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倍体石斛兰花萼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石斛兰花萼相关性状的QTL位点,以四倍体D.Mangosteen×D.Burana Pink No.2杂交F1代190个单株为材料,通过对花萼4个性状(中萼片长,中萼片宽,侧萼片长,侧萼片宽)三年一点的观测试验,在已构建的2张双亲的遗传图谱上分别定位其QTL。结果显示:这4个性状在F1代单株间差异显著,且各性状观测值均呈正态分布,适合QTL分析。在母本‘D.Mangosteen’的遗传连锁图谱上检测到9个QTL,其中中萼片长1个、中萼片宽3个、侧萼片长2个、侧萼片宽3个,遗传贡献率变幅为11.9%~16.8%;获得紧密连锁的标记2个(M10E3-146,M8E8-284)。在父本‘D.Burana Pink No.2’的遗传连锁图谱上检测到6个QTL位点,其中中萼片长2个、中萼片宽1个、侧萼片长2个、侧萼片宽1个,遗传贡献率范围在11.8%~17.3%之间。本研究结果为石斛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相关性状基因精细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滇重楼不同居群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滇重楼不同居群的表型多样性,为滇重楼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观测20个居群滇重楼15个性状的表型性状, 采用变异系数、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分析。滇重楼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14.3%~46.2%之间,表型分化系数为52.13%,居群间和居群内变异相当。滇重楼显示出较高的多样(2.4415),20个不同居群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2255~2.5363。主成分分析显示茎高、叶柄长、叶片长、宽、花瓣长,花萼长,花茎高是引起滇重楼不同居群间表型差异较大的因素。聚类分析表明,滇重楼20个居群可以分为3大类。滇重楼表型多样性较高,对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合理的柚类分类系统并为柚类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82份柚类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方差、相关性、主成分、聚类、回归分析等对其26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差异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82个品种的2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26%。其中翼叶面积和果心面积变异较大,其他性状遗传特性较稳定;单果重、果横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囊瓣数、种子数、果心长和宽、叶片长和宽、叶片面积、花瓣宽、花柄长等性状等级分布均匀,翼叶面积、花瓣数、雄蕊长分级较少且分布不均;来源于中国大陆以外品种的果皮厚、叶柄长、翼叶长,明显优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来源的材料,但雌蕊长则相反;选育品种的叶片长、宽和面积显著大于遗传材料和地方品种;82个品种可聚为大翼叶大果型、大翼叶小果型,小翼叶大果型,小翼叶小果型4个类群;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75.57%,包含了柚类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26个性状F平均值0.45,其中早暹柚得分最高为0.69,红肉琯溪蜜柚最低为0.24;囊瓣数、种子数等12个性状与F值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筛选出单果重、囊瓣数等19个性状。本研究说明柚类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筛选出的19个性状可作为柚类综合评价指标,为柚类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浩  邵财  郑颖  王英平 《种子》2016,(11):72-75
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多种分析方法对吉林省西洋参栽培区13个群体种子单株种子数、千粒重、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5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以系统揭示西洋参栽培群体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西洋参种子单株种子数、种子宽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千粒重、种子长及种子厚仅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西洋参种子性状在2个层次上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5个种子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0.161 9,变异幅度为0.088 2~0.314 9,其中单株种子数最大,为0.314 9,种子长最小,为0.088 2,各群体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延吉2,最小的是汪清.各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9.8%,即群体间的变异(8.31%)远低于群体内的变异(49.49%).群体内的变异是吉林省西洋参栽培群体的主要变异来源.  相似文献   

5.
在油松天然林分布区共抽取了10个群体,分别测量了8个种实性状。方差分析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的变异,8个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表型分化系数即群体间的变异为51.86%,大于群体内变异(48.14%),是油松表型遗传变异的主要部分。球果长、球果径、球果形状指数、种子长、种子宽、种子厚、种子形状指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87%、12.43%、11.19%、13.97%、16.92%、18.8%、11.53%和32.50%。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油松10个天然群体划分为5类。相关分析表明,油松球果长和果径相关紧密,种长、种宽和千粒重两两相关显著。种形指数与纬度、海拔和生态梯度值(EGA)呈显著负相关,与年均温、年降水量和生长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省主栽的18份盆栽百合种质资源的21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变异水平评价、相关性分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盆栽百合品种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各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在96.50%~99.17%之间,平均值为97.95%,群体间平均表型变异约占总变异的97%,表明品种间的变异是盆栽百合品种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品种内的变异对百合品种表型性状变异影响不大。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9.14%,性状离散程度低;不同品种之间性状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数量性状中指数最高为花序长(3.689),质量性状中指数最高为花瓣主色(1.76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盆栽百合的整株花型与营养生长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性状正相关明显大于负相关。表型聚类结果表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18份种质资源被划分为5个居群,基本按花朵表现型而聚类划分。本研究确定表型数据是百合较为合理的评判指标,为盆栽百合育种资源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紫荆群体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紫荆全分布区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试材,另取2个栽培群体为对照,对当年生枝的叶片、荚果、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紫荆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2.30%,群体内的变异贡献大于群体间的。紫荆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和种子逐渐变大;随着经纬度的增加,荚果形状从窄条形向宽条形变异,种子形状从近圆形向椭圆形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对8个群体进行了排序、归类(其中P6群体性状值缺失比较多,故未进行排序),分析表明8个群体大致可以划为天然和栽培两类,天然群体又可分为两亚类。天然紫荆与栽培紫荆在表型上已经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8.
