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目前区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应用较为广泛和相对成熟的一种技术,为研究其对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的影响,基于eCognition、ArcGIS软件和治理前后的两期遥感影像,对尖山河小流域北部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2-2006年尖山河小流域北部土壤侵蚀整体呈现由强变弱的趋势,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前,强度侵蚀以上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6.89%,而在治理后,这一比例降为31.03%;治理后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均比治理前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微度侵蚀面积显著增加.因此,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RegionM anager软件的支持下,对尖山河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用综合指数法对两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土地质量等级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治理后疏幼林、坡耕地及荒山荒坡面积分别减少了25.88%、6.82%、8.74%;乔木林、灌木林、果木林及梯地面积分别增加了22.50%、15.93%、0.94%、1.70%;水田、水域、非生产用地及难利用地面积保持不变。评价结果显示:治理前主要为Ⅴ~Ⅳ等地,占总面积的62.45%;治理后主要为Ⅱ~Ⅲ等地,占总面积的72.82%。治理后与治理前相比,Ⅰ~Ⅲ等地有较大幅度增加;Ⅳ~Ⅴ等地明显减少;从总体上看,治理后的土地质量等级比治理前提高了一个等级。在确定评价因子权重的过程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是比较科学的,采取专家决策两两比较重要性得出的判断矩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满足一致性检验的要求。但在比较两因子之间重要性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对评价因子的贡献值造成相应的偏差,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3.
GIS支持下的福建省秋花生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省耕地为评价对象,借助GIS与数学模型对福建省秋花生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宜秋花生用地面积75.6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5.18%。全省宜秋花生用地质量总体一般,其中最适宜秋花生用地面积12.60万hm^2,适宜面积55.56万拼,分别占宜秋花生用地总面积的16.66%和73.43%。秋花生最适宜区用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漳州、泉州、福州、龙岩、莆田和厦门市,合计面积12.24万hm^2,占最适宜区总面积的97.14%;荚果发育期的低温、灌溉条件总体较差,以及耕层浅薄是福建秋花生用地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
黄柏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的河床演变及对策郑克谦,韩益军(安徽省安庆市水保办246063)刘锋,袁绍艮(安徽省潜山县水保办)一、黄柏河流域概况黄柏河小流域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大沙河上游,总面积60.98km2,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74.2%,多年平均...  相似文献   

5.
《土壤通报》2015,(1):210-216
选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的38条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07与2010年ALOS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译出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同时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将这3个因子在Arc GIS中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生成每条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并统计出各等级所占的面积。把各条小流域分析结果汇总,利用2007(治理前)、2010年(治理后)坡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的汇总结果来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总体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区地形以陡坡、急坡、险坡为主,三者占治理土地总面积的74.52%;经过三年治理,林地、园地、交通用地分别增加了326.05 km2、0.54 km2和6.32 km2,耕地、草灌、城镇工矿用地分别减少了113.44 km2、206.65 km2和3.47 km2;低覆盖度、中低覆盖度、中等覆盖度、中高覆盖度林草面积均在减少,高覆盖度林草面积大幅增加,增加了451.88 km2;在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中,中等强度侵蚀减幅最大,减少了173.60 km2,2007~201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了339.24 km2。  相似文献   

6.
九龙江流域(漳州段)水土流失面积956.1km^3,占土地总面积的14.13%。“十五”期间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km^2,2006-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km^2,2016~203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km^2。治理上,要推广成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特别重视坡地果园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治理措施和生产状况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定量化研究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与方式。影响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坡地面积、土地利用总面积、总投入、梯田或台地面积。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小流域总产值在1994-2000年间将以14.5%的年均增长率增长。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比例分别是52.14%,大于30%和不超过15%。  相似文献   

8.
新中小流域高效治理的几点经验陈代光(安徽省石台县水保办,245100)新中小流域位于长江流域皖南山区石台县丁香镇的黄盆河上游,境内山峦起忧,沟壑纵横,总面积2.7km2,80%的山体坡度都在25°以上,而且石灰岩裸岩山场面积占总面积32.5%。境内大...  相似文献   

