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修复污染土壤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主要用于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微生物修复主要用于对土壤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和基因工程菌的开发以及向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等影响微生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该文总结了污染底泥原位修复的主要技术,即物理修复技术(原位覆盖、电动力学修复)、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以期为今后有关底泥修复与处理处置提供参考技术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机床导轨的修理目的是修复或提高导轨的精度.机场导轨的常用修复法有钎焊修复法、氧乙炔火焰热喷涂修复法、胶粘修复法、刮研修复法.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我国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形势与现状.与传统、物理化学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简单、高效的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与研究价值.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以及联合修复,目前该技术尚处于研究与发展阶段,在实际大规模重金属修复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从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及其联合修复技术4个方面简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中的研究进展与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探讨了生物修复技术现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艳红 《吉林农业》2012,(3):225-226
由于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的环境友好型修复技术而得到广泛应用,文章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单描述了镉污染对粮食安全、生活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详细介绍了国内外包括农业生态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在内的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概念、优势及制约因素;着重阐明了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为镉污染土壤修复提供参考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在修复过程中探索了各种修复方法,也各有千秋。重点分析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生态修复等方法,为进一步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土壤修复因健康生态的迫切需求而成为广大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但是土壤由于其自身组分的复杂性,导致了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难修复性等特点。目前常见的一些修复技术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被修复土壤的理化性质改变或者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修复最为原始、也最为安全环保的一种修复技术。从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三种方式讨论了常见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通过文献分析,论述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实际应用。分析了该项土壤修复技术的经济效益、时效性,以及目前遇到的难点与困境,同时也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农业化学调控技术、垃圾堆肥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和动物修复技术5个方面简述了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以期推动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和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复合污染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对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的生物、物理、化学等修复方法,而对于不同修复方法联合修复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较少。从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修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修复三方面全面综述了我国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池塘底质是保持水质稳定和防控水生生物病害的基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水体和底泥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描述了富营养化水体底泥的污染现状,论述了当前修复底泥使用的2种技术手段,即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详细阐述了2种技术手段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修复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选用合理的修复技术是决定场地修复成败的关键。修复方案应根据场地的自然特点、污染特征和修复目标等因素选择修复技术和开展工程设计。探讨了污染场地修复工程设计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土壤受污染程度日益严重,在众多土壤污染修复中,微生物修复是最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和生态双重优势。为微生物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以土壤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农药以及重金属为对象,综合评述了不同土壤污染类型的微生物修复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降解微生物的种类、修复机理和技术方法,指出当前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存在的问题,并对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文献计量的Cr污染土壤修复发展历程剖析(2001-2015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Web of Science,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了2001—2015年15年间发表的与Cr污染土壤修复相关的文献,研究了Cr污染土壤修复在不同时期(2001—2005、2006—2010、2011—2015年)的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不同阶段Cr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发展的异同点.文献计量分析显示,Cr污染土壤修复历程由早期的以电动力修复、生物修复主导的应用可行性研究,逐渐转向土壤淋洗修复、钝化还原修复以及以筛选修复菌种与修复植物为核心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时期,进而向多技术联合修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探索研究阶段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增强.Cr污染土壤修复技术3个阶段的研究内容由少至多,由浅入深,材料功能优化和环境友好化日益成为研究的驱动力.历经数十年发展后,以负载和纳米化为特征的新型修复材料制备及应用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而修复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地域化适应将是修复技术实际应用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介绍了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各种修复技术,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农业生态修复等,并对其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等进行综述,以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生物降解是环境中PAHs主要的降解方式.介绍了微生物的降解能力、PAHs生物可利用性、电子受体、营养物质、环境因子及植物联合等对微生物降解PAHs的影响,并且对原位处理、异位处理的修复工艺进行了简述.同时,指出今后的治理应重视污染源头控制,完善酶制剂、联合修复等有效的生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综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特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与措施.归纳为六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利用城市固体废弃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概念出发,阐述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在此理论探索基础上,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和有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两个方面的若干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基本上处于基础阶段,其研究的重点仍然在于超积累植物和高效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合理搭配、修复机理的探索和基于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的根际圈效应、以广义生物修复为核心的联合修复以及修复强化措施。可以预料,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将成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最普遍的一种,利用传统的化学修复法或现阶段比较盛行的各种生物修复法,如超积累植物富集修复、微生物降解修复等都难以对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进行彻底治理修复。主要就利用化学-生物联合技术修复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的反应机理以及修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值推导和确立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是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响应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定与污染应急事件处理的需求,我国需要尽快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来指导修复评定工作,而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确立可以为污染土壤修复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因此,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对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内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在此基础上,以美国、加拿大、荷兰和丹麦这4个国家的研究进展为例,详细阐述了它们对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值推导和确立的原则与方法。最后,归纳了国外污染土壤修复基准值推导和确立的总体方法,并且对我国污染土壤修复基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