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栽培年限的延长,昆明地区香石竹栽培中的枯萎病害发生日愈严重。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及病原菌分离、鉴定、田间接种确定香石竹枯萎病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并以真菌通用ITS引物对所分离的三株病原菌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扩增片段为750bp,测序后去除引物序列长度为505bp,所分离3株立枯丝核菌的序列完全一致,该序列与马铃薯、西红柿、水稻、棉花立枯丝核菌的同源性在85%以上,表明所分离于香石竹枯萎病的3个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利用DNAMAN4.0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菌株与大麦、四季豆、马铃薯、西红柿、水稻、棉花等的立枯丝核菌归为一类,而落叶松、柠檬、青椒、剑兰、苹果、咖啡等的立枯丝核菌为另一类。在前茬作物交配类型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前茬作物的致病菌不仅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同时还可能产生新的变异类型。因此,在香石竹栽培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前茬作物为遗传学上相对较近的作物栽培土壤中种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ZjERF2转录因子在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中的调控通路,筛选与ZjERF2转录调控过程中互作的蛋白。本研究采用酵母双杂的方法,通过构建"诱饵"载体p GBKT7-ZjERF2,并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表明"诱饵"载体在酵母细胞中无毒且不能自激活。将p GBKT7-ZjERF2和日本结缕草全长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经SD/-Leu-Trp-His-Ade/X-α-Gal培养基筛选获得29个菌落,通过PCR扩增获得23个条带,进一步筛选到18个与ZjERF2互作的候选蛋白。对候选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到5个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抗病原菌及环境胁迫调节的互作蛋白。本研究为探索Zj ERF2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胁迫应答的调控机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正>为进一步研究除草剂对玉米土传病害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沈阳农业大学植物免疫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玉米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菌株在含有5种除草剂的PDA平板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5种除草剂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影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立枯病的病害分析及生防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贵州省黔东南州太子参(Radix pseudostellariae)在每年3月~5月份都会发生严重真菌病害,经实地调查、组织分离和显微鉴定,得到主要致病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其导致的病害为太子参立枯病。同时还在病土中分离纯化得到对太子参种苗有致病能力的病原菌互隔文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生防实验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F18菌株对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 多种菌株对病原菌互隔文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局部地区草坪立枯丝核菌的rDNA 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鉴定草坪褐斑立枯丝核病菌的融合群类型并探讨其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11株分离自草坪草和4株分离自土壤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进行了rDNA-ITS测序,结合GenBank中登录的立枯丝核菌14融合群或亚群的代表性菌株及禾谷丝核菌(R. cerealis)、玉蜀黍丝核菌(R. zeae)和水稻丝核菌(R. oryzae)3个近缘种,共45条ITS序列进行了分析,利用MEGA 4.1软件建立ITS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各融合群代表菌株及所有供试菌株聚为一组;该组又可细分为14个遗传聚亚类,隶属同一融合群的代表菌株聚在同一亚组,供试15株立枯丝核菌归入AG2-2和AG1-IA两个融合群。这些结果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可靠依据,并进一步验证了ITS序列分析法是区分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或亚融合群菌株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立枯丝核菌侵染下AMF对黄瓜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versiforme(GV)对接种立枯丝核菌黄瓜生长及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不接种植株为对照对接种GV的植株接种立枯丝核菌,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不同处理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观测其动态变化。【结果】(1)GV与立枯丝核菌对黄瓜根系内源激素的影响不同。接种GV使黄瓜根系IAA、GA3、Zeatin、ABA含量增加,立枯丝核菌侵染使黄瓜IAA、ABA含量增加,而GA3和Zeatin含量下降。(2)与对照病株相比,接种GV植株根系具有较高IAA、Zeatin、GA3含量而ABA含量较低。【结论】接种GV能促进植株生长,接种GV植株根系IAA、GA3、Zeatin含量相对增加和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有关,IAA在植株对病菌侵染的防御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结缕草草坪属暖季型草坪,在我国的适应性很广,在种植中需水量非常少,对土地要求不严,其叶片坚韧而富有弹性,十分耐磨、耐践踏,是大受欢迎的草坪草种之一。在种植中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和锈病,其发病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叶斑病发病症状:引起结缕草叶枯病的病原是真菌中的一种立枯丝核菌,该菌可以在土壤里长期存在,也可在病株残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菌株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差异,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克隆了立枯丝核菌8个融合群共13个菌株的G蛋白β亚基基因,并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发现,不同融合群的立枯丝核菌的G蛋白β亚基基因的内含子和开放阅读框数目一致,编码氨基酸均为347个。