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5年枣阳市玉米种植面积5.33万hm~2,是继水稻、小麦之后的第三大粮食作物。但玉米螟危害近年来逐年加重,已成为影响枣阳市玉米高产的主要虫害。近年我们对玉米螟的发生特点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1玉米螟成虫发生特点1.1灯下玉米螟总虫量逐年增加2011年~2015年,枣阳20W黑光灯灯诱玉米螟总虫量从857头猛增至5 370头,呈逐年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9月,20W黑光灯灯诱玉米  相似文献   

2.
玉米螟 ,又名玉米钻心虫、旋心虫、蛀秆虫 ,是危害玉米最主要的害虫 ,是玉米生产的大敌。它不仅繁殖快 ,每年 2~ 3代。而且危害时间长 ,无论是春播玉米还是夏播玉米均会遭到危害。因此 ,防治玉米螟是提高玉米单产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管理措施。那么 ,怎样防治玉米螟呢 ?1 确定防治适期防治玉米螟的最佳适期为心叶末期 ,也就是大喇叭口期 ,这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因为玉米到了心叶末期 ,玉米螟全部集中在叶丛中进行危害 ,为用药提供了有利条件 ,既能提高防治效果 ,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怎样确定玉米的心叶末期呢 ?方法是 :用手捏玉米喇叭…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与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春玉米上人工模拟亚洲玉米螟自然发生情况,玉米螟为害主要影响单穗净重、百粒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接虫和不同接虫量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沈单16号玉米1代接虫为害最重,产量损失为17.72%;丹玉39号玉米1、2代复合接虫为害最重为14.61%。接卵0、0.5、1、2、4块/株之间单穗净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2015年以自动虫情测报灯为对照,比较了性诱和糖醋液诱集两种方法对阿拉尔地区青贮玉米田中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效果。结果显示,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在一年两熟的青贮玉米田中均有发生。春、夏两季的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下旬,但夏季二茬玉米的害虫发生量远高于一茬。从诱虫动态曲线和诱虫量等方面比较,性诱剂对棉铃虫和亚洲玉米螟的诱集效果均高于糖醋液。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1~1995年调查资料分析:引起大连市玉米螟近几年重发的原因是: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创造了利于玉米螟发生的小气候和充足的食源;②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比例降低,存留量大,虫源基数提高;③抗玉米螟品种缺乏,感虫品种面积过大;④防治方法单一,防效无法保证。据此提出加速玉米秸秆处理和转化、种植抗玉米螟品种、白僵菌封垛、高压汞灯诱杀、释放赤眼蜂和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赤峰地区玉米穗期害虫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峰地区玉米主栽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丰田6号为供试品种,对本生态区玉米穗期害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穗期主要害虫不同为害时期和为害程度与穗腐病发生程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适合本区域玉米穗期害虫防治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和西花蓟马。其中,收获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和双斑长跗萤叶甲,尤以亚洲玉米螟为重。不同玉米品种受害程度不同。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越大,穗腐病发病程度越重;合理密植措施可有效降低亚洲玉米螟的虫口密度。使用48%毒死蜱乳油、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5种药剂对玉米螟都有较好防效。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效较其他供试药剂好。5种药剂防治的玉米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议本地玉米穗期害虫防治应以亚洲玉米螟为主要对象,以种植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为基础,并适时应用苏云金杆菌或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及其产量的影响,利用2017—2018年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及2019年的大田试验,在作物生长期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和玉米大斑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并于收获期对间作作物产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与单作玉米相比,以被害株率、百株蛀孔数和百株活虫数为指标,玉米大豆间作对1代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和为害程度无显著影响,但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虫口数量和为害程度;且玉米大豆间作对东方黏虫为害株率和百株活虫数以及玉米大斑病的病情指数均无显著影响。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玉米百粒重虽然降低,但玉米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9.95%以上。表明玉米大豆间作能够显著降低2代亚洲玉米螟为害,并提高单位面积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是影响通辽市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有加重为害的趋势。2005年,我们引进河南省汤阴县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频振式杀虫灯196盏,在开鲁县建华镇联兴村、六合村、常兴村、福兴村进行了防治玉米螟示范。根据玉米螟越冬场所主要在玉米秸杆内,而当地玉米秸杆垛都在村屯周围以及玉米螟成虫有趋光性的情况,将杀虫灯安置在村屯周围。灯距100~110m,灯高2m。根据玉米螟化蛹羽化进度于6月10日开灯,7月12日关灯,历时32d,每天清除集虫袋。选择3盏灯,每天记录诱虫种类和数量,调查诱虫效果。选择联兴村、六合村及设在与杀虫灯示范…  相似文献   

