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茧丝的平均纤度及其最大开差、茧丝纤度综合均方差等特征数据和每百回茧丝纤度分布曲线是原料茧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关系到缫制生丝的规格、定粒配茧工艺设计、生丝品位(如生丝偏差、总差与均匀一、二度变化)等。家蚕茧丝均匀度与以上茧的特征关系密切,可以认为茧丝纤度及其均匀度是影响生丝规格、生丝品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在调查一定数量品种的基础上,选取茧丝均匀度较好和较差的品种作为材料,用经典遗传学方法进行茧丝均匀度的遗传及与其它性状间相关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印度中央丝绸委员会蚕丝技术研究中心研制了一种新的缫丝机。传统缫丝过程中,8~10根茧丝沿着垂直方向缠绕在滚筒上,而新研制的缫丝机可以在缫丝过程中利用一个差速旋转装置使蚕丝与其他纤维沿平行方向混纺制备蚕丝包芯丝,制备的包芯丝膨松度是传统缫丝机缫制生丝的3倍。以棉纤维、粘胶纤维和聚酯纤维等为芯丝制备蚕丝包芯丝,对其缫丝性能及品质指标进行测试的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蚕丝包芯丝的直径、缫折、出丝率、生丝回收率、质量损失率等缫丝性能指标以及平均纤度、纤度偏差、纤度最大偏差、断裂强度、延展度等品质指标均有显著差异。以蚕丝包芯丝为纬线,蚕丝为经线制作的织物,其克重、厚度、捻度、抗拉强度、撕裂强度、卷曲率、耐磨性和抗挠刚度等比普通蚕丝织物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缫丝鼓轮性能的优良与否,鼓轮回转抵抗力的大小,缫丝中丝条故障的多少,以及小(?)卷取丝层的松紧,复摇切断的多少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最重要的关系到生丝品质的提高,缫丝能率的增进,但从来因为是人工添绪,用缫丝者熟练的技术,得以补足鼓轮故障的缺点,因此对于缫丝鼓轮的性能没有很好的被重视。但是自动缫丝机不用手工添绪,而用机器添绪,因此为了缫丝能率的增进,对于缫丝鼓轮性能的优良与否成  相似文献   

4.
圆栅式分离机是自动缫丝机的重要组成部件,为探讨其工作过程中对鲜茧分离率和纤度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调整出水口距圆栅滚筒的直线距离,分离率和纤度的数据,进而找出出水口相对有利于生产的位置。试验结果表明,出水口距圆栅滚筒的直线距离在45 mm以内时,蛹衬分离率都在90%以上,且生丝规格符合生产计划,直线距离在40~45 mm时对生产较有利。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自动缫的普及和高品位生丝需求的不断扩大,生丝纤度偏差、均匀二度变化、解舒率等指标已不是制约缫丝生产的主要因素,洁净指标已成为影响生丝等级的最大障碍。对于我省"以质取胜"的蚕桑发展定位,亟待了解生丝净度的影响因素,从而有的放矢,全面提升我省的生丝质量。1净度的定义净度(也称为洁净)是各类小类节的总称,主要有环类、小糠类、微粒类、发毛等。浙江丝绸工学院(1980)的试验表明,影响洁净成绩最  相似文献   

6.
传统黑板机用于生丝检验存在丝片宽度不准确、无丝条数记数,以及不能同时检测纤度和丝长等局限。研制的智能调控多用生丝黑板机将螺杆上锥体触压开关改为电子自动计数,实现智能调控,提高了清洁、洁净以及均匀度检测的准确性,并且能同时检测纤度、纤度最大开差、纤度均方差和丝长。  相似文献   

7.
最近缫丝机的研究比以前更进一步,自动缫丝机已经逐渐普遍化,也一步一步的显出了它的成绩。但是机械化的结果,对于生丝量的减耗与质的降低率,都要比手工操作为大。若是要求品质优良的生丝,则丝量就要减少。反之,若要求增加生丝量,则品质就要降低。为了要与尼隆竞争,就须努力生丝生产技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效率低的立缫机正在被淘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自动缫丝机逐步应用于生产,如 D301(A)、D301(B)、飞宇2000等,这三种机型统称为飞宇系列自动缫丝机。由于其具有新型的感知系统、触摸式操作平台,速度快、明显降低缫折并提高生丝质量等特点,目前在山东省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82%左右。这类机型与传统的立缫机、D101B 型自动缫丝机在机械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对原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就飞字系列自动缫丝机对茧质的要求及在养蚕、收烘、茧处理过程应采取的措施简单谈  相似文献   