板栗叶片性状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中国板栗自然分布区8个产地采集的板栗叶片进行取样测定,分别测定叶片3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各指标在同一群体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板栗叶片形态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等3个性状群体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7.50、6.36及7.39;群体间,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3个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F值分别为19.36、18.32和3.40。根据3个性状的平均,群体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1.417%,群体内的占39.86%,机误占48.72%。板栗叶片3个性状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13.03%,而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86.97%,表明群体内变异是板栗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滇西北野生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滇西北天然牡丹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12 个形态指标对18 个滇西北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存在广泛的变异,12 个性状居群间的变异系数为16.65%~107.78%,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8.44%。在研究的18 个居群中,宁蒗拉伯乡居群的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25.02%;其次是玉龙县大平坝居群,变异系数为26.68%;以丽鸣线路旁居群的变异为最大,变异系数为50.86%。滇西北牡丹变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12 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98.51%,居群间的变异(48.87%)大于居群内的变异(0.59%),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滇西北牡丹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坡度能正向依次解释单荚荚长(y11)、果柄长(y8)、叶柄长(y4)和单荚总数(y10),负向依次解释单荚荚宽(y12)、荚果数(y9)和株高(y1);聚类分析结果说明滇西北牡丹居群间表型性状变异是不连续的。  相似文献   

10.
高粱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高粱18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都与穗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表型相关,千粒重与旗叶宽相关极显著,穗粒数与穗径、穗柄径、茎粗、一有枝梗数、二级枝梗数和旗叶宽都极显著相关。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的方向趋势一致,前者一般大于后者。18个性状分别载荷在4个主因子上,第一主因子为穗部因子,包括8个与穗部结构有关的性状;第二因子为生长因子,包括生育期、茎粗及有关的6个性状;第三因子为旗叶因子,包括旗叶的3个性状;第四因子为穗长因子,只有穗长一个性状。聚类分析把18个数量性状分成三大类,第三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类,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完全一致。性状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间的协同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1.
利用SSR标记分析黑龙江水稻区域试验品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个表型性状和51个SSR标记分析25份黑龙江省一积温带区域试验品系、20份21世纪推广品种和14份21世纪以前推广品种的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92个表型变异和166个SSR等位基因,其中21世纪区试品系表型变异数和SSR等位基因数分别为64,142个(平均2.78个),21世纪推广品种表型变异数和等位基因数分别为78,126个(平均2.47个),21世纪以前推广品种表型变异数和等位基因数分别为82,127个(平均2.49个)。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品种间(94%),群体之间(6%)差异较小。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类,21世纪区试品系形成了独立的类群,其SSR遗传多样性极显著高于21世纪以前和21世纪推广品种,但是黑龙江水稻遗传多样性相对于其他地区仍处于较低水平,应进一步拓宽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燕山地区软枣猕猴桃天然种群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本研究对3个软枣猕猴桃天然种群内软枣猕猴桃资源的叶片、果实的14个质量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燕山地区三个软枣猕猴桃种群部分果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种群的叶片表型性状间未达到显著差异;11个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12.86%~30.40%,其中果心大小的变异幅度最大;14个质量性状变异系数在5.13%~77.80%,其中果实萼片宿存的变异幅度最大;11个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值在1.69~3.10,其中叶柄长度的多样性最丰富;14个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值在0.23~1.20,其中果实喙端形状的多样性最丰富。对燕山地区3个软枣猕猴桃种群的表型性状均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花厂峪种群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多样性指数最高,果实横径纵径较大,与其它种群相比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本研究可为今后的软枣猕猴桃育种和群体遗传进化研究提供形态学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陆地棉耐盐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134份陆地棉栽培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在0.3%盐浓度(质量分数)下的出苗率,并使用74对SSR引物对这些材料进行基因组变异扫描。利用Structure2.3.4软件分析该自然群体的遗传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2.1软件对耐盐性状与SSR分子标记进行关联分析,寻找与棉花耐盐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1)134份陆地棉栽培种的出苗率呈极显著差异,并筛选出27个盐敏感材料和10个耐盐材料。(2)74个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出148个多态性位点,涉及246个等位变异,变异范围为2~7,平均每个标记3.32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0295~0.4959,平均值为0.2897;SSR分子标记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0290~0.3729,平均值为0.2381。(3)通过群体结构分析,将该自然群体划分2个亚群体,分别包含89份和45份材料。(4)关联分析共发现8个与棉花耐盐性状相关的SSR分子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变幅为2.91%~7.82%,平均值为4.32%。此研究结果可以为棉花耐盐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鱼腥草种质资源群体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通过观测湖南怀化市不同地域鱼腥草居群,以揭示其变异规律和检测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状况,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以湖南省怀化市的16份鱼腥草种质资源为材料,观测了其群体表型性状特征,并分析了这些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参数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鱼腥草种质资源的不同表型质量性状的频率不同,以绿色地上茎、白色地下茎和心形叶最具代表性.居群问各表型数量性状以地上茎的分枝数和鲜质量、地下茎的节间数、4-甲基-1-异丙基-3-环己烯-1-醇和2,4-甲基-3-环己烯基异丙醇变异较大,根的直径变异最小;而居群内以地上茎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39.8%),甲基正壬酮含量最低(13.4%).居群内各表型数量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182~0.710,而居群间为0.213~0.804;不同地域类群间表型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黄岩地区最高(1.024),鸡公界地区最低(0.574).群体问的平均表型变异约占总变异的1/2而群体内的约占1/3,说明群体问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群体间表型分化最大的是地上茎的分枝数(77.04%),最小的是根的直径(51.88%).在5%的选择强度下数量性状的绝对遗传进度都较小(RGS%<40%)但遗传力均较大(h~2>50%).当遗传距离分别为2.0和1.5时,材料被聚为2类和3类,而且聚类首先是按地上部分的茎色,其次是按叶型,再次是以海拔高度,最后是以地域而划分的.群体表型变异丰富而且具有遗传分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1):3800-3809
