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上清片中黄芩苷的含量.黄芩苷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抗肿瘤、清除氧自由基、抗炎、抗氧化、保护心脑血管及神经元、解热、保肝等作用.方法:采用奥泰公司C18色谱柱(220mm×4.6mm,5μm),水-甲醇-磷酸(50∶50∶0.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15nm,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黄芩苷在5~30μg· 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黄芩苷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黄连上清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甘草加工过程中浸泡与淋润时间以及饮片切制、饮片厚度对甘草中甘草酸、甘草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梯度洗脱。色谱条件为:色谱柱: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甘草酸254 nm,甘草苷276 nm,柱温:28℃;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溶液。结果:切斜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比切直片中甘草酸和甘草苷含量高,且浸泡0.5 h、浸润48.5 h为最佳;去皮甘草中(除野生)2种有效成分含量均有所下降。结论:采用HPLC方法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含量,操作简单、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甘草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伊维菌素-丙硫苯咪唑片中伊维菌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在20~100μg·m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7%,RSD=0.8%。因此,该法可用于伊维菌素-丙硫苯咪唑片中伊维菌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法对奶香型和焦糖香型饲料香味剂的致香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种香味剂的各种致香成分分离效果良好;奶香型香味剂主要致香成分为丙位壬内酯、丙位辛内酯和乙基香兰素,苯甲醇为定香剂;焦糖香型香味剂主要致香成分为乙基麦芽酚.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茵陈-大黄不同配比对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二者最佳配伍比例,为开发含有“茵陈-大黄”的新药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试验选用茵陈和大黄1∶1、1∶2和2∶1三个不同配伍比例,再按照大黄同时下、后下进行煎煮;选取部分水煎液分别按照醇沉浓度为70%和80%水煎醇沉方法制备绿原酸和蒽醌类成分,采用HPLC法测定水煎液、醇沉浓度分别为70%与80%的上清液、沉淀中绿原酸及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的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1,提取出绿原酸含量为55.96 mg/mL;茵陈、大黄配伍后蒽醌类成分含量也有所提高,其中大黄酸含量提高最为显著,提取出大黄酸含量为20.83 mg/mL,且水煎法与水煎醇沉法的最佳配伍比例均为1∶2。茵陈、大黄配伍后绿原酸含量在配伍比例1∶1、蒽醌类成分在配伍比例1∶2时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西双版纳收集的18份羊奶果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果实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并对参试羊奶果材料数量性状的品质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8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8.7%-93.6%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单果重与可食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固酸比与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8个数量性状综合成为3个主成分,且这3个主成分构成的信息量可解释总信息量的79.601%。根据主成分综合值的排序结果表明,2010-7、2014-1、2014-6、2014-9综合表现优良。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与比较博落回属两种植物不同生长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本研究采用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其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与比较。共分离并鉴定了博落回属植物中12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成分共26个。博落回与小果博落回各部位中均含有芳姜黄酮、芳樟醇、金合欢烯、(S)-β-双代谢烯、百里酚、香芹酚等9种挥发性成分,且芳姜黄酮与(S)-β-双代谢烯的相对百分含量均高于1.0%,其他成分与含量均有一定差异。各生长部位中含量具一致性与差异性的挥发性成分具多种药理活性,为博落回属植物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也为饲料行业提供新的思路与讨论。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鹿茸的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并分析其成分,通过正交试验对超临界CO2流体(SFE)萃取鹿茸条件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CC-MS)分析萃取物中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建立了超临界CO2流体(SFE)萃取鹿茸的工艺,并鉴定出其中18种脂溶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CO2萃取鹿茸的脂溶性...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建立根黄分散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考察该制剂的稳定性,为制定该制剂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及保质期提供依据。