但氨基酸序列存在14个位点的突变。同源性分析表明,立枯丝核菌各个融合群G蛋白β亚基基因之间的同源性较高,同一亚群的菌株同源性达到100%,不同融合群之间存在差异。分子进化分析表明,不同物种的G蛋白β亚基基因在进化上仍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不同融合群菌株的G蛋白β亚基基因序列聚为一个分枝且与同属担子菌门的物种同源性最高。该研究揭示了立枯丝核菌不同融合群G蛋白β亚基基因的特征,为该菌基因功能和分子检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日本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修剪后组织与器官再生过程的分子机制,分析器官再生相关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修剪后0、2 h、6 h、24 h的日本结缕草品种‘Zenith’进行拍照和显微观察,以分析其形态与茎尖分生组织显微结构变化。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来探究IAA、CTK及其相关基因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ZjPIN(PIN-FORMED1)调控的IAA极性运输在修剪后发生响应,参与日本结缕草茎尖分生组织2 h和24 h器官原基的形成,而IAA信号转导途径在6 h后激活,参与植株的快速生长。ZjWUS(WUSCHEL)在2 h和24 h参与茎尖分生组织中细胞的增殖,而CTK信号在6 h时开始活跃,抑制ZjWUS的表达,维持茎尖分生组织的稳定。这些结果说明ZjPIN1和ZjWUS协同IAA和CTK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日本结缕草修剪后的组织和器官再生过程。该研究为植物损伤后组织与器官再生过程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有性世代: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引起的大豆纹枯病(soybean sharp eyespot)是一种重要病害.G蛋白β亚基(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beta-subunit)作为重要的信号传导因子,在植物病原菌致病分子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G蛋白β亚基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根据同源物种G蛋白β亚基相关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和RT-PCR技术克隆了大豆立枯丝核菌G蛋白β亚基的基因序列和开放阅读框(G-protein beta-subunit of soybean Rhizoctonia solani,简写为gbsrs1,GenBank登录号为EU663628).该片段全长1 864 bp,含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ORF)长1 047 bp,编码348氨基酸残基,与多种真菌G蛋白β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相似程度较高,达79.72%-99-43%;该蛋白质具有2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的二级结构,形成无规则卷曲连接的桶形三级结构.将gbsrs1的ORF连接于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GEX-4T-2中,经IPTG诱导,获得了相应蛋白的表达.gbsrs1的克隆和特性研究为了解大豆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机理、有效防治纹枯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小麦壳针孢叶枯菌侵染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壳针孢叶枯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是经济上最重要的小麦病原菌之一,它在研究中通常被用作Dothideales科的模式真菌。该菌的活体和死体营养双重特点决定了其侵染和致病机理的复杂性。至今,国外尤其是欧洲对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已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很少。本研究从侵染过程观察、与病菌侵染有关的主要因子、毒素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基因组及功能基因组学和侵染过程中植物的抗性反应六个方面归纳了该菌侵染和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假想结构图,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为中国将来开展该菌致病机理及其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木霉菌代谢产物作为选择压力,通过紫外线诱变,以立枯丝核菌作为指示菌,结合平板对峙法、发酵产物平板活性测定法,选育高产抗生素木霉菌株。经初筛、复筛共得到6株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突变株,进一步对突变株的发酵液进行活性测定,选育出了两株遗传稳定的高产抗生素木霉突变株TD103-UV-4和TD103-UV-13,生长速度分别是出发菌株的1.86倍和1.95倍,发酵产物抑菌活性明显提高。其中菌株TD103-UV-4发酵液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在80%以上,并且对灰葡萄孢菌等植物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抗生素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7.1%。  相似文献   

13.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有性世代: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 引起的大豆纹枯病(Soybean sharp eyespot)是一种重要病害。G蛋白β亚基(Guanine nucleotide binding protein beta-subunit)作为重要的信号传导因子,在植物病原菌致病分子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G蛋白β亚基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根据同源物种G蛋白β亚基相关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和RT-PCR技术克隆了大豆立枯丝核菌G蛋白β亚基的基因序列和开放阅读框(G-protein beta-subunit of Soybean Rhizoctonia solani,简写为gbsrs1,GenBank登录号为EU663628)。该片段全长1 864 bp,含有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ORF)长1 047 bp,编码348氨基酸残基,与多种真菌G蛋白β亚基的氨基酸序列相似程度较高,达79.72%~99.43%;该蛋白质具有2个α-螺旋和7个β-折叠的二级结构,形成无规则卷曲连接的桶形三级结构。将gbsrs1的ORF连接于原核融合表达载体pGEX-4T-2中,经IPTG诱导,获得了相应蛋白的表达。gbsrs1的克隆和特性研究为了解大豆立枯丝核菌的致病机理、有效防治纹枯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侵染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的生理响应,以2个对褐斑病抗性不同的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和‘蓝孔雀’为材料,在接种立枯丝核菌后,统计了草坪草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测定分析不同时间点草坪草叶片内的相对电导率值、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接种前相比,接种后的草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病情指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都显著增大,而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易感病品种‘蓝孔雀’的病情指数、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增幅均高于抗病品种‘午夜’,而且前者叶绿素含量的降幅也大于后者。