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讨不同相思树种根瘤菌互接种的效应,将黑木相思根瘤菌接种到厚荚相思苗木上,采用随机区组盆栽试验方法,研究苗木的结瘤、生长和固氮能力.结果表明:接种黑木相思根瘤菌能明显增加厚荚相思苗木的结瘤,证明不同相思树种之间,其共生的根瘤菌对宿主的要求并不十分的严格;但是,不同菌株对苗木的生长效应和固氮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在开发根瘤菌资源时,应充分注意树种与菌株的匹配问题,在考察相思树种根瘤菌是否优良时,要综合考虑其侵染结瘤特性、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以及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及固氮量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根瘤菌浸根处理对相思苗木接种的效应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根瘤菌液体菌剂对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和杂交相思苗木进行浸根处理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根瘤菌浸根处理能明显提高相思苗木根系结瘤;苗木生长差异因育苗基质不同而表现不同,河沙基质无施肥条件下接种苗木的苗高、地径和长势均优于无接种苗木;黄心土加草皮灰基质中接种苗木的苗高、地径比无接种苗木略有增加,但不显著;杂交相思和大叶相思比马占相思容易人工接种形成根瘤。  相似文献   

3.
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瘤菌接种对黑木相思,灰木相思,2银昨黑荆苗木的生长,结瘤及固氮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根瘤菌的相思苗木其苗高,总生物量和根瘤生物量分别比不接菌的对照苗木增加35.38%-160.26%,17.85%_238.79%和2.4%-102.61%。接菌的不同相思树种/种源苗木其苗高,总生物量和根瘤生物量分别比各自不接菌的对照苗木增加2.64%-109.82%,1.82%-281.48%和64.7%  相似文献   

4.
根瘤菌拌种培育马占相思苗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根瘤菌拌种培育马占相思苗木效果显著。接种苗平均每株结根瘤80.5个,与无菌对照比较增加191%-455%。接种苗根瘤生物量平均每株0.5794g,与无菌对照比较增加125%-313%。但接种苗平均高无显著差异。该试验为培育马占相思苗木早期形成根瘤固氮体系提供了一套简便易操作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方法对台湾相思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相思10个月苗木进行不同施肥方法和水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苗木高、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平均施肥最有利于苗木的生长;在常规浇水的条件下3种施肥方法下苗木的总生物量顺序为:指数施肥平均施肥直线施肥ck(不施肥);水分胁迫有利于苗木根生物量的积累,提高了苗木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6.
根瘤菌对厚荚相思组培苗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不同根瘤菌接种到厚荚相思组培苗上,探讨不同根瘤菌对厚荚相思组培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根瘤菌对厚荚相思组培苗的高生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结瘤率均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出根瘤菌与植物种存在不同的亲和关系;根据苗木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筛选出HO6和HA4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7.
为加速石灰岩山地造林绿化步伐,进一步探讨石灰岩瘠薄山地造林的有效技术措施,自1991年开始,我们选用侧柏、刺槐、杏、花椒等苗木和种子进行造林试验。3年营造试验林104.5hm~2,直播造林330hm~2,取得了显著效果。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区位于嘉祥县城北,属尖山小流域,包括何庙、刘庄、石庄、刘山等4个自然村的荒山丘,海拔45.5~141.3m,  相似文献   

8.
铜山县位于徐州市周围,境内有大小山头872座,总面积34.16万亩,大体分成3大片,即南部山区、东部山区和东北山区.山体呈岛状分部,多为东南至西北走向,海拔一般100左右,最高361米.地质结构属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山势散漫,峰峦零落,以石灰岩为主,局部地区有紫色页岩和砂岩分部.徐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国前,历经战乱,山上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所有山头儿乎一片光秃,水土流失极为严重,造成岩石裸露,成了名符其实的石山.自1953年全县开展石山造林以来,到1987年底,全县800多个山头,基本上实现了绿化.造林保存面积现已达30.8万亩,占荒山面积的90.6%以上.现将30多年来积累的石灰岩山地造林技术经验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山东的石灰岩山地约有1600万亩,占全省山丘总面积的1/5。目前有一半童秃无林,另一半也仅有一些残疏林分。本文从母岩和成土、降水特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石灰岩山地生态环境,认为已构成难以遏止的恶性循环。制约石灰岩山地绿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大限制因素是缺水。缺水的原因一是岩石漏水,二是土薄不保水,三是降水分布不均。最后作者提出了4项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相思根瘤菌耐酸性研究及耐酸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2株相有瘤菌耐酸性的比较结果得出:大多数的相思根瘤菌不耐酸。在pH5.0条件下大多数根瘤菌生长不好,只有IS004、IS002、CR002和LR007菌株生长较好,在培养基pH3.86条件下和在pH4.9土壤悬液中,IS004和IS002菌株的生长及存活率较其它菌株高,通过在酸性条件下生长与结瘤的试验,初步筛选出耐酸菌株IS002。  相似文献   

