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薇甘菊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调查有害杂草薇甘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及其在广东省部分地区的分布和危害,综合已有的在薇甘菊的生态学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薇甘菊的各种防治策略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并对薇甘菊防治的研究方向作了初步探讨。同时,对如何大面积防治薇甘菊和彻底根除薇甘菊提出了综合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者选择不同经营目的和立地条件的林地在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不同生长时期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薇甘菊营养期(6—9月),采用人工清理与紫薇清组合,草舒与紫薇清组合及单一使用紫薇清3种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花期使用1 000,1 500,2 000倍紫薇清防治薇甘菊,防治效果分别为98.8%,88.9%,92.9%。建议生产上:以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以结合除杂灌防治薇甘菊为目的在薇甘菊营养期用100倍草舒+2 000倍紫薇清防治;在林地或有其他经济植物的地方,在薇甘菊花期使用1 500倍紫薇清防治;不方便使用除草剂的地区,采用人工清理即全修防治薇甘菊。  相似文献   

3.
薇甘菊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的分布及其危害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薇甘菊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植被的有害杂草。作者在深圳内伶仃岛外地区设点调查薇甘菊的分布和危害状况,概述了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并建议立项对其进行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目前已成为侵略性最强的外来入侵植物。文章通过讨论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习性、生长繁殖特性及其危害性,综合人工防治、生物学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薇甘菊的各种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初步调查海南岛各市县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现状,介绍了薇甘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薇甘菊在海南岛已有蔓延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初步调查海南岛各市县薇甘菊的分布及危害现状,介绍了薇甘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危害特征,并提出科学防治措施。薇甘菊在海南岛已有蔓延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薇甘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分析了薇甘菊的治理难度,概述了化学防除、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方面综合防治薇甘菊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介绍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的传播与蔓延以及给德宏州林地带来的危害.阐述物理防治、化学防治以及人工铲除辅以化学防治3种薇甘菊防治技术与方法.分析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表明,对薇甘菊的防治必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同一地块必需重复防治3次以上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9.
薇甘菊为文昌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该文介绍了薇甘菊在文昌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情况,具体分析了主要防治措施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概述了广东省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分布情况,并从薇甘菊的生态学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危害性特征加以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为入侵性和危害性极强的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广西国有博白林场薇甘菊入侵状况,通过外业踏查调查林场薇甘菊入侵现状及其危害程度,有针对性地建立防治示范点,开展防治试验,对比不同防治方式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博白林场各分场均有薇甘菊入侵,最严重的为东方分场,危害度达6.9%;化学复配方法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达98%;营养期防治效果比盛花期好。在营养期采用500倍草甘膦和1 000倍紫薇清溶液复配喷施,几乎消灭所有薇甘菊,该方法操作简单、见效快。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广东省薇甘菊发生现状,分析薇甘菊防控应采取的策略,综述防控工作机制、防控措施以及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薇甘菊发生区域的新造林地极易受到薇甘菊的侵袭、危害,为了寻找成本低廉、防效显著的薇甘菊控制技术,受森林郁闭度大于70%时薇甘菊难以生存且对周围其他植物不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启发,选择不同透光率的黑色塑料膜、三层遮阳网、二层遮阳网、一层遮阳网、黄色塑料膜、蓝色塑料膜,在薇甘菊发生较为严重的瑞丽市进行人工模拟郁闭、遮荫控制薇甘菊试验。结果表明,黑色塑料膜覆盖薇甘菊的透光率为0%,30d后能够迅速降低薇甘菊盖度至0%,降低薇甘菊生物量,致使薇甘菊花序数量为0个,影响其植株生长发育,导致薇甘菊迅速死亡;因此,黑色塑料膜是对薇甘菊速效郁闭、遮荫控制的最佳候选材料。  相似文献   