9.
莒县海通茧丝绸有限公司从2018年开始引进饲养"秋华×平30"等多对雄蚕品种30000张,取得了不错的饲养成绩,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烘折低,缫制的生丝品位高,洁净好,颣吊次数少,纤度细,偏差小,生丝达到6A级.烘茧是制丝工业中的首道工序,关系到蚕茧质量和出丝率的提高,对后续的煮茧和缫丝工序有着重大的影响.几年来,我们针对雄蚕茧的特点,不断总结经验,适当调整烘茧工艺配置,最大限度地保全了茧质,并制订了本公司川西CL-50型循环烘茧机雄蚕茧二次干燥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生丝品质对於提高丝织物的等级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的。近年来,生丝的品质显著地改进了,但是到现在为止,它还不能完全满足织物生产的要求。只要以1952No.429生丝的品质标志就证实了这点。该生丝总量中Ⅰ级的比重仅占21.4%,Ⅱ级—49.4%,更低的等级—29.0%,从中纤度偏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丝绸产品需求多样化、高档化,以及丝绸产品结构的调整,对茧丝绸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生产高品位生丝和超薄型丝织物就需要细纤度茧丝蚕品种,开发超细纤度茧丝不仅提高我国茧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且也迎合了国内外的需求,为此需选育细纤度蚕品种.  相似文献   

12.
普通的四眠蚕要经过四次蜕皮 (眠 ) ,才能吐丝结茧 ,而三眠蚕只眠三次 ,没有五龄期 ,四龄期就能早熟结茧。由于全龄经过的缩短 ,三眠蚕食桑量要比四眠蚕少 ,三眠蚕茧也要比四眠蚕茧小。虽然三眠蚕茧形小 ,但干壳量高、茧丝长长、解舒率高 ,特别是茧丝纤度细而匀、强伸度好 ,可以缫制高档优质细旦生丝 ,是一种难得的开发特种用途生丝的理想原料。为了开发利用超细纤度生丝 ,增强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变力 ,1 985~ 1 988年陆雪芳等先后研究成功SM -1和金鹿三眠素人工诱导三眠蚕生产超细纤度茧丝技术[1] ,1 99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蚕…  相似文献   

13.
雄蚕好养、桑叶利用率高.专养雄蚕比普通养蚕可省桑节本约10%。雄蚕的叶丝转化率高,雄蚕茧的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一般要比雌蚕茧高约20%,可使蚕农受益。雄茧鲜茧出丝率高,每50kg鲜茧可多缫生丝1000g以上。从而使丝厂受益。雄蚕茧的纤度细、偏差小、丝质优.一般可缫5A级高位生丝,又可使丝厂  相似文献   

14.
雄蚕专养,桑叶利用率高,专养雄蚕比普通蚕节省桑叶10%左右,雄蚕的叶丝转化率高,雄蚕茧的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一般要比雌蚕茧高,可使蚕农受益.雄蚕鲜茧出丝率高,从而又可使丝厂受益.雄蚕茧的纤度细,偏差小,净高高,丝质优,可缫5A级高品位生丝,有利于提高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正> 无锡县缫丝厂缫用1982年本县新春茧时,出现了生丝强力低的情况。立缫平均为3.665克力/旦,自动缫平均为3.701克力/旦。苏南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1983年新春茧生丝强力仍存在这一问题,部分春种秋养的中秋茧也有强力偏低的倾向。强力差的生丝,加工过程中多生故障和切断,多耗原料,降低等级,生产效率差,织物牢度也差。1982年无锡县缫丝厂因生丝强力降级,经济损失达1.7万元。为探索生丝强力下降  相似文献   

16.
SD—Ⅲ三眠素诱导家蚕三眠化的效果及对茧丝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D—Ⅲ三眠素具有极强的抗保幼激素和抗蜕皮激素生理活性。应用SD—Ⅲ300ppm浓度的药液喷体,适宜时期在三龄饷食后1天,三眠诱导率可在95%以上,蚕儿发育齐整,虫蛹生命力,50公斤桑产茧、茧层较四眠蚕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茧丝纤度细、综合均方差小,原料茧性状好,宜缫制高品位细纤度生丝。  相似文献   

17.
生丝新标准与蚕品种选育和审定的几个关键性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丝标准是强制性标准,以主检5个项目中最低的一项成绩确定生丝基本等级,5个补助检验项目对基本级只降不升。针对生丝新标准的特点,结合自动缫丝工艺和市场对高级丝绸原料需求等新变化,认为家蚕新品种选育中应主攻制约生丝品位的关键性状,提高洁净、解舒率,合理制定茧丝纤度和茧丝长等审定指标,适当考虑抱合、伸长、吊糙等指标,并加强育种过程中的茧丝质检测,选育出具有优良茧丝性状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8.
雄蚕小蚕的饲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养雄蚕是传统蚕业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好养、食桑省和桑叶利用率高等优点,一般能节约养蚕成本的1O%左右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比雌蚕高20%左右。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 家蚕雌雄个体间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雄蚕食桑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高,专养雄蚕能够有效提高蚕茧生产效益。雄蚕的茧丝纤度细,专养雄蚕能够克服雌雄混养时蚕茧大小不一,茧丝纤度开差大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生丝品质。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颁布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后,各图书报刊都已陆续采用了法定计量单位,在有关蚕桑、丝绸方面的文章中大量出现了“分特克斯”这一新纤度单位,为此对纤度单位“旦尼尔”与“分特克斯”的换算方法作一简单介绍,以供参考: 纤度是指茧丝、生丝、纱线等的粗细程度,常用纤度单位有“旦尼尔”(Denier)和“特克斯”(Tex)两种。由于茧丝、生丝纤度较细,换算后的“特克斯”(Te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