11.
相思木常规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相思木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的研究成果表明 ,在干燥全过程中 ,含水率下降速度由快变慢 ;平均干燥速度与次表层干燥速度相近 ;表层与次表层间的含水率梯度最大。  相似文献   

12.
对侵蚀丘陵地营造台湾相思(治理措施)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治理后的土壤结构、水分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土壤营养元素容量及供应强度明显增强,表明治理后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营造台湾相思水土保持林是治理侵蚀丘陵地较好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南台湾相思树干基腐朽病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省台湾相思树(Acacia confusa Merr.)干基腐朽病为中国一种新的林业病害,其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和粗柄假芝(Amauroderma elmerianum Murrill.)本研究根据野外调查对此新病害的症状进行了报道,并根据实地采样对这两种新的病原菌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4.
对厚荚相思苗期进行接种根瘤菌、菌根菌、根瘤菌+菌根菌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菌根菌的促生效果显著。幼苗高生长、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根瘤个数、根瘤重量平均数比对照分别提高了53.36%。73.30%,89.69%,224.01%和186.96%。接种各菌种对幼苗的促生效果排序为:菌根菌+根瘤菌〉根瘤菌〉菌根菌〉对照。苗木根部菌根菌感染强度排序为:菌根菌〉菌根菌+根瘤菌〉对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接种根瘤菌后的马占相思苗木生物量与营养元素的相关关系,采用随机区组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苗木的结瘤率、结瘤量、生物量、叶片以及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后,苗木的生物量与结瘤率、结瘤量以及叶片的含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叶片的钾、镁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量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对苗木生长的营养元素循环有明显的影响,即在显著的增加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土壤的含磷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相思根瘤菌和解磷菌培养基优化及解磷能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绘制了相思根瘤菌MZ菌株和解磷菌217菌株在4种培养基中的OD值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它们都能在BSE培养基中较好的生长;对MZ根瘤菌和217解磷菌的常规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了它们的优化培养基,进一步绘制的生长曲线证明了优化培养基更利于菌株的生长,且活菌数更多。217解磷能力的研究也表明:菌体数量与pH值、解磷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林业与环境科学院苗圃内,评价了污泥对大叶相思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作用。播种前,将污泥与营养匮乏的自然林土壤按不同比率混合,分别在播种后的第1,2和3个月时,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和幼苗生长参数(枝条和根系的长度、直径、枝条的鲜重和干重、根和总的干物质量)。在播种前和幼苗采收后,分别测定各个处理的污泥-土壤混合物的理化参数(pH值、有机碳、氮、磷、钾),以及重金属含量(铬、镍、锰、镉、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污泥-森林土壤混合物中播种的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土壤-污泥按2:1混合时,种子萌发率最高(90%),幼苗生长速率和生物量最大,有机碳和氮磷钾含量也最高。混有工业污泥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要高于混有住宅污泥的土壤。在工业污泥土壤中,污泥-土壤按1:1混合时,重金属含量最高。据此推荐,在退化森林土壤中,土壤-污泥以2:1混合较适合大叶相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8.
水涝对银荆苗成活率影响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研究表明,2年生以上银荆苗具有一定的耐涝性,且随苗龄、苗高增大而增强。但当年生银荆苗不耐涝,故在圃地选择时,要确保排灌方便,不受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