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色谱柱为YWG-C18(150 mm×4.6 mm,10 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47∶53),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根据药典,采用强光照射试验、加速试验及部分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分散片中黄芩苷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黄芩苷的含量在1.018~50.90 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27%,RSD为0.75%(n=9);强光照射试验、加速试验及部分长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基本稳定;此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根黄分散片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且该制剂的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不同叶位桑叶及发酵温度对桑红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升采用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桑红茶的品质和保健功能,以桑红茶中总黄酮、芦丁、异槲皮苷、总多糖、多酚、1-脱氧野尻霉素(DNJ)、氨基酸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为考核指标,分析不同叶位桑叶原料及加工制作发酵温度2个重要因素对成品桑红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第1叶位的桑叶作原料,制备桑红茶的总黄酮、芦丁、异槲皮苷、总多糖、多酚、DNJ和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含量最高,质量比分别为38.497、1.215、1.127、21.510、1.522、1.043、37.660 mg/g;在32℃下发酵,有利于桑红茶中各种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和定向积累。依据试验结果并综合其他工艺因素认为,以第1叶位的桑叶为原料,25℃下萎凋4 h,在32℃及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发酵8 h,可以得到富含各种活性成分的桑红茶。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紫花苜蓿叶,茎和花部位的挥发性成分,旨在探究紫花苜蓿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叶,茎和花部位共包括98种挥发性成分,各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中共鉴定出65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3.69%,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3.17%);叶中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90.42%,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辛酮(相对含量为27.38%);茎中的组分及含量相对较少,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79.10%;相对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3-戊酮(相对含量为23.31%)。叶,茎和花部位的共有挥发物有24种,含量较高的有3-戊酮、2-甲基丁醇、顺-2-戊烯醇、叶醇、4-甲基-1-戊醇、叔丁基环己烷、2-蒎烯、辛醇和乙酸叶醇酯。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紫花苜蓿防治害虫的植物源引诱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家蚕蛹蜕皮物和蝉蜕为材料,在常温条件下用正己烷浸泡粉末的方式,进行两种材料的成分提取,采用GC-MS分析提取物成分。结果表明:家蚕蛹蜕皮物和蝉蜕都是以烷烃类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74.55%和86.75%,主要的烷烃皆为正二十六烷;另外还含有醇类、酯类,但相对含量两种材料有所差异,家蚕蛹蜕皮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油醇和硬脂酸烯丙酯,蝉蜕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二十七烷醇和乙酸三十烷酯;只有家蚕蛹蜕皮物中含有15-羟基十五烷酸,且含量只占0.22%。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PEG浓度模拟干旱胁迫14份冰草种质材料,通过测定供试材料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等8项生理生化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差异显著的抗旱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归纳成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70.899%。通过综合隶属函数值评定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为:保加利亚沙生中间3-2小区蒙农杂种俄罗斯沙生蒙古-1沙生大庆齐家扁穗高山蒙农1号扁穗2006蒙古-3光穗山西偏关县冰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桑叶保健食品生产对优质桑叶原料的需求,以15个桑品种在5月份、10月份采摘的桑叶为材料,测定桑叶样品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15个桑品种桑叶中游离氨基酸的综合品质。15个桑品种不同生长时期的桑叶中均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以5月份采摘桑叶中的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且不同桑品种间的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多存在显著差异(P0.05)。5月份采摘桑叶样品以早生桑1号桑叶干物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质量比1.950 mg/g)最高,以澧24×苗33桑叶中的游离蛋白质组成氨基酸含量(质量比18.837 mg/g)最高;10月份采摘桑叶样品以早生桑1号桑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质量比1.520 mg/g)最高,以伦教40号桑叶中的游离蛋白质组成氨基酸含量(质量比12.011 mg/g)最高。对2个季节采摘供试桑品种桑叶中的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10月份采摘桑叶样品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而5月份采摘桑叶样品中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定可以反映10月份采摘桑叶样品中17种游离氨基酸综合品质86.140%信息的4个主成分,用以综合评价15个桑品种桑叶中游离氨基酸品质较优的是伦教40号和农桑14号,这2个品种可以作为桑叶药食产品生产的专用桑品种。  相似文献   

15.