9.
宋毅 《中国水土保持》2009,(2):F0002-F0002
北山小流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城郊,总面积22.0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8.83km^2,是黄河水保生态工程耤河示范区的8条高效示范小流域之一。经过治理开发,新修梯田260.08hm^2、土谷坊140座,开展地埂绿化30万m,发展经济林563.77hm^2,修建6m宽的农机路78km、上水工程3处、蓄水池10座、旱作农业节水日光温室10座,配套水窖1100眼,  相似文献   

10.
梅溪小流域土地总面积69.7km^2,水土流失面积35.3km^2,占土地总面积50.6%,是南安市严重水土流失区之一。1985年以来,小流域所在地的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美林金丹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途径、新方法,提出了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封、造、管”为手段,以恢复生态为重点,找准了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新的切入点,依靠自然力量修复生态,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我市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的示范典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土地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利用土地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西南部的生态风险整体较高,建设用地和湖泊水面的生态风险性较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占52.24%。(3)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均衡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价值中风险土地类型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返湾湖的外围区域。(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比较协调,能够达到控制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目的,但管制分区划分中存在以用地需求为导向和分区依据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综合采用农用地分等理论和内梅罗指数法,将地力指数(基于基础养分含量)和清洁指数(基于重金属含量)作为2个限制性因素,提出了耕地资源价值评分模型,采用该模型对上海市崇明区6个乡镇的典型耕地进行评分,结果表明6个乡镇得分介于81.90~91.80,平均为86.05,均达到良好线标准(≥80),差异是由清洁指标和地力指标共同均衡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建设镇,清洁指数得分较低。在此基础上,以现状理想亩为基准,对耕地几何面积进行修正。与仅采用地力指标或清洁指标的单一判定法相比,本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耕地的价值,可为相关行政部门提供便捷有效的管理手段,达到提升耕地质量和保障农产品健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研究粮食主产区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利用2000年、2013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和2351个样点土壤实测数据,对吉林省中西部耕地分布的空间变化和由此引起的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3年期间,吉林省中西部耕地总量稍有增加,面积由5.61×104 km2增加到5.64×104 km~2,其中旱田面积增加645 km2,水田面积减少350 km~2。研究区耕地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趋势;新增耕地最主要来源于湿地(66.04%)和草地(21.12%),传统耕作区(主要为城市周边)耕地大面积减少,其中45.08%转化为人工表面,28.85%和22.61%转化为林地和湿地;水田与旱田之间的相互转化比较剧烈。2000—2013年期间,研究区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净减少的耕地为一、二等地,其中一等地净减少305 km~2,长春市占96%,净增加的耕地是三、四和五等地,分别为235、148和218 km~2,主要分布在白城市和松原市。城市化占用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是该区域耕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时段内吉林省中西部优质耕地流失严重,存在突出的占优补劣问题。  相似文献   

14.
岩溶石山地区土地资源可以分为洼地底部干旱平地类、洼地底部旱涝交替平地类、洼地边缘缓坡类、峰丛陡坡类四类。西南岩溶区峰丛陡坡类最多,平地非常少,并且在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下,坡地和平地的土壤质量发生了退化。根据石山地区土地资源量和质的特点,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提出土地资源在林业上具有开发潜力,宜园地和宜林地分别可以达到0.15 hm2/人和0.23 hm2/人,分别占到土地资源的34%和51%。  相似文献   