文昌锥是海南文昌特有锥属植物,地理分布小且现存数量少。为了解文昌锥叶片表型变异和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文昌锥7个自然居群叶片的9种叶片表型性状,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文昌锥9种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十分丰富,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幅为1.96~2.10,均值为2.05;文昌锥叶片表型变异在居群内较高,但是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自然居群间;CY、BC、CBX、LFT和MS是选择大叶文昌锥的优势自然居群,XS是选择小叶文昌锥的优势自然居群;文昌锥叶片表型性状间相关性很高,主成分分析把相关性极显著的文昌锥叶片表型指标可以综合概括成叶片大重、叶形指数叶厚、叶柄长以及叶薄等四个主成分因子。本研究可以为文昌锥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未来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切花百合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百合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我们对国外引进的32份切花百合种质资源的1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切花百合品种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在品种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各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平均值为78.97%,表明了各性状的品种间表型分化程度要大于品种内的分化程度,说明品种间变异是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5.48%,性状离散程度低;不同品种之间性状多样性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平均多样性指数为1.415(H'1.000),百合品种间具有丰富的多态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百合的花瓣表现型与营养生长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花瓣颜色相关性状具有呈现极显著正相关。表型聚类结果表明,表型性状聚类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一致,32个种质资源被划分为3个居群,基本按花瓣颜色分布而聚类。  相似文献   

17.
青稞遗传多样性及其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92个SSR标记对108份青稞亲本材料进行多态性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旨在寻找与农艺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为青稞杂交组合的配制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挑选48个多态性标记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Tassel 2.1 GLM (general linear model)和MLM (mixed linear model)方法进行标记与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共检测出156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2~6个等位变异。供试群体的Shannon指数为0.6727~1.1368,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2250~1.0000,平均0.7585。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成4个亚群。以GLM分析,发现12个与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分蘖数相关联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11.5%~17.6%、19.4%~45.4%、15.4%~22.1%和29.2%;以MLM分析,发现8个与株高、分蘖数和小穗数相关的标记,各标记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31.7%~49.8%、28.1%~37.2%、22.7%~32.7%。关联标记分布在基因组全部6个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8.
以册亨4个居群43个望谟红球油茶优良单株为研究对象,为揭示其种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特点和多样性,采用多重比较、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望谟红球油茶种实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在6.78%~35.22%之间,4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在13.84%~22.68%之间,P 1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程度最低,P 2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望谟红球油茶不同种实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021,种实性状多样性高,在群体间均存在广泛的变异,可为望谟红球油茶的选育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1.775%,最大程度上反映了43个望谟红球油茶单株的种实形态特征,其中鲜籽重、干籽重、果纵径、果横径是影响望谟红球油茶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性状。基于43个单株间各性状的遗传差异,将43个望谟红球油茶优良单株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9.
滇楸结实特性及果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和贵州调查了滇楸9个群体的结实特性和果实的8个表型性状,采用巢式设计的方差分析、变异系数、相关及聚类分析等进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的8个性状在种群间、种群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03%,变化幅度为24.53% ~ 39.28%;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为22.81%(10.91% ~ 36.34%),种群内变异达到77.19%,明显大于种群间的变异22.81%.通过果实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将9个种群划分为3大类,表型性状没有依据种群的距离进行分类,群体间的表型变异表现为不连续.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了解高州普通野生稻群体及其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情况,为这一宝贵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奠定良好基础。【方法】考察包括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表型性状共计22个,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表型变异,并结合SPSS和DPS软件进行表型相关、聚类和方差分析。【结果】高州普通野生稻在表型性状上存在丰富的变异,众多重要性状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所聚类的7类高州普通野生稻植株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各居群材料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没有种的变异,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具有各自的特点,高州普通野生稻的表型变异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论】高州普通野生稻表型多样性丰富,在水稻育种中具有重大利用价值,亟待对其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