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采用Lotka-Voherra竞争模型,以山西省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内华北落叶松与云杉为优势树种的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种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以华北落叶松种群占优势的混交针叶林将由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种群共优组成。从竞争结果来看,华北落叶松与云杉在同一资源空间中总优势度为452592cm^2/hm^2,皆大于任一树种的优势度。因而,华北落叶松和云杉组成的混交群落,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进而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半干旱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正面临大面积采伐更新的问题,其采伐迹地更新树种选择严重影响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本文以塞罕坝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更新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更新树种生长表现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华北落叶松生长表现及经济效益均优于对比树种(云杉、樟子松、桦树),并且4年内保存率也均高于对比树种,因此,根据一、二代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表现,可以确定塞罕坝地区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树种应优先选择华北落叶松。  相似文献   

3.
针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困难等问题,采用样方法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皆伐再造林林地天然更新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皆伐林地天然萌生了较多华北落叶松幼苗,萌生苗分布以下坡位和中下坡位为主,萌生株数可达到常规造林密度的要求;整地带内幼苗数量明显多于草丛带,1~4年生幼苗均有较多分布。这反映出较大强度扰动破坏了地表枯落物层和灌草层而使土壤裸露,有利于种子进入土壤而萌生,并且在有种源保障条件下种子可持续萌发。因此,生产上应通过皆伐或大强度渐伐后结合整地和人工播种等措施实现华北落叶松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解决植苗造林困难和林分衰退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冀北山地退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分的林隙特征和实施封禁后林隙开敞度对林下更新的影响。研究区域林隙分布广泛,且大多数林隙的开敞度较小。封禁3年后,天然更新密度显著提高,树种多样性增加;但更新密度仍然很低,更新群落主要由华北落叶松和山杨组成。总体上,封禁后林隙内更新密度高于林冠下,在开敞度为0.5~0.6的林隙内更新密度最大,华北落叶松和山杨分别在开敞度0.4~0.5和0.7~0.8的林隙内生长状况最好。人工栽植的油松和樟子松分别在开敞度0.4~0.6的林隙中央和开敞度0.6~0.8的林隙边缘生长最好。随时间延长林隙和林隙内位置对人工更新高生长的存进作用趋于明显。单纯封禁促进了天然更新,但作用有限,因此人工更新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年龄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3种林型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灌木落叶松林为稳定的群落林下更新良好;苔草落叶松林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但林下干扰更新不良;云落混交林华北落叶松表现为衰退种群,林下更新多为云杉。其中,林冠干扰是影响华北落叶松群落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华北落叶松秋季造林成活率高王惠洮河林区从1967年开始引种华北落叶松,1970年造林。根据历年更新造林检查和我们调查研究,华北落叶松幼年期比同龄乡土树种粗枝云杉速生。15年的华北落叶松高生长竟然是同龄粗枝云杉的3.5倍。但是在姚河林区春季造林成活率较...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华北落叶松和云杉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针叶树种,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控制条件进行了栽培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处理,调查了苗期苗高、地径、枝干生物量、根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华北落叶松和云杉苗期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和云杉苗期生长对土壤水分响应和氮素浓度响应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是我国华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建国至今,各地均有引种,栽培区域不断扩大。我省小陇山、子午岭、祁连山等林区都有大面积的栽植,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场自1977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华北落叶松、油松、华山松、白皮松、云杉等针叶树种,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华北落叶松不但造林保存率高、而且生长较快、现保存的220余亩华北落叶松幼林,生长良好,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9.
以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北沟林场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华北落叶松林下天然更新幼苗的当年生长量。结果表明:①幼苗的生长量随立地条件的变差而变小;②幼苗的生长量随幼苗等级的变化而变化;③幼苗的生长量随林分郁闭度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人工落叶松采伐迹地更新针叶树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落叶松采伐迹地上更新长白落叶松、樟子松,红松、云杉,与荒山荒地造林相比,长白落叶松增长4.2%,樟子松,红松、云杉增产幅度在35.3%至38.5%之间。  相似文献   

