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林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经济林是发展林业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很多地区的经济林发展都处于进步状态,从技术到维护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但仍有很多问题阻碍着我国经济林的发展和进步。基于此,阐述发展经济林的意义,对经济林栽培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涿鹿县是中国名优经济林仁用杏之乡,杏扁的原产地,有着悠久的杏扁栽培和生产历史。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涿鹿县始终都把杏扁作为优选经济林树种,把发展杏扁产业作为重中之重,经过30年坚持不懈综合治理、连续治理,全县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杏扁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介绍了涿鹿县搞好水土保持、发展杏扁产业的成效及做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山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的基本原理,总结提出了适合于北方山区林果粮食作物、林果经济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药用植物、林果牧草和林果食用菌等复合结构栽培模式以及应用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实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山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的基本原理,总结提出了适合于北方山区林果粮食作物、林果经济作物、林果蔬菜、林果药用植物、林果牧草和林果食用菌等食合结构栽培模式以及应用生态经济林复合结构模式产生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正> 一、概况 江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水热杀件优越,具有大面积的山地丘陵资源,这为发展经济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省经济林种类繁多,主要有:猕猴桃、柑、桔、橙、柚、梨、桃、李、柿、葡萄、枇杷、板栗、枣、油茶、油桐、桑、茶叶、棕榈等。现有经济林面积110.13万ha,其中水果林1.12万ha、板栗林3.67万ha、油茶林97.2万心、油桐林1.6万ha、茶树5.59万ha和其它经济林0.95万ha。1989年全省生产水果22.97万t,茶叶1.91万t、板栗1753t、油茶籽17.2万t,油桐籽5916t、蚕茧1350t。 经济林建设对江西农林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老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省经济林多种植在红壤坡地,许多林地都未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经济林地的侵蚀形态主要是面蚀,花岗岩侵蚀区的撩荒地可能发展成为沟蚀,甚至出现崩岗侵蚀。造成经济林地水土流失的原因,一是建  相似文献   

6.
发展经济林是贫困山区借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经济林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本文玉存在问题及其对策提出一些浅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概念和比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剖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在森林学和退耕还林政策中的不同含义,在总结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西北退耕还林地区以及安徽砀山县的考察,讨论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所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问题。分析表明:我国在森林学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种植经济林同样可以兼顾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并有利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实施。因此,应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适当扩大经济林的比例,并力图通过经济林的发展,在确保生态效益提高的同时,达到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杜仲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其皮、叶、材和种子皆有经济价值。本文从地质史和生态气候学的观点,论证了武陵山区是杜仲的原产地。研究了在不同地形、不同海拔气象因子与杜仲生长的关系。根据数年的试验和20多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杜仲生态气候特征。并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的分析方法,根据武陵山区10个试验地点的6个气象要素,计算了综合相似程度,划分了适宜种植区和较适宜种植区两类栽培地段,得出了武陵山区杜仲林的发展区划和适宜气候条件,为该地区脱贫致富,开发杜仲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林下经济是近几年经济林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也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经济林持续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突破路径。林下经济在促进林业资源充分挖掘和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基于当下的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发展这一既定主题,重点阐述我国林下经济与经济林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等命题。  相似文献   

10.
坡改梯后营造经济林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水土保持经济的模式,但由于坡改梯后梯田土壤瘠薄,80%的经济林生长不良,不能及早地发挥经济效益,因此改良坡改梯地水土保持经济林建园技术成为实际生产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泾川县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通过土壤改良、改进栽植方法、优化栽植管理等,有效地提高了坡改梯地经济林苗木成活率,为坡改梯地经济林早果早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适应渭北黄土高原人工林资源与生态服务功能特点的人工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阐明不同类型人工林建设对该地区东部、中部、西部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准确量化与科学评估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优化林分结构、制定人工林生态补偿强度标准及准确计量评估人工林碳汇,将“绿色颜值”转化为“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构建渭北黄土高原生态林、生态经济林、经济林有效面积计算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典型区域调查、测定与森林二类调查资料和计量参数等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东部、中部、西部不同区域人工林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土壤和净化大气的生态效益。[结果](1)渭北黄土高原不同类型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为生态林>经济林>生态经济林;生态效益中涵养水源价值量最高,保育土壤与固碳释氧效益次之,净化大气的价值量最低。(2)人工林单位面积生态效益为经济林>生态林>生态经济林。(3)不同区域人工林生态效益为中部>东部>西部。[结论]生态林和经济林在生态效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它们所占比重能显著提高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为提高西部人工林生态效益,生态林应加...  相似文献   

