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红椿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回顾湖北红椿的研究与发展概况,总结了湖北野生红椿种质资源分布现状、野生资源育种评价、引种栽培、种群生态学研究等方面成果,建议加强资源保护、育种和栽培研究,为推动湖北省野生珍贵树种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咸丰红椿种群生命表及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红椿种群特征,将林木径级代表年龄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并分析了存活曲线,对种群进行了谱分析。结果表明:咸丰县村木田红椿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Ⅱ型;qx和Kx均在2、6级出现峰值,红椿生理特性、环境筛与人为干扰因素对种群影响较大。波谱分析表明:红椿种群天然更新存在着周期性,且有小周期的多谐波叠加。  相似文献   

3.
红椿濒危原因分析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广西红椿(Toona ciliata)天然更新调查及致危原因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很难发现有红椿幼树分布,红椿幼树仅在未及时耕作或铲草的耕地内、道路旁、稀疏灌草坡地见到,在茂密林下仅能见到高度不足10 cm的幼苗,受光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影响较大,红椿天然更新能力极差。(2)红椿的致危原因为种子成苗率低、苗期生长缓慢、种群规模小、近交衰退严重及人为干扰严重等,结合红椿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出了宣传和法制、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科研观测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湖北恩施种源红椿不同家系育苗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给湖北乡土树种红椿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以湖北恩施的6个红椿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1年生实生苗木进行了生长量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6个不同红椿家系间当年生苗高、地径、叶长、叶宽、叶长宽比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表现较好的是红椿2和3号家系.本研究取得的苗期生长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恩施红椿种源在武汉地区的适应性,可为今后武汉周边地区发展利用红椿提供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5.
恩施盛家坝红椿天然种群动态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典型代表意义的红椿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绘制红椿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图,量化分析种群各龄级间个体数量、变化动态。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寿命期望等重要参数,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红椿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1红椿种群中,1龄级和7龄级存活数分别占总数的28.57%和16.07%。27.5 cm以上径级的立木有10.71%。动态指数Vpi=27.84%0。2生命表表明,种群死亡趋势前期高于后期,死亡高峰在1龄级和4龄级。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型,说明环境筛和种群竞争加强造成波动。3时间动态对第3、5、7龄级预测表明,种群呈现老龄个体增加的趋势。4红椿种群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基本一致,即在1~7龄级波动很大,其中3~4龄级时死亡率和损失度最大。研究认为:红椿种群的生长发育主要受限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竞争和环境干扰。对现存种群和生境的保护,以及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是红椿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谷城县天然红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红椿种群的分布格局,通过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法,运用7种多样性指数研究两个样地的乔灌草多样性,并对各多样性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运用7种不同分布格局指数,对不同红椿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灌木和乔木层香农指数差异显著;乔灌草层各样性指数间相关性较高;不同样地种群分别为集群分布和泊松分布。人为干扰造成群落不同样地草灌乔多样性下降,种群分布格局变化;天然红椿种群呈泊松分布,人为干扰下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7.
红椿和毛红椿是珍贵保护用材树种。红椿在我国零星分布,种群规模小,发展潜力巨大。本文从红椿和毛红椿的种苗繁育,营养特征与施肥技术、造林设计、用材和相关运用、化学和药理等方面综述红椿和毛红椿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利用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鄂东地区红椿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其生命周期中生物学特征与种群动态之间的关系,以林木径级代表年龄结构,分析了龄级结构,对种群进行Fourier级数谱分析,并对种群不同龄级动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黄石红椿种群为增长型;T1和T2种群波谱分析表明,2个种群均有2次明显小周期,种群天然更新存在着周期性,且有小周期的多谐波叠加;动态预测表明红椿种群龄级数量在未来12年、24年和36年间,均为前期先升,中期降,后期稳定,种群趋于老化。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珍稀植物红椿天然种群濒危机制,在黄荆山红椿采用相邻格子法设置2个20 m×20 m样方进行调查,划分了红椿龄级结构,分析了种群龄级数量动态指数,编制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分析了存活曲线。结果表明:12个种群均为增长型种群;2T1种群第5龄级dx达到峰值,消失率Kx最大;T2种群dx峰值在第6龄级,消失率Kx最大;2个种群Ex最大值均在第1龄级,随龄级递增逐渐下降;3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表明各龄级具有相同的死亡率。红椿种群的龄级结构特征与其强阳性特征和竞争密切相关人为"正向干扰"可以促进红椿天然群落的更新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红椿尼小叶蝉(Nikkotettixsp.)是主要危害广东地区红椿幼树的害虫之一,以若虫和成虫密集在叶片背面以及嫩芽、嫩梢吸食寄主汁液,为害严重时,可导致幼芽难以抽梢,嫩梢生长不良以及叶片提前脱落,严重影响红椿正常生长。据调查,红椿尼小叶蝉绿色,后翅白色透明,成虫尾节腹面末端两侧各有一簇白色的毛。在广东增城和佛冈红椿幼林中,幼树被害率高达100%,叶片被害率高达70%。红椿尼小叶蝉雌雄成虫主要鉴别特征是雌虫有明显产卵器,红椿尼小叶蝉自然种群成虫雌雄性比为1∶0.96。  相似文献   