14.
灭薇净的安全性及防治薇甘菊效果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灭薇净(18%2,4-D微乳剂)是一种新型无公害防治薇甘菊的专性除草剂,安全测试表明其对人体无害、在土壤中残留期非常短,高浓度对蔬菜等作物无害。该除草剂防治薇甘菊的效果95%以上,其越年控制效果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同时用Arc GIS将地理因素叠加进行分析,探讨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扩散蔓延规律与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经营者管护责任防治与专业除治相结合、路网清理与抚育除草相结合和人工拔除为主、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为辅的防控策略,以期指导薇甘菊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可持续性管理是保护生态安全的必要措施,利用植物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是一种新战略。为发掘可替代种植防控薇甘菊的植物及有效替代种植模式,对不同播种密度下7种草本植物和5种林木与薇甘菊混合种植的防治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3 000粒/m2的密度混合种植下薇甘菊的主茎长度、分枝数和生物量柱花草分别是0.88m、0.48枝和0.06g;东非狼尾草则分别是0.79m、0.93枝和0.07g;勃氏甜龙竹混合种植薇甘菊盖度为0.00%。上述数据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利用植物(如柱花草、东非狼尾草和勃氏甜龙竹)进行替代种植,可以有效防治薇甘菊。采取林木-草本混种的方式将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薇甘菊替代种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7.
薇甘菊颈盲蝽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首次发现薇甘菊颈盲蝽专性取食薇甘菊的基础上,为阐明其对薇甘菊的控制作用,2011~2012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薇甘菊颈盲蝽取食对薇甘菊生长、开花、结实的影响,室内选取健壮的颈盲蝽雌、雄成虫各10头研究薇甘菊颈盲蝽雌、雄成虫取食薇甘菊的方式、取食时间、取食部位、取食量、取食频率、控制能力。结果表明,薇甘菊颈盲蝽各虫态都嗜食薇甘菊嫩叶以维持生存,薇甘菊被颈盲蝽取食后,地面直立茎长度(59.83±0.60 cm),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薇甘菊地面直立茎长度(79.53±0.48 cm);受害后花序数(92.4±15.29个),极显著小于未受害花序数(710.9±47.31个);AM 9∶00~PM 9∶00,雌成虫取食嫩叶面积(1.14±0.14 cm2),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面积(3.47±0.50 cm2),均大于薇甘菊颈盲蝽选择取食最小新叶面积1 cm2,1头薇甘菊颈盲蝽成虫1天足以取食1对薇甘菊新叶片;雌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1.12±0.12次/min),显著小于雄成虫取食嫩叶的取食频率(2.58±0.24次/min);每天下午薇甘菊颈盲蝽成虫取食较为活跃,雌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7∶00达到峰值(6.0±1.26头),雄成虫取食嫩叶虫口数量PM 9∶00才可达到峰值(6.2±0.66头)。薇甘菊颈盲蝽具有取食能力强、食量大、取食频率高等特点,能对薇甘菊的茎生长产生影响,抑制其无性繁殖;也可对薇甘菊的花序分化产生影响,抑制其开花结实量,有效控制薇甘菊进行有性传播、扩散,是控制薇甘菊极为重要的一种天敌昆虫。  相似文献   

18.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中国华南地区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主要入侵物种之一,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为研究薇甘菊生长与地类间关系,该研究以台山市为例,通过调查薇甘菊在不同地类上的3个月生长状况,采集盖度、种群厚度、藤蔓长度、攀缘率、受害植物种、危害程度等指标,利用主成分评价方法,对不同地类薇甘菊入侵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薇甘菊在6种不同地类的入侵严重程度依次是:低岗地>农田荒芜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沿海滩涂灌木林地>商品林地>生态公益林林地;(2)薇甘菊生长与地势有密切联系,在6种不同地类中,薇甘菊在地势开阔的地类增长率明显高于地势低矮的地类;(3)薇甘菊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不同地类的光湿条件越充足,薇甘菊的生长盖度和厚度越大,反之亦然。基于不同地类的薇甘菊生长特点,给予了相应的防治建议,但仍需长期的观察实践考验。  相似文献   

19.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林业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恶性杂草。在林间使用不同浓度的紫薇清对薇甘菊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90 d,高浓度紫薇清对薇甘菊防效达100%,低浓度者亦达到96.4%,对照药剂草甘膦防效为90.1%,三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叙述了用草灌净 (10 %嘧磺隆水悬剂 )防治薇甘菊的初步试验。发现在每 6 6 7m2 用药量 80 0ml情况下薇甘菊死亡率达 95 %以上。而且设计了低用药量条件下消灭薇甘菊的方法。此外 ,还观察到不同用药量条件下草灌净的杀草灭灌谱 ,为进一步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