相关分析表明,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与病情指数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正>在病原菌侵染植物的早期,质外体是病原菌进入植物细胞的"必经之地",也是植物与病原菌战斗的最"前线"。植物分泌的防卫蛋白会与病原菌分泌的效应蛋白"正面交锋",发生一系列分子互作来"相互制衡"。在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植物与病原菌各自都会不断进化出新的"武器"来"投入战斗"。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作物疫病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木醋液和木醋液与农药复配后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利用不同的稀释倍数的木醋液和木醋液与农药恶霉灵复配后对立枯丝核菌、大豆菌核病菌、稻瘟病菌等13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木醋液稀释10倍,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对立枯丝核菌、大豆菌核病菌、禾谷镰刀菌、玉米链格孢菌均有抑制作用,对另外9种病原菌无抑制作用;其次是稀释1 000倍对玉米新月弯孢菌有抑制作用,对另外的12种病原菌无抑制作用;选用稀释10倍的木醋液与稀释3 000倍的恶霉灵复配,木醋液与恶霉灵的比例为10∶0时对立枯丝核菌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85%;木醋液与恶霉灵的比例为9∶1时对大豆菌核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60%,均具有显著性,故复配比单独使用恶霉灵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烟草与黑胫病菌亲和互作在转录水平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Solex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感病品种红大接菌前0 h和接菌后12 h、24 h、48 h和72 h茎部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将5个时间点样品的Unigene表达量依次进行两两相比,4个时间点分别鉴定出11 434、12 190、5 128、7 428个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表明,已注释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细胞组分中的细胞壁、胞外区域和质膜上,分子功能的催化活性、激酶活性、核酸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和信号转导活性,并主要参与响应刺激、响应胁迫、次级代谢、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Pathway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多条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以及与抗病相关的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途径。14类共计36个已知功能差异基因参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Pathway,多数属于PTI途径调控基因,且基因表达量在黑胫病菌侵染中期(48 h)达到最高;仅有4类ETI途径调控基因差异表达,其中抗病负调控因子RIN4在黑胫病侵染前、中期(24 h,48 h)上调表达,信号组分HSP90接菌后24 h下调表达。由此可以推测,受黑胫病菌侵染后,红大品种中PTI途径调控基因能有效响应黑胫病菌胁迫反应,从而提高对黑胫病菌的抵抗能力,而ETI途径调控基因不能有效响应黑胫病菌胁迫反应。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烟草黑胫病感病品种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差异,为培育优质抗病新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正>草莓芽枯病又称立枯病或烂心病,为世界性分布的土壤真菌病害,也是我国草莓开花结果期发生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范围广和危害程度大的发生流行特点,难以治疗,直接影响草毒的产量和品质。发病原因:引发草莓芽枯病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立枯丝核菌(图1),有性阶段为担子菌亚门的薄膜革菌属真菌。立枯丝核菌菌群是一种不产生孢子的长丝状且隔膜明显的真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细胞壁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高分子质量的多糖及蛋白质组成的高度复杂的动态网络,包含细胞之间、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和信号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植物细胞抵抗外来病原菌侵染的重要屏障和寄主-病原物互作的重要场所。本研究对植物细胞壁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在形态、化学成分上的变化,细胞壁的信号传导作用及细胞壁相关基因进行了综述。表明细胞壁并不是一层刚性的,无生命活力的机械支架,在病原菌侵染过程中,植物细胞壁通过形态改变、化学组成改变、信号传递及相关基因的诱导表达,对病原菌的入侵能够产生积极的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珊  杜春梅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4):125-131
为了更好的防控稻瘟病的发生,为水稻育种工作和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深入了解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与水稻相互作用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归纳了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机制、水稻对稻瘟病菌侵染的信号识别及其下游反应以及识别后诱导水稻产生的防御反应机制,分析了水稻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以及利用分子育种手段提高水稻抗病性的相关策略。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后,植株会通过细胞壁加厚、病程相关蛋白表达以及病原菌侵入位点细胞程序性死亡等系统免疫反应来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因此指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诱导植物发生免疫反应来抵御稻瘟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防治病害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而且,作为研究病原菌—植物互作的模式系统,深入了解稻瘟病菌与水稻的互作机制,也为通过诱导水稻防御基因的表达来防治其他重要真菌性病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