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不同密度4年生大叶相思萌芽更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密度4年生大叶相思更新试验,经3年萌芽生长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密度3年生的萌芽林与原林分(未更新的林分,下同)径、高生长相接近,而材积和生物量(鲜重,下同)生长,萌芽林则比原林分分别增长3.11 m~3/ha和6.31 t/ha。且萌芽林林分材积和生物量生长均比原林分同期生长量(3年)显著提高,1.0m×1.5m 密度的林分材积和生物量分别提高44.7%和133.8%,1.0m×2.0m 的分别提高40.8%和63.9%,1.5m×1.5m 的分别提高43.0%和80.6%。作为薪炭林经营的大叶相思造林密度以1.0m×1.5m为宜,并且4年生时采伐更新其萌芽率和萌芽条数最高,分别达到93.9%和平均每桩萌条11.6条。  相似文献   

2.
大叶相思种源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试验用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方领土、昆士兰等6个大叶相思地理种源设置试验。结果表明:原产昆士兰的2个种源生长迅速、干形通直、每丛单株、抗风力强。  相似文献   

3.
大叶相思(Acacia acuriculaelormi-s cunn)属含羞草科常绿乔木。原产泰国及澳大利亚。大叶相思根系发达,能固氮,可改良土壤;生长迅速,耐干旱瘠薄;木材坚韧,纹理细致,可作家具、建筑及造纸等用材;是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低丘荒山绿化及营造混交林的一个好树种。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密度的4年生大叶相思林的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合理管理和利用大叶相思人工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大叶相思林的各器官养分浓度以N的浓度最高,占养分总浓度的64%左右,K浓度居中,为32%左右,P的浓度最低,仅4%左右;各器官养分浓度都为叶枝皮根干;高密度林分的各器官养分贮量为叶枝根干皮,中密度为叶枝干根皮,低密度为叶干枝根皮;林分养分总贮量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各器官中各养分贮量为NKP。  相似文献   

5.
大叶相思种源选择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从昆士兰引进的5个大叶相思种源及1个本地种源,在琼海试点和花都试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种源在前者的生长表现均比后者好,不同种源在同一试验点比较,以15697和15483种源生长快,产量高,年平均生长琼海试点和花都试点分别为胸径2.0cm和1.3树高,树高2.3m和1.3m,生物量25.36t/hm^2和13.63t/hm^2以上,明显地优于其余各种源。花都试点5个引进种源树高,胸径生长量及生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大叶相思放养紫胶虫的可行性,对不同树龄、枝龄与紫胶虫生长发育的关系、紫胶虫的生活周期及生活史、胶被厚度及个体泌胶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可用大叶相思放养紫胶虫,还提出了一些放养条件。  相似文献   

7.
Nelder试验:大叶相思生长与密度、年龄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1987年以来,在贫瘠立地上开展了大叶相思Nelder(放射型)密度试验,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叶相思的胸径、树高以及断面积×树高与初始单株面积的对数呈现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在贫瘠立地上营造大叶相思,适当密植可促进林木胸径、树高的生长,以1m×2m或1.5m×2m等较小株行距为宜。对于不同初始密度的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林木生长差异最终呈现递减趋势。林分密度越大,其轮伐期亦越短。  相似文献   

8.
1984年在海南岛屯昌县林科所营造了马占相思与大叶相思对比试验林。马占相思比大叶相思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根系发达,在贫瘠立地上造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大叶相思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叶相思是我国华南地区与东南亚的重要荒山造林树种之一,全分布区种源在生长量与形质指标上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种源选择十分必要,同时选择优良环境对于生产力的提高也十分有效;种源的地理递变中,经度是主要影响因子,142°56′E(即大分水岭)以西,随经度的增加群体的优良性连续递增,跨过此经度向东,群体优良性显著提高,纬度仅对干形、枝下高呈中度相关,海拔对各性状不相关;25个天然种源按其优良性可划分为五大类群,昆士兰的东南沿海部为优良的种源区;考虑性状遗传力及其经济相对重要性的多性状指数选择,可以使遗传改良在多个性状上获得良好的期望遗传进展,以30%入选率选出的8个优良种源在树高、胸径、材积上,遗传增益分别达19.1%~29.5%、18.8%~29.5%、85.3%~125.0%,分枝指数与干形指数分别降低22.1%~63.1%、10.8%~61.3%。  相似文献   