刺参不同部位中主要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对刺参不同部位(体肇、肠和卵)中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刺参属于高蛋白质食品,且肠和卵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体壁;富含人体所必需的铜、铁、锰、锌等元素,这些元素更易在肠中富集;δ-维生素E在刺参中含量丰富,以肠中最高;体壁中酸性粘多糖含量较高,为5.03%;氨基酸组成全面,鲜昧氨基酸的含量丰富,体壁中羟脯氨酸含量很高,为4.20%,是动物胶原蛋白的主要成分;鉴定出23种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尤其C20:5 n3(EPA)在肠中高达16.06%.因此.刺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动物营养学报,2010,22(1):212-220][中文全文见<动物营养学报>网站(www.china.JAN.com)中文版2010年22卷1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的肌肉挥发性风味特性的差异,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吸附提取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分析检测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并根据总离子流图,由计算机Nist和Willey库检索定性检出的化合物,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对检出的化合物进行定量并用相对含量表示;采用SAS 9.0软件整理数据并对成分相同且相对含量大于1%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观测两种杂交猪肉品质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差异,结果用百分比和特征向量表示。结果表明:在这两种杂交猪的肌肉中,主要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烃类、酯类、酸类、杂环化合物等。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海南特种野猪肌肉最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占总挥发性化合物的85.95%,其中醛类物质含量最多,占总体化合物的60%以上,而碳氢化合物、酸类、酯类、酚类、杂环化合物含量较低。肉品中重要的风味呈味物质是含硫、含氮及杂环化合物,在两种肉品中检出对猪肉香气有重要贡献的2-烷基呋喃,并且含量相对较高。与屯昌黑猪相比,海南特种野猪肉中碳氢化合物种数相对含量总数小于屯昌黑猪,主要以庚烷、β-蒎烯、1,3-二甲基-环戊烷为主。十一醛、十四醛、顺-2-壬烯-1-醇、2,4-己二烯-1-醇、1-苯基-1,2-丙二酮、β-蒎烯等多种化合物只存在于海南特种野猪中,因此推测脂质的氧化产物醛、醇以及酮类化合物是造成海南特种野猪和屯昌黑猪肉风味差异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7.
信号硫化氢缓解植物盐碱胁迫机理备受关注。为探讨外源硫化氢对盐碱胁迫下植物氨基酸代谢的调控机制,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裸燕麦品种‘定莜9号’为材料,设置盆土不添加盐碱和添加3.00 g·kg-1盐碱(摩尔比NaCl︰Na2SO4︰Na2CO3︰Na HCO3=12︰8︰1︰9)与抽穗期叶面喷蒸馏水和喷50μmol·L-1硫化氢供体硫氢化钠(NaHS)溶液,共4个处理。研究其对叶片中总氨基酸、丙二醛含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运用液相色谱和质谱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22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差异氨基酸,解析外源硫化氢对氨基酸代谢途径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在裸燕麦叶片中未检出高半胱氨酸。喷施NaHS溶液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叶片中总氨基酸含量下降的缓解效应不显著,对盐碱胁迫诱导的丙二醛含量的升高和籽粒产量的下降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盐碱胁迫下,喷施NaHS可显著下调裸燕麦叶片中α-酮戊二酸族的鸟氨酸和草酰乙酸族的天冬酰胺含量;显著上调α-...  相似文献   

18.
为了测定枳椇子黄酮的含量并探究其抗氧化作用的潜在机制。本试验以枳椇子为原料,采用醇提法提取其黄酮成分,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并进一步采用CavityPlus和分子对接分析枳椇子黄酮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相互作用的位点、氨基酸残基和化学键。结果显示:枳椇子总黄酮含量为8.23 mg/g;枳椇子黄酮主要成分可能结合于SOD同源二聚体交界面且靠近锌离子的一凹陷区域,其5个主要成分,即双氢杨梅素、双氢槲皮素、槲皮素、双氢山萘酚和山萘酚与SOD的结合能范围为-8.5~-8.3 kcal/mol,且上述5个主要成分均与SOD的A链的Gly147和B链的Gly147有直接作用,并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力和静电作用力等非共价键相连。结果表明,枳椇子富含黄酮,可通过其黄酮成分与SOD直接结合以增加SOD活性,本试验为枳椇子抗氧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叶酸是由喋呤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相当于蝶酰谷氨酸.固定相为:依利特hypersil BDSC18色谱柱(4.62505u),乙腈-甲醇-水-冰醋酸(25∶10∶65∶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叶酸在20~280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叶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3%.本法简便、重现性好、回收率高,可用于叶酸片中叶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0.
以4个纯丝胶蚕品种的蚕蛹为试验区,1个裸蛹蚕品种和2个普通蚕品种的蚕蛹为对照区,采用正己烷为溶剂萃取了蚕蛹油并比较了各品种蚕蛹中总脂肪酸的含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比较分析了这7个蚕品种蚕蛹油组分的成分和含量,结果显示:7个蚕品种的蚕蛹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6.56%,其中纯丝胶蚕品种平均总脂肪酸含量为26.64%,传统实用性当家蚕品种菁松的总脂肪酸含量最高,达到31.78%;而P50的总脂肪酸含量是7个品种中最低的,只有22.73%;在蚕蛹油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中α-亚麻酸和油酸的相对含量较高,7个品种平均分别达34.17%、33.26%,其中α-亚麻酸含量较高的是白S、185Nd-S,分别达到39.28%、35.51%;油酸相对含量较高的是绿S、Nd,分别达到37.92%、35.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