11.
时逢双休日,我与几位摄影爱好者去湖北利川红椿管理区体验生活。一踏上这块热土,我们就被眼前的奇特景色迷住了,平均海拔1400米的红椿以林取胜,公路两旁、屋前宅后、漫山遍野的水杉林经霜浸雾染全都变成了深红色,仰望像只只火炬直  相似文献   

12.
鄂西红椿资源概况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鄂西野生红椿资源调查,摸清了该区域的红椿分布情况,简单分析了红椿生长情况及生境、人为干扰等因素,发现鄂西红椿为趋于渐危树种。针对该现状,提出了合理科学的保护、开发、利用红椿的建议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彭水县红椿资源的人工引种、定向栽培研究,介绍了红椿的人工栽培管理技术,并对红椿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红椿的开发利用价值,以期为重庆地区红椿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建始县2个不同人为干扰的红椿天然群落进行了样地调查,采用"空间替代时间法",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对种群的龄级结构、动态指数和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个种群结构除第2龄级外,趋势基本一致;T1种群在4和11龄级波动,T2种群在4和8龄级出现波动,Vpi均大于50%,种群为增长型。随时间推移,低龄级存活数量虽然在相应龄级有所增加,但总体趋势递减,老龄个体逐渐增多。对现存种群及生境保护,采取适当的人工林窗措施是红椿种群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珍稀植物红椿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恩施盛家坝红椿群落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红椿种群生命表进行生存分析,探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红椿种群动态指数V_(pi)=27.84%0,种群属于增长型;V’_(pi)=1.74%0,种群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种群生命表和生存曲线显示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符合Deevey-Ⅲ型。死亡率出现2个高峰,1~2龄级为0.250;第3~4龄级为0.364;龄级间最大损失度在第3龄级,为0.452。生存率函数最大值在1龄级,为0.75,呈单调下降趋势;累计死亡率在第8龄级,最大值为1,呈单调增加趋势。死亡密度函数f(t)波动出现3个高峰,在第1和第3龄级,分别为0.063和0.063;在6和7两个龄级均为0,第8龄级上升到最高,为0.078;危险率函数λ(t)在第3龄级时最高,达到0.111;到6和7两个龄级为0,第8级达到峰值0.5。在幼苗和中树阶段受限于环境筛和干扰损失较大,也是其濒危主要因素。红椿种群成树过渡阶段稳定,逐渐进入新一轮竞争。  相似文献   

16.
红椿(Toona ciliata Roem.)是国家二级保护濒危种。采用相邻格子法和中点四分法,研究平江县芦头国有林场红椿林的物种组成、群落外貌、群落垂直结构和群落各层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在1 200m2的样地里共有维管植物81种,隶属于53科70属,群落的科属组成不够集中;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具有明显垂直结构分层,各层有明显优势种;乔木层的Simpson指数最大,为0.217,灌木与草本层Simpson指数分别为0.033和0.039,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建群树种红椿也明显增多,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也有所增加,而Pielou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很小。生活型谱矮高位芽植物在群落植物中占的比重最大为33.33%,其次是小高位芽植物。由频度级分析得出,群落仍处于发展的不稳定时期,频度级为C物种数将不断增多,从而达到稳定阶段。由于红椿林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成长,且生长对光照有强烈的依赖性,林下更新困难,已成为红椿林濒危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红椿生境的恢复和重建技术研究,以利其种群的扩大。  相似文献   

17.
红椿属于强阳性树种,在适合的环境中生长迅速,树干通直,材质坚韧,纹理美观,是中国南方主要的珍贵用材树种。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太阳河自然保护区山地雨林进行红椿自然更新能力调查。调查结果,在设置的5个样地中,除选定的红椿目标树外无自然更新的红椿幼树,表明红椿在此区域内自然更新较难,建议采用人工繁殖进行红椿更新。由于调查样地面积较小,样地选择和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开展更全面更完整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5年生红椿试验与示范林不同坡位生长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红椿幼林生长阶段,坡位是影响其胸径和树高生长量的主效应影响因素,不同坡位上红椿幼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差异极其显著(p0. 01),红椿幼林林分胸径和树高生长量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并且不同坡位间导致的生长量差异在50%以上;其他立地因子如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等对红椿幼林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影响较小,但对林分冠幅生长有显著影响(p0. 05)。可见在丘陵或者山地进行红椿造林时,坡位是影响红椿幼林生长的一个重要因子,在山体中下坡营造红椿丰产林,可充分保证红椿林分的生长量,同时充分发挥红椿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9.
通过2a多来对红椿育苗试验,我们从种子采收、苗床的制备、播种、小苗移栽、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红椿实生苗容器育苗技术,使红椿种子的播种平均发芽率达到79.2%以上,移栽平均成活率96.8%,成苗率95.2%,目的是为了加速红椿人工林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北部湾地区珍贵速生树种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红椿人工林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椿是速生的珍贵用材树种,在四川已规模化栽培.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红椿人工造林初植密度和10 a生林分间伐对林分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在红椿造林后3 a内,初植密度对林分生长影响不显著;10 a生红椿人工林间伐后保留密度以1 6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