11.
试论火与兴安落叶松种子发芽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单建平  徐振邦 《林业科学》1990,26(6):545-549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自然分布区大兴安岭的立地条件和种子发芽条件的特殊性,导致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的特殊性。瘠薄的棕色针叶林土,生长季短、冬季漫长以及土壤表层较厚的死地被物层增加了天然更新的难度。然而兴安落叶松的天然更新效果却是令人满意的。兴安落叶松在母树林冠下更新良好,只是在某些林型如草类落叶松林的成熟林冠下更新不良;而在3—10年的择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平均每公顷有13500株幼树。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火烧迹地天然更新良好的奥秘何在?火灾后兴安落叶松的种子发芽条件如何?火灾在这方面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从天然更新的关键之一——种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 3种林型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表明 :灌木落叶松林为稳定的群落结构 ,林下更新良好 ;苔草落叶松林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群落结构 ,但林下干扰更新不良 ;云落混交林华北落叶松表现为衰退种群 ,林下更新多为云杉。其中 ,林冠干扰是影响华北落叶松群落稳定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风灾迹地的更新与恢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侯向阳  韩进轩 《林业科学》1996,32(5):419-425
在长白山西坡的风灾干扰迹地进行永久样地连续更新调查和生境条件测定。结果表明,风灾迹地更新种群是由耐荫的红松、冷杉、鱼鳞云杉和阳性树种白桦、山杨、大青杨、大黄柳、落叶松等的混合;耐荫树种优势度趋于降低,阳性树种优势度逐年增加。风灾迹地土壤水分及碳、氮、有机质含量有所降低,人工抚育迹地生境恢复指标较天然更新迹地高。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幼苗在其人工林内难以更新。为探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是否具有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成功定植并替代落叶松更新的潜力,采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Ⅰ:1 300株·hm-2的平地,样地Ⅱ,660株·hm-2的平地;样地Ⅲ,330株·hm-2的平地;样地Ⅳ,660株·hm-2的坡地)下进行人工更新。结果表明:1)样地Ⅰ和样地Ⅱ更适宜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存活,且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均高于青海云杉的;2)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青海云杉的,并且在样地Ⅰ和样地Ⅱ红皮云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青海云杉的;3)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均有较好的外生菌根侵染;4)红皮云杉幼苗的1级根直径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皮层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一样地内,2种云杉幼苗的1级根解剖结构除在样地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外,在其它样地基本无显著差异。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均适宜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存活,但相对高密度的林分更适宜云杉幼苗的生长,且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五台山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混交林的土壤物理性质及枯落物持水量,以荒草地作为对照,研究其水源涵养功能。结果表明,天然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等均优于荒草地。天然混交林的枯落物厚度约为荒草地的10倍,枯落物持水量约为荒草地的7.32倍,土壤总贮水量约为荒草地的2.59倍。因此,华北落叶松-云杉天然混交林对改良土壤及涵养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造林时应适当提高混交林比例。  相似文献   

16.
在西南横断山区云杉、冷杉林内对其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云杉、冷杉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温度、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影响较大,湿度及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小。采伐迹地上天然更新幼树(苗)的生长,优于林内天然更新的幼树(苗)。林下天然更新,以郁闭度较小而透光率较大的林分为优、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的动态变化规律,对燕山北部白桦华北落叶松次生林种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的径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结果表明,燕山北部白桦和华北落叶松种群,中径级个体多,大小径级个体少,呈现衰退型趋势。从期望寿命来看,白桦种群和华北落叶松种群在Ⅱ径级时,期望寿命达到最大,表明此阶段种群生理活动达到旺盛期。随着径级的增加,白桦和华北落叶松死亡率和消失率基本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小径级和大径级时,其死亡率高,表明这两个种群有衰退的趋势。适当间伐白桦和华北落叶松对其次生林天然更新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营养条件下草本地下竞争对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辽东栎3种1年生幼苗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华北落叶松、麦氏云杉和辽东栎1年生幼苗为材料,以土壤营养条件(以施用肥料中的氮含量为基准:10 g·m^2和40 g·m^2)和草本地下竞争方式(完全地下竞争,部分地下竞争,无地下竞争)为处理组合,统计幼苗存活率并测定苗高。结果表明:1)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可同样有效地提高华北落叶松幼苗的存活率,而不同土壤营养条件对其存活率和高生长均无影响,不同地下竞争方式不影响其高生长。2)对麦氏云杉幼苗而言,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其存活率显著降低;但高生长未受影响,而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的地下竞争均显著提高了其存活率,且高生长在完全去除草本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最高。3)辽东栎幼苗在所有处理组合下全部存活,高生长在40 g·m^2的土壤营养处理下以及完全和部分去除草本根系地下竞争的处理下显著较高。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幼苗定居的关键并非是草本植物对土壤养分的争夺,而是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对华北落叶松幼苗根系生长空间的争抢。在今后森林营造和恢复实践中,通过清除草本的地下部分,特别是宿根性草本,避免草本占据过多地下生长空间,协助华北落叶松和麦氏云杉成功渡过幼苗定居期,同时森林培育中的除草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辽东栎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林业资源管理》2016,(6):64-70
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研究方法,分析比较了不同火烧强度、不同林型、不同更新方式下兴安落叶松林群落恢复过程中乔木更新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火干扰对乔木的天然更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恢复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白桦更新苗的年龄、高度、基径等指标在群落中都处于优势地位;3种不同更新方式下,乔木更新密度均大于对照样地,并呈现出天然更新人工更新人工促进更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白桦,落叶乔木,为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也常形成纯林,或者与落叶松、云杉、山杨、蒙古栎等混生。喜光、耐寒、速生,深根性,萌芽力强,天然更新良好。15年-20年结实,50年进入衰老期。是良好的建筑、采矿、家具、造纸等用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