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氮,磷肥和灌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研究了氮肥、磷肥和灌水对小麦黑胚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尿素)和氮肥十磷肥(过磷酸钙)混施可降低小麦黑胚病粒率,单施磷肥的作用不明显;少2次灌水对黑胚病发生亦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建议生产上增施氮肥以减轻小麦黑胚病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小麦黑胚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7—1988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调查结果指出,当地春、夏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是Atternaria alternata,其次是Bipolaris sorokiniana和B.triticicola;黑胚病种子率高达20—30%,黑胚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平均比正常种子下降15.1%和9.9%,在1200m至1800m高海拔地区,黑胚种粒的出苗率下降18.5%。本研究还提出,由人工接种Bipolaris SPP.所致黑胚比田间自然发病的Alternaria SPP.和Bipolaris SPP.所致  相似文献   

3.
宁夏小麦黑胚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黑胚病在宁夏主要麦区均有发生,当前推广品种中黑胚率在2.0-40.5%,引起宁夏川区小麦黑胚病的病原主要为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 Nees),发生率为60%,其次为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wil.)和小麦根腐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x Sorok),其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4年收获的小麦样品进行黑胚率统计和发芽试验,分析渭南市小麦黑胚病发生现状及其对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显著差异,小麦黑胚病对发芽势、发芽率有负影响,种子病级与幼苗的高度、鲜重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小麦黑胚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包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病害,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地点、年份和农艺措施。我国小麦黑胚病原是北方冬小麦上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病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成熟期间的气候变化,其发生有加重之趋势[1]。目前河南省大面积推...  相似文献   

6.
新疆小麦籽粒黑胚病及病原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新疆28个县(市)的小麦黑胚病粒进行病原分离,认为引起小麦黑胚病的病原由Alternaria tenuis, Bipolaris sorokiniana, Fusarium spp, Cladosporium spp,和Rhizoctonia spp等组成.其中以Alternaria tenuis为主,Bipolaris sorokiniana次之.病原接种和回接试验表明,Alternaria tenuis对小麦的致病性弱,Bipolaris sorokiniana的致病性强,寄主范围广,是引起小麦苗期根腐病的主要病原之一.Bipolaris sorokiniana的pH值范围广,在pH4.6~7.8下,最适宜该菌生长.同时土壤的含盐量对该菌的生长影响显著,0.1;的含盐量促进病原的生长,但10;的含盐量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5个小麦品种有黑胚病症状籽粒和无黑胚病症状籽粒的样品分别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黑胚病不影响籽粒粗蛋白、赖氨酸、粗淀粉、面粉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糊化温度,但使籽粒脂肪酸值和面团弱化度增大,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评价值、最大拉伸阻力、拉伸面积有所降低,50℃粘度值和最高粘度值减小。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最高粘度值。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我国小麦黑胚病的发生危害、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病原及其致病性、品种抗病性和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小麦种子黑胚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iessler是小麦种子黑胚病的主要致病菌。1987~1988年在鲁麦8号小麦抽穗、开花及籽粒发育各阶段自穗部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乳熟后期(花后20天)病菌开始侵染胚部,引起黑胚,随着籽粒成熟黑胚率相应增加。在此期间遇雨或田间相对湿度高(90%以上),易结露,则黑胚病加重。室温26~27℃下接种,病害潜育期为3~4天。大气中的链格孢菌是小麦种子黑胚病的侵染源。小花上残留的花药是病菌进入花内的途径之一。小麦黑胚病普遍发生,不同品种(品系)有差异。高肥水地种子黑胚率高于旱地,雨后收获的种子黑胚病亦较雨前收获的重。黑胚粒的粒重大于非黑胚粒。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小麦种子黑胚病粒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胚病种子的病情指数与病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种子发芽率,出苗率,苗高,苗鲜重和根鲜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根长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黑胚病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表明,播种种子的黑胚率影响下代种子黑胚病的发生,说明种子带菌是黑胚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卫福拌种+敌力脱灌浆初期喷洒,防效达73.2%,与立克秀拌种+敌力脱喷洒或敌力脱单喷的防效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对2010年郑州地区收获的257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黑胚率统计,并以发病较重的周麦18和漯麦4-168两个品种为材料,分析了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等发芽特性以及苗高、根长、单株质量等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57份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率介于0~54%,其中豫麦35号、百泉41等77个品种的黑胚率低于1%,济程2号的黑胚率最高,达到54%。70%的品种(系)黑胚率低于5%,80%的品种(系)病粒级别较低(0-2级),与往年比较,2010年郑州小麦黑胚率降低。周麦18黑胚率为18.0%,黑胚粒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根长、苗高与单株质量均降低,其中0-1级与2-3级种子间差异极显著;漯麦4-168黑胚率为25.7%,病粒的发芽与幼苗生长指标也降低,但不同病级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小麦是陈巴尔虎旗的主栽作物之一,2009—2011年完成了11个小麦“3414”肥料田间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了高寒黑土区小麦的施肥指标体系,并计算了主要的施肥参数,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主要结果:小麦氮肥推荐施肥范围2.18-4.82kg/667m2,磷肥推荐施肥范围3.09~5.60kg/667m2.钾肥推荐施肥范围2.95-4.26kg/667m2。  相似文献   

