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及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奶牛乳房炎是制约奶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疾病,因此,找到一种较为有效且能彻底解决乳房炎的方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动物学家们提出了动物育种新的策略,即动物分子育种,其中SNP技术作为分子育种技术中的一种,本文主要介绍了SNP技术在预防乳房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乳腺炎是影响奶牛生产者经济效益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壳聚糖具有提高动物免疫力,发挥类抗生素的作用,在维护奶牛乳腺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综述了壳聚糖在奶牛乳腺健康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壳聚糖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效控制奶牛乳腺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奶牛“四炎一瘫”是指乳房炎、子宫炎、胃肠炎、蹄叶炎、产后(前)瘫痪。是奶牛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做好“四炎一瘫”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奶牛生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奶牛乳房炎对奶牛的乳品质与产奶量具有重要影响,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很高,所以,乳房炎对奶农养殖效益具有直接影响。中草药由于具有无毒害、无抗药性的优势不仅成为目前奶牛饲料重要添加剂,也成为有关学者的研究热点,并被广泛应用在奶牛乳房炎防治中。本文主要论述了奶牛乳房炎的危害、奶牛产生乳房炎的原因、中草药添加剂对防治奶牛乳房炎的运用效果及中草药对奶牛乳房炎防治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
牛奶酸碱度变化在奶牛隐性乳房炎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光学显微镜以及pH211酸度计测定乳汁的pH值与体细胞的含量,确定奶牛隐性乳房炎与牛乳pH值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牛奶pH值的变化与体细胞和炎性细胞的含量呈正相关,即泌乳奶牛奶样的正常pH值在6.4~6.6之间;体细胞在20~50万·mL-1区间时,牛奶pH值在6.6~6.8之间;体细胞在50~150万·mL-1区间时,其pH值在6.8~7.0之间;体细胞在150~500万·mL-1区间时,其pH值在7.0~7.2之间;体细胞在大于500万·mL-1时,其pH值在7.2以上。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奶牛养殖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严重制约着奶牛业的发展。对乳房炎的发病原因、防治现状进行了介绍,对中兽医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房炎又叫做奶牛乳腺炎,是奶牛的常见病,是奶牛饲养中一种花费较高的疾病,发病后造成产奶量下降,甚至使奶牛过早淘汰,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叙述乳房炎的病例和综合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例典型的奶牛生产瘫痪的病例进行正确诊断,及时采取强心、输液、解毒、补钙维生素为主的治疗,经2-3天的治疗患牛完全治愈,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八十四户乡奶牛养殖户250户,产奶牛存栏达700多头,因是城郊乡,是乌苏市鲜奶供应的主要基地。八十四户乡养殖户饲养奶牛的目的是给奶牛提供充足营养饲料,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使奶牛产奶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达到高产,增加收入致富。  相似文献   

11.
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在牛奶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立亭  胡松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41-19542
[目的]观察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在牛奶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在牛奶中添加一定量的乳房炎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于4℃分别静置8、12和24 h,牛奶被分割成上、中、下3等份。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各部分牛奶中的细菌数。[结果]两种致病菌菌落数在牛奶中从下到上呈现上升趋势,且上部牛奶中的菌落数显著高于中、下部(P〈0.001),中部与下部差异不显著。[结论]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经乳头管侵入后可以随牛奶中的脂肪滴上浮,进而侵入到乳腺的深层组织。  相似文献   

12.
乳房炎是奶牛常见的生产性疾病。它是由致病性微生物(如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以乳腺炎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发病时,乳腺肿胀、硬固、温热、疼痛;泌乳量减少,乳汁稀薄并含有血丝、絮状物或脓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是影响世界奶牛业发展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临床和隐形乳房炎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及畜牧业的正常发展构成巨大安全隐患,全球每年因奶牛乳房炎导致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多组学时代,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奶牛乳房炎来说,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筛查、体细胞计数、牛乳pH检测、牛乳电导率检测、酶活检验、红外热显影等诊断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全面地阐明其发病机理,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组学技术即Omics,主要包括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等。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从转录层面上揭示奶牛乳房炎复杂性状的表型变异及遗传基础,还能从转录后调控(miRNAs、LncRNAs等)和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层面挖掘出相关的DNA和RNA变化及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筛选鉴定出乳房炎抗性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候选基因,从而提高基因组预测或选择的准确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对不同环境不同状态的牛乳及乳腺组织的蛋白质种类、表达丰度、蛋白互作、翻译后修饰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过COG功能注释、数据库比对、GO和Pathway富集分析,可以从蛋白水平揭示乳房炎发生及防御过程中的复杂调控机制,同时还能发现乳房炎诊断的标记分子,进而为乳房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潜在的精准靶点。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能够同时对机体在内、外环境等复杂因素作用下及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等)进行精准、高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阐明相关的代谢途径;其作为基因表达的最下游,能使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微小变化在代谢物水平上得到放大,进而可以更充分地反映细胞功能。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能够分析出差异代谢物、鉴定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而揭示奶牛乳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总之,将各组学技术及多组学整合关联分析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其病原防御机制,进而为乳房炎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就最近几年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奶牛健康及奶业安全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谈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中草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优点与特点,介绍了其治疗及方法,最后对中草药治疗乳房炎进行展望,以期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乳房炎奶牛单剂量乳房灌注1%恩诺沙星(50 ml/头)后乳中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乳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浓度,用统计矩原理处理药物浓度—时间数据。【结果】在给药区恩诺沙星和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均于给药后2h左右乳中浓度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3.16±3.10)μg?ml-1和(2.79±0.94)μg?ml-1,然后逐渐下降;12 h后检测不到恩诺沙星,24 h已检测不到环丙沙星。对于非给药区,恩诺沙星给药后1h左右乳中浓度达到最高值(0.19±0.02)μg?ml-1,然后逐渐下降;6 h后检测不到恩诺沙星,而代谢产物环丙沙星于给药后4 h乳药浓度可达最高峰(0.51±0.07)μg?ml-1,24 h已检测不到乳药浓度。给药区代谢物环丙沙星的消除半衰期较恩诺沙星长,平均为(1.67±0.20)h,平均滞留时间(MRT)亦长。在本试验条件下,建议临床休药期不少于3 d。【结论】恩诺沙星吸收较迅速 ,代谢较快、清除较快 ,表明恩诺沙星与环丙沙星在乳中不会形成残留。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国际乳业联盟文件为基础,综述了奶牛乳房炎的定义、病因学与发病学、诊断和防治措施,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奶牛乳房炎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采用SMT检测法,对张家口地区108头泌乳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7.33%,临床型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6%,乳区阳性率为40.99%(158/422).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房炎是奶牛群中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它降低了奶牛的产奶量和奶的品质,使奶牛的发情期延迟,情期受胎率下降,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文章主要阐述了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乳房炎是危害奶牛最主要的疾病之一,患乳房炎的奶牛,产奶量下降,奶品质发生改变,严重时可造成母乳机制完全丧失而被淘汰;本文对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牛场的二例奶牛乳房炎,通过发病原因分析,经过有效治疗,两头奶牛全部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