12.
山地紫色土侵蚀治理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锦祥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169-170,202
在分析宁化县水土流失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农耕措施相结合,建立生态防护林体系及经济林基地,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做到治理开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尤以江南红色丘陵区最为严重,素有“江南红色沙漠”之称。产生流失的主要根源是对森林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的农林耕作制度。其治理途径应是:以农村能源建设为出发点,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大力改造和开发利用现有林业用地、荒山荒坡和侵蚀劣地,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内涵及其特点的探讨,提出以承载指数(承载量/承载力)评价森林景观资源的承载状态。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经济、生态和游憩3个层次共15个指标组成的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承载指数计算模型。并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明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对该区域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综合森林景观资源承载指数为0.3559,森林景观资源总体上处于弱载状态,生态和游憩承载指数更低,分别为0.2308和0.2448;经济承载量接近满载,承载指数达0.9710。调减对森林景观资源的经济需求是提高研究区森林景观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而控制能源性消耗和加强果木林发展是提高综合承载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及其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更加直观地认识森林的重要生态和经济地位,并为甘肃省生态经济建设的综合决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重点林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定量地评价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和经济价值。结果显示:(1)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年固土总量为16 620.53万t,年固土总价值为22.10亿元;年保肥总量为988.56万t,年保肥总价值为356.71亿元,森林生态系统年保肥价值占到总固土保肥总价值的94.2%,森林生态系统保肥所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固土所产生的价值,占据了主导地位;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总价值为380.80亿元/年,占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1 825.92亿元/年)的20.86%。(2)所选取的19种林分类型中,灌木林(222.10亿元/年)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固土保肥总价值中占据支配地位,占到总价值的58.32%;乔木林中,其他硬阔类(30.27亿元/年)、栎类(24.25亿元/年)、阔叶混交林(22.22亿元/年)三者固土保肥功能和产生价值较大。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土壤功能及其价值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灌木林、其他硬阔类、栎类以及阔叶混交林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青海东部黄土高原寒区退耕还林地人工林的水分生产力水平,2001—2003年对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的人工林进行了群落蒸散测算、标准地生物量调查和解析木分析,并研究了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紫果云杉纯林、白桦纯林等11种林分类型退耕还林人工林的林木水分生产力。结果表明:1)3 000株/hm2左右密度的林分是该区较为适宜的造林密度标准;2)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条件下,2 1003333株/hm2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成林、白桦纯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水分生产效率居所有林分之首,其水分生产力指标可作为该地区常规造林技术条件下乔木成林的水分生产力标准;3)3000株/hm2左右密度的青杨灌木混交林、白桦紫果云杉混交林、紫果云杉纯林和白桦纯林成林的水分生产潜力基本达到了目前当地林木的最大生产能力。表明上述林分类型的造林模式可作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Soil Use and Management》2018,34(2):249-257
Shifting cultivation involves a cycle of forest clearing, cultivation and a fallow phase. As the practice involves clearing forest, it is considered unsustainable and leads to soil fertility loss and erosion. While several variations of the practice exist,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undertake the practice systematically with relatively long fallow periods and are often knowledgeable about their landscape in terms of soil and its management. To better understand one such system, we quantified soil recovery following cultivation in terms of macronutrients and documented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the Adi community in a remote site in the Eastern Himalaya.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from three replicates, each from currently cultivated sites, uncut forest sites and successional sites 3, 12 and 25 yr following cultivation. Availabl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re wa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soil organic matter following cultivation. The Adi differentiated nine types of soil and preferred specific soil types for shifting and settled cultivation. We documented soil management and methods of soil fertility retention practised by the Adi. Their location of different crops in the field was based on the effect of the crop on soil fertility.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soil nutrient recovery was considerable following cultivation and that traditional shifting cultivators in the landscape were knowledgeable about their landscape in terms of soil diversity, undertaking practices to manage soil erosion and fertility. Future policies that will affect shifting cultivation in the region should acknowledge such systematic use of a landscape by traditional farming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8.
浅谈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主要是经济开发 ,它对西部地区和全国加速现代化建设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西部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四料”俱缺 ,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建立农村新型经济过程中 ,应首先解决好农村能源严重不足的问题。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要依法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林木 ,大力发展封山育林、育草和飞播造林 ,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国家应组建国家生态建设委员会或环境资源部 ,将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部门统管起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查,总结介绍了富平县东新村的农业资源特征,农林牧副渔的产业结构,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及耕作栽培技术,作物品种搭配,林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最后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