14.
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丰刚  马羌松  马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99-1100,1260
[目的]为防治新疆小麦黑胚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纸碟法,选择爱苗、世高和适乐时等市场常见农药,对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进行室内药效测定。[结果]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在放有爱苗、适乐时、烯唑醇和世高的平板上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放有三唑酮、阿米西达、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和多菌灵.硫磺的平板上基本不受抑制。供试农药对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抑菌效果顺序为1 000倍爱苗>4 000倍世高>1 000倍适乐时>1 000倍烯唑醇,对细链格孢的为1 000倍爱苗>3 000倍世高>1 000倍适乐时>2 500倍烯唑醇。爱苗1 000倍液在2种病原菌平板上的平均抑菌圈直径最大。[结论]爱苗、世高和适乐时对小麦黑胚病的2种主要病原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综合考虑,10%世高水分散粒剂是生产中防治小麦黑胚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5.
栾丰刚  羌松  段晓东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2):2223-2229
[目的]研究新疆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的侵染特性.[方法]对采集的新疆小麦样品进行病菌分离鉴定,根据柯赫氏法则,通过田间回接试验,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菌;并在小麦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进行病原菌的接种,观察其侵染特性.[结果]确定引致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物是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 C.G.Nees.]和小麦根腐离蠕孢[Biplaris sorokiniana (Sacc.) Shoem.].两种主要病原物从小麦抽穗期至灌浆盛期均可侵染,以扬花末期和灌浆初期分别为细链格孢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最适侵染时期,适宜的侵染部位为颖壳和小穗轴.细链格孢全疆都有分布,但在田间接种条件下致病力较小麦根腐离蠕孢弱.两种主要病原菌的萌发侵染方式不同,细链格孢孢子萌发产生附着孢,通过侵入钉侵染植物组织,而小麦根腐离蠕孢孢子则直接通过一端或两端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组织.[结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主要病原有两种,细链格孢分布广泛,田间分离率高,而小麦根腐离蠕孢致病力强.两种病原菌的侵染方式及适宜的侵染时期均不同.  相似文献   

16.
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致病性及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小麦黑胚病病原分离、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的小麦黑胚病是由多种的病原侵染所组成,确立了Alternaria consortiale(Thüm.)Hughes,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与Bipolarissorokiniana(Sacc et Sorokin)Shoems是引发新疆小麦黑胚病的病原,前二者是本病主要病原成分,第三个虽然也可引起与前者同样症状的黑胚病,分离率却很低,仅占病原总分离率的7.0%~8.1%。A.consortiale可侵染小麦种粒且成为新疆小麦黑胚病的优势病原菌。3种病原对麦粒的致病性表现有差异,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对小麦苗期的致病力不显著,以B.sorokiniana最强;但进入小麦接穗期后却表现相反:B.sorokiniana对麦粒的致病力表现较弱,且其侵染期仅局限在小麦的抽穗期至乳熟期,而A.consortiale与A.alternate却明显地较强,其侵染致病期均出现在小麦的乳熟期至黄熟期。小麦黑胚病病原的侵染机制,表现在穗轴各部位首先发病,然后由病变处的菌丝体穿透过小穗的基部再过渡到胚尖,才使得小麦的胚也感染变黑。大田环境高温多湿,是引致小麦黑胚病高发的首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年份、同一地点、同一栽培条件下,152份小麦品种(系)自然感染黑胚病的程度有差异,其中2份免疫,81份抗病,69份感病,病拉率在0~68.83%之间。黑胚粒与正常粒相比,90%品种(系)千粒重增加,10%品种(系)千粒重降低,且千粒重增减与其病粒率高低无关。同一品种(系)4级种子和0级种子相比,发芽势、发芽率、出苗率明显降低,苗干重、根干重减轻,病苗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缓解安徽淮北砂姜黑土“旱、涝、瘦、僵”的不良属性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过渡性气候对该区小麦持续丰产和生产潜力发挥的影响。自“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以来,通过采用攻关研究、多年多地示范验证和定点田块建档追踪分析的方法,围绕区域土壤特征、生态条件及小麦生产现状,研究了砂姜黑土培肥改良、品种利用、高质量群体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科学施肥和防病防倒伏,建立了适应淮北地区过渡性气候和砂姜黑土特点的小麦9750 kg/hm2的“一增二改三防”超高产综合技术体系。结果表明,该综合技术体系的运用实现了太和、涡阳、蒙城等项目县百亩高产攻关田多年产量超过9750 kg/hm2的水平,并创造了同年多点产量超过11400 kg/hm2的高产典型。经大田实践验证,该技术体系的形成对黄淮南部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增产增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烟草黑胫病及其抗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烟草黑胫病的病原、发病症状、防治方法,并重点综述了该病害的抗性鉴定方法,包括菌种分离与培养、接种方法与剂量、鉴定与分级等,为进一步开展烟草抗黑胫病品种选育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