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光照对中华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自然光周期(对照组,白天平均76 lx、晚上0 lx)、全光照(940 lx)和全避光(0 lx)三种光照周期下养殖70 d的中华鲟幼鱼生长指标(体重、全长、体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3种光照周期下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无显著性差异。全避光组中华鲟幼鱼血液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最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TRIG)、肌酐(CREA)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高,TRIG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与全光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REA与全光照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AST均无显著性差异。全光照组中华鲟血液中血清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最低,但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葡萄糖(GLU)、尿素氮(BUN)含量最高,与全避光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最高,LDH与全光照组和全避光组均无显著性差异,ALP与全光照组和全黑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三种光照周期下的无机离子含量除Mg2+外,Na+、K+、Cl-、Ca2+、P3+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人工养殖不同年龄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5个年龄组人工养殖史氏鲟的血液学参数,其中红细胞(RBC)、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WBC)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WBC、HCT5年龄组与1~4龄各年龄组间有显著和极显著差异(P〈0.05);HGB、MCH、MCHC相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平均血红细胞体积(MCV)、血栓细胞(PLT)、血红蛋白含量分布宽度(HDW)等1~4龄变化不大,仅在5龄MCV、PLT有较显著的上升,而HDW有显著的下降;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则保持相对稳定,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平均血栓细胞体积(MPV)变化不显著,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值变化中,白细胞中各类细胞比例依次为淋巴细胞(Lym)〉嗜碱性粒细胞(Baso)〉嗜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随着年龄的增长,Lym的含量逐渐下降,而Baso、Neut和Mon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4.
5.
史氏鲟原产于黑龙江流域 ,属半冷水性鱼类。由于其驯化南移养殖成功、市场价格较高 ,发展前景看好 ,因而近年来投资鲟鱼养殖的人越来越多。有关史氏鲟养殖驯化技术的报道 ,比较多见 ,但关于史氏鲟疾病的预防、治疗方面的报道尚较少 ,实际养殖生产中遇到病害 ,治疗往往仅凭经验来处置 ,因而给生产造成不少损失。本人就史氏鲟在人工养殖过程中 ,几种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作一小结 ,供读者参考。1 小瓜虫病1 1 症状肉眼观察患病鱼 ,体表有白色小点 ,尤以鳃和鳍条处严重。患病鱼消瘦 ,游泳能力减弱。镜检病灶可见寄生病原体小瓜虫。1 2 危… 相似文献
6.
出膜后的史氏鲟仔鱼400尾,平均体重0.05克,饲养于两只1.0×05×0.6m水族箱内,每箱200尾。投喂配合饲料,饲养40天。平均成活率43.25%;平均体重1.01克。随后,从存活的173尾中选规格较齐的129尾,分三组,每组43尾,做三种饲料试验。三组饲料中鱼粉和豆饼粉的比例分别为①45:25,②35:35③25:45。水温19-25℃,试验9周。各组的成活率和平均B增重率分别为:①97.7%,3.67%;②88.4%,3.56%;③88.4%,3.47%。试验结果表明;用配合饲料作为史氏鲟仔鱼的开口饲料完全有可能;饲养过程中仔鱼较大的死亡主要发生在开食后的前10天左右;幼鱼对配合饲料中的植物性蛋白有一定利用能力;配合饲料饲养幼鱼的成活率很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饵料蛋白水平(28.13%、31.60%、35.93%、41.11%)对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ki)幼鱼氮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蛋白水平对史氏鲟幼蛋白生物价(BV)及蛋白效率(PER)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的氮收支。在低蛋白水平(28.13%)鲟鱼的尿氮(UN)显著低于其他高蛋白组(31.60%、35.93%、41.11%),生长氮(GN)显著高于其他组,而特定生长率和31.60%的蛋白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均高于其他料组。说明在低蛋白水平下,鲟鱼能够通过降低尿氮而充分利用有限氮源来用于生长,这可能与鲟鱼长期的进化适应有关。因此建议建议史氏鲟幼鱼的饵料蛋白水平在28%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盐度驯化对史氏鲟鳃Na+/K+ 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对史氏鲟在盐度驯化过程中鳃Na+/K+ATP酶活力、血清渗透压及血清离子(Na+、K+、Cl-)浓度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探讨了史氏鲟驯化过程中血清渗透压调节机制。