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治理水土流失,是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我国原本就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和资源开发活动急剧增加,又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扎扎实实,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土流失与贫困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流失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危机之一,所造成的危害不仅表现在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而且已成为区域贫困的主要根源。应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证明了我国水土流失区与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具有地理耦合性。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生态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限制了对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了环境的压力,成为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根源,同时进一步的贫困又加速了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因此,全面推进水土保持,控制水土流失,可以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逐步从根本上减轻贫困。  相似文献   

3.
右玉县地处塞外高原,生态环境恶劣。近几年来,结合实施生态移民,积极探索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路子,较快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其具体作法:一是立足县情,确定生态移民战略;二是创新思路,多形式实施生态移民;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4.
地处中国西南,属于典型红壤丘陵区的四川资阳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3.1%。实施西部大开发,切入点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要从加强领导、科学规划、依法管理等方面入手,搞好生态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5.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庆三峡库区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剖析了水土流失成因及危害,根据区内水土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提出了新时期该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平潭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沿平台,水土流失尤其是风蚀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平潭地域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平潭水土流失的历史和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为实验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流域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四大片”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处于逆向演替状态。水土流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严重障碍,也是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农村贫困的根源,它不仅关系着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危,而且影响着整个长江干流的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农业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总结多年初中聚土垄作形成了一个综合防蚀体系,具有保持水土的显著效果,是丘陵农业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结合聚土垄作,抓限水土保持功能建设,可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促进家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水土保持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西气东输管道陕西段工程建设中的土壤流失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西气东输管道陕西段工程建设穿越多种生态环境敏感的地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建设施工过程中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将水土流失防治区分为风蚀防治区和水蚀防治区,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防治措施,实现管道工程建设与沿线生态环境同步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土保持的目标与任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7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广泛展开;水保监督执法继续深入;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止;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新形势下,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思路是,紧紧围绕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3大目标,认真落实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预报4项任务,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促进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深圳市水土流失面积已从1995年的184.99km^2减少到1998年底的96.7km^2。严重级流失面积所占比重也从1995年的55.7%减少到1998年的20.6%。经分析计算,1996年-1998年水土保持累计减少进入河道(排水道)的泥沙量达3.343×10^6t,减沙效益达2×10^8元。在对深圳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水土流失的现状和水土保持的最新进展。概括了实施城市水  相似文献   

13.
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土流失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总结了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现状,结合目前水分能量平衡在不同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监测的研究应着眼于水分能量平衡角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喀斯特地区水分能量野外观测初步实验研究,为进一步开展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正> 1 10年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1.1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速度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我省坚持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发展经济和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件大事来抓,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化领导,明确职责,全省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蓬勃开展,为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多万hm~2,完成高标准重点治理面积22.67万hm~2.其中修建水平梯田10多万hm~2,建设水土保持林110多万hm~2,种草1.86万hm~2,发展经济果木林12万hm~2.“六五”期间每年完成6.2万hm~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七五”期间每年完成13.3万hm~2,“八五”期间每年完成20万hm~2,治理速度显著加快.兴国县自1983年列入国家重点治理县以来,经过10多年的治理,年土壤流失量由1160万t减少到460万t,山地土壤有机质提高2倍以上,全氮含量提高1倍以上;强度流失区治理后夏季地表最高温度平均下降8℃,冬季上升3.6℃,空气湿度提高6倍;山地植被覆盖度由28.7%上升到72.2%;全县几条主要河流河床平均下降0.26m,蓄水量每年增加2.3亿m~3,作物有效灌溉面积扩大1800hm~2,复种指数由145%提高到245%.  相似文献   

15.
紫色泥页岩的侵蚀产沙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紫色泥页岩区是长江上游泥沙的一个重要来源。论述了遂宁组紫色土的侵蚀和泥沙形成流失的特点。并分析了解家湾小流域紫色土的侵蚀、泥沙形成输沙以及紫色土可蚀性等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川中紫色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由于水土流失在我国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和对经济发展的限制,提出应以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理论,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使生态失调和经济落后的水土流失小流域回复到更佳的优化生态经济系统中,提出了实行调控模式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东露天煤矿区采矿对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土区大型露天矿区是一种剧烈的人工扰动区域,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和生态与环境破坏非常严重,正确预测人工开采引发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变化,可为生态脆弱煤矿区的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该文采用RS、GIS技术、统计分析、类比和趋势外推相结合的方法,对东露天矿区2005~208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土流失进行了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75年间,在没有采取生态重建的措施下,农用地减少3666.07 hm2,未利用地减少1402.13 hm2,居民点用地减少121.80 hm2,全部变为独立工矿用地。土地利用结构和类型由多样性向单一类型的裸露的独立工矿用地发展,水土流失量由54.50万t/a变为77.85万t/a。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人工降雨试验及野外小区观测资料,分析了人为加速侵蚀对土壤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破坏后,由于土壤侵蚀加剧,使土壤表层每年流失0.8cm左右;林草地在开垦的第一二年,土壤养分损失量较大;损失的养分大部分随土壤的流失而流失,使泥沙养分富集,泥沙中速效磷与土壤中速效磷富集化高达1.4~3.41;大量肥沃表土流失使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平均入渗速度较林草地减少60%~70%;夏季土壤表层温度较林地升高10℃左右,使土壤水的损失加快,导致农作物旱情加重,环境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19.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防治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分析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再加之外部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诸因素所致。加快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