9.
亚洲玉米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在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为害对玉米镰孢穗腐病发生程度的影响,分别在春播和夏播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为试虫,以轮枝镰孢菌为供试菌,单独或复合接种侵染。结果表明,无论春播还是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病情指数均以复合处理最高,为31.57~88.80,单独接虫处理为16.27~55.00,单独接菌处理为19.02~59.47;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程度受玉米雌穗发育期和亚洲玉米螟为害程度的影响,其玉米螟为害级别为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受螟害的介导作用,春播玉米雌穗被害率、螟害级别和镰孢穗腐病的发病率均显著重于夏播玉米,但夏播玉米镰孢穗腐病的病情指数高于春播玉米。螟害的介入明显加重了玉米镰孢穗腐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与雌穗发育时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和为害特点,即越冬虫源基数逐年增加,2代幼虫为害重于1代幼虫,幼虫为害部位和越冬场所逐渐由茎秆向穗部转移。随着海拔的升高玉米螟发生为害逐渐减轻,同一地区播期偏迟、玉米种植较稀的地块其为害也较轻。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玉米的发生程度较重。分析了玉米螟近年在晋北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1954~1985年吉林省玉米螟发生动态和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谷子、高粱的主要害虫。明确了玉米螟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世代分为三个类型世代区:2代区: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1~2代区:吉林省中部四平、长春地区;1代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及山区辽源、吉林、通化、延边地区。同时明确了各区发生期,均以末代幼虫在秸秆内越冬。以一代幼虫为害最重。成虫产卵有选择性,早期喜在谷子上产卵,玉米居中,高梁上较晚。卵量玉米>谷子>高粱。不同秸秆内越冬虫量顺位:玉米秆>玉米茬>高粱秆>高梁茬。越冬虫量是玉米螟发生  相似文献   

12.
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发生和为害的控制作用,于2012—2013年在云南省元江县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小区,采用目测法和马氏网法系统调查了该生境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密度与卵粒密度、蛀孔密度与百秆虫量、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与甘蔗间作种植的玉米上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蛀孔密度、百秆虫量均明显低于单作玉米田,2012和2013年,间作玉米上百株卵块数比单作玉米分别减少了29.32%和35.73%,每卵块所含的卵粒数分别减少了34.22%和51.02%,百秆玉米蛀孔数分别减少了42.53%和31.25%,百秆虫量分别降低了58.18%和52.73%。间作田中亚洲玉米螟的3种主要寄生蜂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田,而数量较少的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及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种群密度在间作与单作田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用于亚洲玉米螟的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13.
玉米螟是黔西南州玉米上的主要害虫,在黔西南州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已严重威胁着黔西南州玉米的安全生产.为了有效地防治玉米螟,笔者于2007年对玉米螟进行了药剂试验.  相似文献   

14.
玉米螟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玉米螟在张家口地区一年发生两代,分布普遍,为害严重。虽经连年越冬防治,处理玉米秸杆比较彻底;玉米心叶末期防治一代也很普遍,但是两代螟害无明显减轻趋势,春玉米被害株率心叶期约30—50%,穗期可达50—90%。为此1977—1979年我们从寄主植物角度研究各代玉米螟发生的虫源,进一  相似文献   

15.
1986年,一代玉米螟发生期,我们在大中镇红花村蒜套玉米田中调查发现,玉米螟的卵量较套种其它作物田降低60%,被害株也明显减少,虽未经防治,一代残留虫量较其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气候变暖下亚洲玉米螟发生趋势,连续3年调查了黑龙江省嫩江县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羽化进度和发生高峰期,同时应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嫩江县3个农场玉米田中玉米螟,结果表明,2014年亚洲玉米螟成虫出现的高峰期比2012年和2013年有所提前。释放赤眼蜂后玉米植株的被害率、折雄率、残虫率以及钻蛀率较未放蜂田均降低,玉米产量增加,防治效果明显。大西江农场、尖山农场和嫩北农场赤眼蜂防治效果分别为60%、66.7%和56.7%,比未放蜂田产量分别提高39.1、47.6和67.0 kg/667 m~2。3个农场平均防治效果为61.1%,产量平均提高51.2 kg/667 m~2。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挽回经济损失,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7年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杰  刘万才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9,45(3):152-157
本文总结了2017年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概况,重点分析了亚洲玉米螟、二点委夜蛾、黏虫、棉铃虫以及大斑病、南方锈病等近年玉米上发生为害明显的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分析讨论了虫源基数、天气条件、种植制度以及品种抗性和防控水平等因素对玉米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在玉米吐丝、灌浆和乳熟期,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为试虫,以串珠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为供试菌种,研究玉米雌穗不同发育期亚洲玉米螟与串珠镰孢菌复合侵染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孢菌与玉米螟复合侵染危害后玉米雌穗穗长缩短、籽粒数减少、穗粒腐病加重,使得玉米的产量性状发生改变,导致玉米产量和品质下降;接虫处理和复合处理均以玉米吐丝期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最大,吐丝期复合处理单穗损失率为40.84%,在灌浆和乳熟期分别为27.92%和11.10%;在单独接菌条件下以灌浆期危害最重,单穗损失率为6.62%,而在吐丝和乳熟期分别为4.13%和0.65%.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寄主植物种类,对13科38种植物进行了田间笼罩接虫试验和室内生物测定,并通过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了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有8科20种,酸模叶蓼是最适宜寄主植物,其次为玉米、谷子、薏苡等;在酸模叶蓼、玉米等11种植物上还发现了第2代幼虫。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饲养条件下,亚洲玉米螟能在9科25种寄主植物上完成生活史,其中以向日葵为寄主植物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最快,其次为玉米。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的寄主植物共有9科27种,较适宜寄主植物有酸模叶蓼、玉米、谷子、苍耳和葎草,其中在玉米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最佳。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0~1993年调查研究和探讨,玉米螟为害玉米,随虫量增加,产量下降、千粒重降低。因玉米螟钻蛀造成玉米茎秆折断,下部折断比上部折断损失重,当百株玉米有玉米螟卵22块时可成活玉米螟幼虫20头,其造成的为害与上部茎秆因玉米螟为害20株折断或下部茎秆6株折断,所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相仿,都与防治所需费用相等。高于这个标准就应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