研究表明:史氏鲟在不同盐度(10、20、25)下经过驯化,鳃Na+/K+ATP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鳃Na+/K+ATP酶活力(P<0.05),其活力是对照组的2~2.5倍。驯化过程中,3种不同盐度阶段下鳃Na+/K+ATP酶活力首先表现为下降,随着驯化时间的延长,活力逐渐增加,最后下降并趋于平稳。血清渗透压也随盐度的增加而上升,盐度10时最高,达到(328.77±26.78) mmol·kg-1,此后逐渐下降并稳定在290 mmol·kg-1左右,略高于淡水中血清渗透压。不同盐度下,血清渗透压和鳃Na+/K+ATP酶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3种不同盐度下史氏鲟血清K+浓度平均值保持在3.00~3.30 mmol·L-1之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种盐度下血清Na+和Cl-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盐度的增高而增高,盐度20时达到最高。盐度20以下血清Na+和Cl-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史氏鲟血清渗透压调节可以分为3个阶段:一是应激反应阶段,主要表现为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陡然下降;二是主动调节阶段,鳃Na+/K+ATP酶被重新激活,且活力逐渐上升;三是适应阶段,鳃Na+/K+ ATP酶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9.
中草药复方添加剂对施氏鲟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验研究了7种复方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240尾鱼共分为8组.7个复方中草药组和1个对照组,对照组投喂不含中草药添加剂的饲料.结果显示:实验中所采用的几种中药复方均对施氏鲟血浆中的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具有升高的作用.血清中AKP酶活性,除方六外其余中草药添加组的均较对照组有所升高,其中方四及方五升高明显.反映肝功能的指标中,方五可以显著降低LHD在血清中的含量,方二对ALT有显著降低的作用,方一、方四、方五可以显著降低AST在血清中的水平.大部分所选中药方剂对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SCR)、钙、磷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方二和方四能显著升高血糖含量;方二、方六和方七还能提高鲟鱼血清铁的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这几种方剂具有促进机体代谢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人工养殖环境条件下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的生理状况,采集了8尾(雌、雄各4尾)长江鲟后备亲本的血液,检测了血清激素、血清抗氧化指标、血清免疫力指标、血清离子和血清能量代谢酶等22项血清生化指标,分析其变异水平,并对比评估了雌、雄个体之间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皮质醇等6项指标的变异系数<20%,生长激素等9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在20%~50%,促甲状腺素等4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在50%~100%;另外,睾酮、泌乳素、甲状腺素等3项指标检测出其浓度范围,其中睾酮浓度最小值小于0.03 ng/mL,最大值大于15.00 ng/mL,泌乳素浓度小于1.00μIU/mL,甲状腺素浓度最小值0.01 nmol/L,最大值10.65 nmol/L;雌、雄个体血清K+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指标则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人工养殖长江鲟不同个体间大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变异较大,可考虑将K+作为养殖长江鲟性别判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供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为野生亲本人工繁殖的第1代人工养殖群体。对0-4龄鲟性腺发育定期活体取样监测观察,发现雌鲟在3龄,肉眼可以观察到卵巢中直径为0.2-0.3mm的白色卵粒,处于卵巢发育的第Ⅱ期。4龄雌鲟卵径达0.5-0.8mm,卵黄生长期开始,卵核位于卵母细胞的中央。推测养殖雌性施氏鲟在5-6龄可以达到性成熟产卵。3龄雄性养殖施氏鲟精巢宽0.9-1.5cm,重9.1-15.6g,呈粉白色。4龄雄鲟已完全达到性成熟,精巢宽度达3.5-5.7cm,重260-504g,通过注射激素催情,可获得大量优质精液。养殖雄性施氏鲟的性成熟年龄比野生的提早3-4年。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组织匀浆、饱和硫酸铵分步沉淀和Sephadex G-100葡聚糖凝胶层析的方法提取和纯化施氏鲟卵黄蛋白,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50%和70%饱和度的硫酸铵分步沉淀与Sephadex G-100凝胶层析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获得一种卵黄蛋白纯品。Native-PAGE和SDS-PAGE分析表明,该纯化蛋白纯度为100%,由一种同源亚基组成,其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 kD。油红O、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罗丹明B染色均为阳性,表明该蛋白为施氏鲟卵中的一种脂磷蛋白。 相似文献
14.
