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玉米种衣剂开始投入农业生产,成功地解决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及丝黑穗病危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90年代中期,玉米种衣剂广泛应用于生产,成为生产玉米必不可少的重要生产资料.90年代未期,我国各大种子企业纷纷应用种衣剂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后销售.到2004年,全国玉米种子包衣后的销量达325亿千克,占全国玉米种子用量的40%.然而玉米种子包衣后销售在管理、使用和生产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1我市玉米种子用种现状 唐山地区所需的玉米种子因生产过程比较复杂,全部为商品种子,其供求形势与价格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市玉米种子生产形成以自繁为主、外约为辅的生产体系,并采取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办法落实备荒种子储备任务,每年都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种子,遇到灾害和种子紧缺时,种子市场供应价格仍然平稳。近几年我市种子生产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成本上升,本市企业纷纷到外省市预约种子,  相似文献   

3.
1经理没有体制改革的主动权 自1978年种子产业实施"四化一供"以来,"一供"为最基层的县级种子公司奠定了垄断专营的合法地位.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种子经营与管理职能分开的体制改革,但直至90年代末,绝大部分县级种子机构仍然保持"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双重体制,在政府特殊政策庇护下实行垄断经营.  相似文献   

4.
<正>1产业基础状况甘蓝种子产业是邢台市特色优势产业,20世纪80年代率先成为全国最大的甘蓝种子生产基地,但近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市甘蓝种子在全国的市场占有份额不断下滑,竞争力渐失。1.1邢台市甘蓝制种的自然条件优越甘蓝是我国仅次于大白菜的第2大蔬菜品种,全国常年种植面积80万hm2。由于甘蓝属两年生草本植物,种子生产过程须经过春化阶段,对气候条件有特殊要  相似文献   

5.
郑文俊 《作物杂志》2005,21(4):12-13
1我国种子产业的变化与发展评价当今我国种子产业的变化,应该从它的历史渊源、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考虑。从历史而言,我国种子产业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计划体制下,国有种子企业因种子经营的政策性垄断而一统天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种子经营政策双轨制后,虽诞生了一批以市场为导向的瓜菜种子专业企业,但由于体制和政策的原因仍没有动摇国有种子企业一统天下的市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种子产业化工程的推动,尤其是进入2000年后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种子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现实而言,国有种子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民营化、股份制种子……  相似文献   

6.
酒泉市制种产业从起步至今虽然还不到20年,但从基地规模、生产范围到种子产量、质量等均显示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自从原酒泉行署把种子产业确定为区重点产业以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外贸制种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也成为酒泉市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7.
我国芦荟产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芦荟的医疗和保健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近些年在全国出现了芦荟热。为此三峡库区的万州芦荟产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应运而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大力开发芦荟深加工。主要就万州芦荟产业深加工发展的必要性、深加工产业链的选择和深加工的实施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曾经有人讲过,我国种子产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双轨制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三个阶段,总体上发展很快。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属于计划经济时代,而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属于部分开放的双轨制阶段,2001年以后进入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专家们有一套指标体系衡量市场化程度。当市场化指数大于4.0的时候,产业发展被非市场经济体制所压抑。  相似文献   

9.
张掖市甘州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政策,使我区以玉米种子生产为主的种子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目前全国主要玉米种子生产公司均在我区建立了制种基地.全区玉米制种田面积已达 2.6万公顷,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 80%以上,成为全国玉米制种田面积最大的县区之一.年产种子 1.6亿千克,总产值达 5亿元人民币.制种田每 667m2可为农户增加纯收入 200元以上.制种玉米产业不仅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而且在其他很多方面对我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豆新社 《种子科技》2005,23(1):30-31
从20世纪90年代起,庆阳种业已走上了面向全国,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开发制种产业的路子.时至今日,庆阳已成为全国制种业不可或缺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河西走廊是我国主要的玉米制种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起,各种子企业抓住全国玉米制种产业西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逐年扩大玉米杂交制种面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制种企业、面积和品种的逐年增加,影响玉米制种质量的各种环境因素也凸显出来,使许多种子企业和制  相似文献   

12.
<正>新疆的出口番茄酱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大力发展这一资源优势,新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大力发展以番茄为代表的"红色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番茄种植和番茄酱的生产加工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经过20多年的培育,新疆番茄加工产业已初显雏形,已成为全国番茄加工业的重要力量,番茄酱成为新疆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新疆番茄产业经历了从粗加工到精细化深加工,再上升到一个高附加值的过程,番茄业已成为地域经济和万众关注的红色龙头产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种业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种子工程以来,我国种业出现许多新的特征,管理法制化、企业集团化、投资多元化、育种先进化、品种研发、技术推广企业化、市场国际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民族种子产业得到发展壮大,为我国农业丰收、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忻州市夏季气候凉爽,是全国西葫芦种子的主产地,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全国80%以上的种子产自山西。但是近几年,市场对种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山西种子产地虽然制种历史较长,但由于管理水平粗放,种子质量差,纯度低,制种面积逐年递减。为了提高种子质量及产量,在种子的生产过程中,对播种、植株调整、授粉方式、采收等重要环节进行了技术改良,并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产量提高了15%以上,纯度达到98%~100%,提高了制种户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山西省制种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 国内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种子包衣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第1个国产种衣剂问世以来,国产种衣剂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有近300家企业,年产3万~5万t产品的产业:包壳和丸粒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加工企业,在烟草和牧草种子上有了一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西葫芦杂种优势选育和新品种推广应用工作,80年代末育成的早青一代新品种在全国20余个省市大面积种植,同时在山西省晋北地区建立了2 000 hm2的繁种基地,一直延续至今.繁育的西葫芦种子籽粒饱满,色泽光亮,最高产量可达1 500kg/hm2,是我国西葫芦繁殖种子的理想地区之一,享誉国内外.  相似文献   

17.
<正>1应用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良种包衣技术作为一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可带动整个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受到发达国家的重视。我国种子包衣技术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种衣剂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李金玉教授的主持下,开始了种衣技术的系统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种衣剂系列产品配方、制造工艺及应用效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九五"、"十五"、"十一五"  相似文献   

18.
国际种业全球化和中国种业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定义,种子产业可以被定义为种子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以及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是主要研究种子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效果以及公共政策等范畴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影响种子产业结构的演变主要是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等一系列机制。其中,决定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是市场结构。现代种子产业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对种业市场进行立法为起点,发展到21世纪的国际种业,与种子作为商品刚刚进入市场的20世纪初相比,在规模、品质、技术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种业的市场化进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种子企业的成立开始,之后历经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国际种业竞争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实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逐步成为国际种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1小麦品质育种工作现状 河南省的小麦品质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处于徘徊状态,90年代末期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育成的主要品种豫麦14、豫麦23、豫麦28等,在产量和品质上仍有一些不足.90年代中后期以来育成了一大批优质小麦新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品种类型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赞比亚的花卉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近年由于金融、运输、管理等问题陷入颓势。荷兰从2001年以来,帮助培训了赞比亚花卉业主和管理人员,取得了良好效果,促进了当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