15.
张斌  李璐  夏秋月  李嘉成  董捷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4):377-386+393
为探究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和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对武汉城市圈39个区县的食物供给服务、碳储量服务和生境质量服务进行了评估,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和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2005—2018年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不断增加,而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持续减少。2035年综合发展情景下耕地减少趋势得到缓解,林地面积有所增加,建设用地实现有序扩张。(2)武汉城市圈食物供给服务持续提高,碳储量服务不断下降,生境质量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多重服务重要区识别表明,各年份中度重要区域面积最大,而极其重要区域面积最小。(3)相关系数法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均表明多尺度下不同情景的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协同关系是一致的,但程度有所区别。由此可得,区域3种生态系统服务间以权衡关系为主,且不同情景下权衡/协同关系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吴起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土壤侵蚀的影响,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退耕还林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退耕还林后10 a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了较为复杂的转化,耕地面积比退耕前减少66.51%,林地面积比退耕前增加了212.61%;水土流失控制效果明显,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还林前的9 779 t/(km2·a)减少为退耕还林后的5 285 t/(km2·a),减少了45.96%,退耕还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1 704万t;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密切,未利用地的侵蚀最严重,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9 513 t/(km2·a),为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856 t/(km2·a)的22.79倍;研究结果将对该区域水土流失控制及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武功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GIS技术和武功县耕地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以及"测土配方施肥"采样调查分析结果,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陕西省武功县耕地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分级。结果表明,武功县总耕地面积为32 923.77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3.74%;其中1级地4 869.23hm2,占耕地面积的14.79%;2级地11 969.56hm2,占耕地面积的36.36%;3级地9 338.52hm2,占耕地面积的28.36%;4级地4 700.82hm2,占耕地面积的14.28%;5级地1 725.81hm2,占耕地面积的5.24%;6级地319.82hm2,占耕地面积的0.97%。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各等级耕地提出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辽东山区桓仁县坡耕地基础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裴久渤  汪景宽  李慧  李双异  孙丕卿 《土壤》2012,44(3):429-435
为了反映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辽东山区坡耕地基础地力状况,分析在不同坡度级下各地力等级坡耕地利用特点,选择了辽东典型山区县桓仁县作为研究区域,在Arcgis10和Excel软件的支持下,运用DELPHI法、AHP法和FE法,选取耕层养分性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和立地条件等4大类13个评价指标,对桓仁县坡耕地基础地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显示:桓仁县坡耕地基础地力共分5个等级,主要分布在三等(21.49%)、四等(50.73%)和五等地(20.39%),一等(0.81%)和二等地(6.58%)分布较少;且坡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5°以上,其中一等级主要分布在2°~8°(0.81%),二等和三等地主要分布在5°~8°(13.17%),四等和五等地主要分布在15°以上(58.78%)。该研究不仅扩展了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应用,同时为坡耕地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中国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面向新时期耕地资源多功能综合保护的新要求,科学评价耕地整治潜力,合理确定整治分区是聚焦"新三农"、服务国土综合整治的有力抓手。该研究围绕耕地自然资源禀赋、空间格局、要素功能等3方面,构建了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全国耕地进行整治潜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定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构建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框架,采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3个层级的潜力分区体系,并结合"聚类区域+农业格局+整治类型"的分区方法开展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对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格局、差别化开展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具有积极作用;2)中国耕地资源整治潜力在质量、格局及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质量改善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格局优化潜力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功能提升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等地区;3)采用k-means空间聚类分析方法,从整治潜力视角将中国耕地资源划分为7个一级分区、38个二级分区和409个三级类型区。研究结果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以全要素整合为核心的耕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及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0.
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不仅是三峡移民安置区重点建设区域之一,更是研究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典型个案。以巫山县199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RS和GIS技术获取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探究该区域20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借助Markov模型建立其土地利用格局预测,探究今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利用类型总体呈现出以林地、草地和耕地为主体的农林生产格局现状;20年间林地、草地、园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水域和耕地面积增加和减少的最多,分别为47.67 km2,136.10 km2;林地和水域具有较高的未变化率(保留率),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小,林地和耕地之间具有较高的转换率,林地新增面积最大,变化速率最小,居民工矿用地变化速率最大;2090年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基本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林地、耕地、草地、水域、居民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园地的面积比重分别为52.96%,6.15%,26.69%,8.71%,1.38%,0.04%和3.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