不同盐度驯化模式对施氏鲟生长及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逐步增盐法(IG)、阶段增盐法(IT)及盐度突变法(is)3种不同的驯化模式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进行盐度驯化,对3种模式下的特定生长率(SGR)、生长效率(GE)、摄食率(FR)及食物转化率(FCR)进行统计,并与对照组(C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驯化方法对于施氏鲟的成活率具有较大影响,3种不同驯化模式下的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IT(100%)、IS(93.33%)、IG(85%),各盐度驯化组死亡个体规格均较小。盐度对于施氏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盐度驯化各组在SGR、GE方面均低于对照组,IS组和IG组SGR与CT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IT组显著(P〉0.05)低于CT组。IG、IS、IT组与CT组相比,摄食率有所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IG、IT、IS各组FCR均低于对照组,但对照组FCR与IG、IS组没有显著差异,与IT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认为,尽管盐度对于施氏鲟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通过IG及IS方法的驯化,施氏鲟在25盐度下仍然保持一定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5.
史氏鲟精子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史氏鲟精子形态和超微结构。精子具有顶体、头部、中段和单鞭毛等部分。顶体长0.99±0.06μm,宽0.87±0.09μm。细胞核从后往前逐渐变细,前端宽度为0.88±0.04μm,后端宽度为1.26±0.06μm,细胞核长7.29±0.32μm。核内含有3条核管(E),核管上行至顶体下行至植入窝而止。中段紧接头后部,长为0.51±0.12μm,宽0.91±0.05μm。中段含有线粒体、中心粒复合体和鞭毛的起始部分。线粒体分2~3层排列,线粒体中可见髓样嵴结构。在细胞核与中段接合部细胞核向内凹陷形成植入窝,纤维体位于植入窝内,其后是中心粒复合体。中段后缘延长为袖套,袖套腔中含有线粒体、脂质空泡。鞭毛从袖套中伸出,由轴丝组成,为典型的"9+2"微管结构。 相似文献
16.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相似文献
17.
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实验用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幼鱼为黑龙江捕获的野生亲本经人工繁殖、培育所得,8月龄,体长(32 63±1 80)cm,实验周期35d。实验设计了4个水温处理组,实验水温分别为17℃、20℃、23℃和26℃,实验观察到,生活在不同水温环境中的幼鱼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养殖在23℃温度环境中的施氏鲟幼鱼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幼鱼,水温对施氏鲟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重(DWG)、食物转化率(FCR)和摄食率(FR)有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可用二次回归曲线来描述,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12 933+1 418T+(-0 033)T2,摄食率与水温的关系式为:FR=-5 324+0 719T+(-0 016)T2。根据回归方程,求得施氏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为21 53℃,最大摄食率的水温为22 33℃。结论认为,施氏鲟在水温17~26℃都可摄食生长,但在20℃时最适宜;同时证实,施氏鲟最适生长温度要低于其最适摄食温度。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史氏鲟精子在3种不同配比浓度稀释液的保存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配方Ⅲ作为稀释液,8%甲醇作为抗冻剂,二步法超低温(-196℃)冷冻保存,5h后取出,38℃水浴解冻取得最好的冻后激活率,解冻后激活率为(52.3±3.5)%。解冻精子分别采用井水和激活液D(10mmol/L Tris+10mmol/L NaCl+25mmol/L Glu,pH 8.0)激活,进行人工授精。结果显示配方Ⅲ冻精采用激活液D激活授精获得最高受精率为68.56%,最高孵化率为52.91%。本次试验表明,1~2mmol/L范围内,低浓度K+比高浓度K+对史氏鲟精子保存有利;52~82mosmol/kg范围内,高渗稀释液有利于史氏鲟精子的保存;且激活授精方法是影响冻精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