10.
对雷林1号桉与大叶相思进行株间、行间、双株、2:1行间混交及二树种纯林等6种处理,结果表明雷林1号桉与大叶相思的混交试验是成功的,形成了较好的混交林;不同混交方式比较,行间混交比株间混交效果好,其中1:1行间混交林分结构好,形成了复层林冠结构,比另5种处理林木生长快(胸径大1.7%~22.0%、树高高5.7%~14.1%)、产量高(材积高24.1%~81.2%、生物量高24.4%~88.1%)。  相似文献   

11.
12.
直干大叶相思扦插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采用不同类型插条、不同生根剂种类及不同浓度生根剂进行直干大叶相思扦插。结果表明,嫩枝扦插生根率高、平均根数多、根长;ABT-1生根粉对扦插作用效果明显;IBA采用600×10-6浓度处理直干大叶相思插穗的生根率高于其它浓度。  相似文献   

13.
大叶相思是含羞草科相思属的常绿乔木。原产澳大利亚,生长迅速,耐干旱瘠薄,是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红壤和砖红壤造林的先锋树种。木材坚韧、纹理细致。用做家具、造纸和建筑等,均优于台湾相思。根系有根瘤能固氮,可改良土壤,促进林木生长。十多年来在我所引种成功的基础上,目前已为全省(区)内各地提供了部分种子推广试种,表现均为良好。现就育苗技术措施简介如下: 1.采种。大叶相思,每年8-9月为花期,翌年3月果熟。果壳呈黄褐色即可采种,种采回后经太阳晒至开裂去壳待育。2.选整圃地。苗圃地要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沃、湿润,近水源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播种前先将圃地翻转曝晒,让其充分风化。作畦前撒适量六六六粉进行土壤杀虫。然后碎土起畦。畦高2.5厘米,宽1米。  相似文献   

14.
大叶相思采用容器育苗造林,其苗木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较快.大叶相思林木树冠大,枝叶茂密,枯枝落叶多,在林地里的地表层,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减少林地里的地表层土壤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马尾松低产林地改造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5.
前言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特别重要的生物群,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极为密切。分析混交林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对探讨混交林与纯林土壤肥力的高低,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曾于1985年6月采挖湿地松、大叶相思异龄混交林和湿地松纯林的土壤样本进行微生物  相似文献   

16.
大叶相思采用容器育苗造林,其苗木造林成活率高,幼林生长较快。大叶相思林木树冠大,枝叶茂密,枯枝落叶多,在林地里的地表层,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减少林地里的地表层土壤水土流失,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马尾松低产林地改造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尾叶桉和大叶相思或肯氏相思施行行间混交是可行的,3年生尾叶按混交林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比尾叶按纯林分别增长18.7%~23.3%和16%~24.3%,且以两行尾叶桉加一行大叶相思混交效果较好;其次为一行尾叶桉加一行大叶相思或肯氏相思。通过混交不仅能促进木木生长而且能提高尾叶桉于材生物量所占的比重,能改良土壤,提高林地有机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对密度为1667(低密度)、4444(中密度)、10000(高密度)株/hm2的4年生大叶相思林的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大叶相思林的平均胸径分别为5.14cm、5.00cm和6.24cm,平均树高分别为7.82m、6.73m、6.41m,平均冠幅分别为2.01m、1.81m、2.47m。中密度与高密度大叶相思林的胸径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小于低密度大叶相思林。中密度与低密度大叶相思林的树高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小于高密度大叶相思林。密度对其冠幅的影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总体看来,在高密度的环境里大叶相思采用快速的高生长策略,而在低密度的环境里首先发展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nisA·Curn.ex Benth)原名叫垂耳相思,是热带树种,原产于巴布新几内亚的稀树草原、托里兹海峡的一些岛屹和澳大利亚的北部地区。我所于1972年从广东省林科所引入,1979年又先后较大面积的引种,经十年来的观察,认为大叶相思是一种优良速生、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马占相思为豆科含羞草亚科金合欢属常绿乔木,因其有较为独特的树种特性,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选取水土保持林中马占相思纯林,研究了其土壤物理性质的情况。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林中,马占相思纯林下的土壤容重A层较小、C层较大,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均为A层较大、C层较小,说明A层的土壤较为疏松,拥有良好的排水、透水、透气性能,土壤从表层至深层,由疏松变为紧实。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变大、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变小,说明越深层的土壤相对较为瘠薄。因此马占相思林分对于改良土壤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