幼苗和苗木均较多,年龄结构均属于增长型.各群落物种多样性Simpson指数(D)、Shannon(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大小顺序关系均为中潮位的白骨壤+红海榄群落>高潮位的白骨壤+红海榄>低潮位的白骨壤群落.隐含着高潮位物种竞争剧烈,均匀度较小,中潮位物种关系稳定,均匀度较大,低潮位物种受环境严重胁迫表现适生选择性.白骨壤和红海榄在所出现的潮位中,种群格局均属于集群分布,反映其典型的胎生红树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合浦滨海海滩森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生化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合浦滨海和海滩森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布、数量、组成及生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八种不同类型森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均以细菌占优势,其次为真菌,放线菌最少。各类群微生物的数量以红海榄林土壤最高,其次为常绿季雨林和橡胶树林。芽孢杆菌活性以橡胶树林土壤最强,其次为红海榄林和常绿季雨林。土壤生化活性以红海榄林土壤最强,其次为桐花树林和橡胶树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2种红树植物叶片对生活污水环境的适应性,采用石蜡切片法和显微拍照法观察了白骨壤和红海榄2种红树植物的叶片结构。结果表明:污染区的白骨壤叶片的上角质层厚度、表皮层厚度、上内皮层厚度等均比无污染区的白骨壤大,而污染区的红海榄叶片则在下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层厚度、下内皮层厚度等指标上比污染区的红海榄显著增大,表明生活污水对红树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红海榄胎生繁殖体产量预测细分聚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海榄胎生繁殖体产量预测模型的构建,对于红树林造林和经营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异质性是导致模型精度降低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如何解决异质性问题,成为构建模型的关键。细分方法是解决异质性的手段之一。本研究选择广东省湛江市廉江高桥红树林保护区、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以及海南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海榄胎生繁殖体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次多指标进行调查,按照不同区域的细分预测模型,然后再采用聚合的方法构建预测模型。红海榄胎生繁殖体产量与冠幅、叶宽、种宽、叶面积指数、叶形指数、地径呈显著相关关系,表明红海榄胎生繁殖体产量与其表性状关系密切,最终构建的3个细分模型R2分别为0.894、0.629、0.701,经t检验均呈显著性。文章通过通径分析可知3个细分模型皆通过冠幅来直接影响红海榄的胎生繁殖体结种数量和模型构建。在正常情况下(即群落和树种皆为健康)采用细分的方法按区域构建预测模型更具现实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种类的红树树种在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长适应性及环境对其生长影响,为红树林生态修复和树种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选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和桐花(Aegiceras corniculatum)栽植于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比较分析其红树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生化差异。结果表明,4个树种的成活率较高,以木榄最高;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稍高于桐花。生物量检测结果显示,红海榄、秋茄和木榄生物量也高于桐花;SOD酶、POD酶和MDA含量均以秋茄最高,桐花的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4个树种对环境适应性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秋茄、红海榄、木榄和桐花。  相似文献   

16.
生态位宽度对红树林植物群落主要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东省湛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高潮带中的木榄+桐花树群落、桐花树+木榄+秋茄+红海榄群落、桐花树+木榄+秋茄群落的研究,运用扩散系数、聚集强度指数对桐花树、木榄、秋茄、红海榄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与Hurlbert生态位宽度对4个树种的生态位宽度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红树植物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格局,且聚集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桐花树、木榄、秋茄和红海榄;4种红树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呈现相似结果,而且空间分布格局与其生态位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遗传相似性特征及分布的研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积极的意义。选择广东湛江高桥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纯林的400 m2固定样地,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扩增ISSR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开展研究。用筛选出的10个ISSR引物和14个SRAP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分别共扩增出73个和111个清晰可读的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60和88,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是82.2%和79.3%。样方红海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327~0.741,平均值为0.563,差值为0.414。在相似系数0.55的水平下,分为3个类群,遗传相似度为第一类群>第二类群>第三类群,遗传相似变动度第三类群>第二类群>第一种类群。在相似系数0.60的水平上,可分为8个类群。相似系数0.55的水平下红海榄聚集度越强,遗传相似度越高,遗传相似变动度越低。高桥红海榄群落样方分属于不同的类群,在遗传上有差异性,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亲缘关系为远和较近的分布区间,遗传相似度和变动度中等,第三类群为优势种。初步证明红海榄聚集度与遗传相似度成正比,与遗传相似变动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海南东寨港秋茄+桐花天然红树林群落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南东寨港典型秋茄+桐花天然红树林群落的林分结构研究发现:(1)群落内含有15个物种,乔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为秋茄、海莲和红海榄,灌木层的主要优势种群为桐花、海莲和老鼠勒;(2)随着径级或高度级的增加,物种丰富度、物种个体数及各个物种个体总数均呈下降的趋势;(3)乔木层中的秋茄、海莲、木榄、角果木、红海榄、无瓣海桑和灌木层中的秋茄、海莲、木榄、角果木、红海榄、白骨壤、桐花、老鼠勒为集群分布,乔木层中的白骨壤、尖瓣海莲和灌木层中的海桑、海漆、榄李、卤蕨为随机分布;(4)群落中尖瓣海莲仅一株,与海莲及木榄的数量存在巨大差异,这与前人提出的“尖瓣海莲与海莲及木榄有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3者的生境相对一致”的观点不符;(5)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海莲、白骨壤两个种群的发展过程及趋势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9.
红树植物海莲和红海榄从海南东寨港 ( 1 9°56′N ,1 1 0°34′E)引种到广东深圳湾 ( 2 2°32′ ,1 1 4°0 3′)红树林区 ,生长发育良好 ,4年生植株已全部开花结果 ;苗期抗寒性在中等以上 ,幼树抗寒性较强。 7年生的海莲和红海榄平均高分别为 2 .82 ,2 .91m ,平均地径分别为 1 0 .0 1 ,3.32cm ,存活率分别为 85% ,83%。澳洲白骨壤从澳大利亚北部引种到广东深圳湾后 ,苗期受到寒害及蟹类、鸟类和昆虫的影响 ,死亡率较高 ,2年生以后存活率稳定 ,抗寒性增强 ;4年生的澳洲白骨壤平均高 2 .6 9m ,平均地径为 3.6 1cm ,存活率为 6 8.4 %。澳洲白骨壤的高生长快于海莲和红海榄 ,是优良速生红树林树种  相似文献   

20.
符小干 《热带林业》2010,38(3):25-26,8
论述退塘还林整地、苗木大小、淤泥含量、管护措施等因素对红树植物红海榄、秋茄成活率和保存率不同程度的影响,初步总结了退塘还林红树林的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