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水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鳗鱼及其制品的药物残留问题尤受关注。由于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行更严厉的药物残留检验制度,进一步限制了我国的鳗鱼出口量。由于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养殖者不良的养殖习惯等造成鳗鱼病害频繁发生,抗药性不断增强,原来很多常见的疾病现变得难以治疗,给养殖生产带来极大的麻烦,鳗鱼病害和药残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养鳗业的健康发展,笔者根据实际情况,介绍一下鳗鲡爱德华氏病的防治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维氏气单胞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鮰爱德华氏菌的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以及有关鮰爱德华氏菌病的症状、病理变化和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在鮰爱德华氏菌病药物防治和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牛蛙爱德结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和致病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克宇  黄志坚 《水产学报》1997,21(3):316-321
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牛蛙肌肉、肝、肾、血液和腹水中分离到8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均为该病的病原菌,毒素检测试验表明,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而不是外毒素。分离菌 株的主要特性为杆状、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H2S。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V.P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为阴性。分解  相似文献   

4.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病原和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7,21(4):428-433
从中华鳖病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相似文献   

5.
鳗鲡爱德华氏病病原菌及一新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良  徐兴林  路正 《水产学报》1993,17(3):224-229
本文报道在我国浙江省发现的鳗鲡爱德华氏病病原菌特征。从患病鳗鲡内脏分离到9株菌,用其中的E895205等4株菌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这些菌株的特征一致。均为G~-短杆菌,单个,周鞭毛,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产H_(?)S。不能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为唯一碳源,鸟氨酸和赖氨酶脱羧酶阳性。属爱德华氏菌属细菌。比较已报道的四个种,认为E895205等菌株为一新种,定名为浙江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zhe jiang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6.
7.
近年来,浙江、福建、台湾等各地养鳗场在鳗苗驯养早期常常发生爱德华氏病,此病已成为我国一些养鳗场的常见病之一,给养鳗单位造成严重的损失。如我场去年12月进的苗,饲养几天后发生此病,平均成活率仅64.6%,最严重的二只一级池成活率合计仅为41.13%,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十多万元。幸亏我们及时采取对策控制病情发展,使损失降低。为使各养鳗单位在鳗苗驯养中吸取教训及早发现问  相似文献   

8.
9.
牙鲆腹水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描述了牙鲆腹水病的症状,经对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表明所检病例均为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单独感染。用分离菌做对健康牙鲆的人工感染试验,表明了相应的原发病原学意义及较强的致病作用。药敏试验表明,对供试17种抗生素中的氨曲南等15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耐药,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的耐药表现了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许洁华 《内陆水产》1995,(11):24-24
鳗鱼爱德华氏赤鳍病的防治鳗鱼爱德华氏赤鳍病,又称肝肾病、溃疡病或臌胀病,是危害较大的常见细菌性鳗病。尤其在温室里培育鳗苗时,因绝大部分养鳗场以丝蚯蚓为开口驯养饵料,发病比较普遍,危害十分严重.鳗鱼养殖的关键在于提高鳗苗培育成活率,即在温室里对爱德华氏...  相似文献   

11.
牙鲆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的药物敏感性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离并经鉴定的牙鲆病原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了常用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35株迟钝爱德华氏菌,均对所测定的37种抗菌类药物中的头孢唑啉等2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5种药物耐药、对氨苄青霉素等12种药物表现在株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13.
14.
1 滑走细菌病本病在放苗后 3 - 6月份 ,体长 3~ 1 0cm的稚鱼多发病 ,死亡率低于 0 .1 % ,但历时较长 ,有时还能引起弧菌的二次感染。1 .1 症状 以背鳍、尾鳍等损坏、缺损、皮肤腐烂及坏死为主要症状 ,病重的个体皮肤呈溃疡状态 ,病轻的鱼体表局部白化。其内脏的异常情况肉眼不能辨别。1 .2 原因 本病是由革兰氏阴性杆菌、滑走细菌类的Elexibactormaritimus感染引起。该菌在海水中及琼脂培养基上形成淡黄色群落的长杆菌 ,进行滑走运动。1 .3 对策 在试管内土霉素类抗生素有作用 ,但室外效果不明确。减小养殖密度、提高换水率有预防…  相似文献   

15.
牛蛙爱德华氏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和致病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患爱德华氏菌病的牛蛙肌肉、肝、肾、血液和腹水中分离到8株细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野生型迟钝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均为该病的病原菌,毒素检测试验表明,致病因素主要是内毒素而不是外毒素。分离菌株的主要特性为杆状、革兰氏阴性、周生鞭毛、兼性厌氧。接触酶、甲基红试验和硝酸盐还原均为阳性。在三糖铁琼脂上产H2S。氧化酶、丙二酸盐利用、V.P试验、明胶液化、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氨酶为阴性。分解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产酸产气,不利用甘露醇、蔗糖和阿拉伯糖。  相似文献   

16.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凤 《水产学报》1997,21(3):309-315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相似文献   

17.
幼鳖爱德华氏菌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爱德华氏菌属细菌能感染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动物,有时还会引起败血症。1994年1月福清某鳖场幼鳖发生以内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取样检验,从病鳖肝脏、腹水中分离出缓慢爱德华氏菌(野生型),现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幼鳖体重40~60克,共6000多只,分养三口池,各池病情相似。该场采用锅炉加温,水温30~31℃。幼鳖移入保温棚加温饲养后发病,病情发展较快,初期每天死亡20多只,由于没有及时控制病情,发病死亡数  相似文献   

18.
10.鳗鲡爱德华氏菌病【别名】日本渔民把它叫做“肠满”,即腹部膨胀之意。因为该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肝脏和肾脏部位,故我国渔民称为“肾脏病”。【症状与诊断】本病从症状和病理学特点来看,可分为肝脏型(化脓型肝炎)和肾脏型(化脓型造血组织炎型)两种。肝脏型症状,主要表现在鳗鲡前腹部(即肝脏部位)肿大、充血或出血,腹壁肌肉坏死,皮肤软化。严重时前腹部穿孔,肝脏露出。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肿大,有白色脓溃病灶。肾脏型症状,主要表现为肛门红肿突出,肛门前后的肾脏部位肿大,肌肉坏死,皮肤充血,挤压腹部有腥臭的脓血流…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爱德华氏菌病的病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为民  王宇 《内陆水产》2000,(11):11-13
从患白底板症和肝肿大的病鳖腹水、肝和肠道分离到5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中3株为致病菌,生理生化试验鉴定为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病原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等药物高度敏感;中草药和开发的新药“菌毒宁”能较好地防治该病。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红头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红头病的黄颡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HS807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为该病的致病菌,结合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HS807菌为鲇鱼爱德华氏菌.药敏试验表明,对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先锋Ⅳ、强力霉素、青霉素、依诺沙星、菌必治、新霉素、呋喃唑酮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