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蜡梅科9种叶的比较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蜡酶科9种植物的叶片、叶柄及节部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蜡梅科叶片结构各种之间差别小,节部为具2侧迹的单隙类型;从叶柄侧迹数量看,支持蜡酶科原分为夏蜡酶属(Calycanthus Linn.)和蜡酶属(Chimonanthus Lindl.)两个属;而油细胞的分布与密度可以将蜡酶属分为无油细胞的蜡酶和西南蜡酶,及含有油细胞的柳叶蜡酶、山蜡酶、浙江蜡酶和突托蜡酶两类群。对浙江蜡酶、突酶蜡酶、柳  相似文献   

2.
以根尖和茎尖细胞对8种蜡梅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全部种类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染色体绝时长度7.02~3.22m。其核型公式有3种.美国蜡梅为2n=22==22m,西南蜡梅为2n=22=20m(sat)+2sm,西美蜡梅、夏蜡梅、蜡梅、突托蜡梅、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均为2n=22=20m+2sm。比较组型的时称性,夏蜡梅属比蜡梅属更原始,而在两属中又以美国蜡梅和柳叶蜡梅分别为属内最原始的种。  相似文献   

3.
食凉叶是浙江丽水民间对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的统称。柳叶蜡梅和浙江蜡梅均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枝叶具有芳香气味。丽水本地人通常采摘其茎叶煎汤口服,用于治疗因感受风寒引起的肚痛、肚胀、腹泻,或因饮食不当引起的消化不良、腹部胀痛和小  相似文献   

4.
8种蜡梅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根尖和茎尖细胞对8种蜡梅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全部种类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染色体绝对长度7.02~3.22μm,其核型公式有3种,美国蜡梅为2n=22=22m,西南蜡梅长2n=22=20m(2sat)+2sm,西美蜡梅、夏蜡梅,蜡梅,突托蜡梅,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均为2n=22=20m+2sm。比较组型的对称性,夏蜡梅属比蜡梅属更原始,而在两属中又以美国蜡梅和柳叶蜡梅分别为属内最原始的种  相似文献   

5.
《丽水农业科技》2007,(3):F0002
柳叶蜡梅(Chimonanthus salicifolius S.Y.H)为蜡梅科蜡梅属,半常绿灌木,丽水地区俗称石凉茶、山蜡茶,是畲乡民间应用最广的中草药之一。丽水市中医院对柳叶蜡梅药效进行研究,并利用其茎叶蒸馏后所得的油开发研制出畲族新药——脾胃舒,临床上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的肠胃不适、腹部胀痛、泄泻等消化道疾病。  相似文献   

6.
蜡梅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光学显微镜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对蜡梅科Calycanthaceae7种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本科花粉至少有下列3种不同类型:(1)花粉具穴状纹饰,亦道面观呈长方形,中央部位不扩大,如美国蜡梅,或中央部位扩大,如夏蜡梅和西南蜡梅;(2)花粉具蠕虫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方形或近圆形,如蜡梅、柳叶蜡梅和突托蜡梅;(3)花粉具瘤状纹饰,赤道面观呈长圆形,如浙江蜡梅。并与蔷薇目Rosales、樟目Laurales和毛茛目尽anunculales内各科花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本科花粉为独特类型,仅相似于Atherospermataceae,在被子植物花粉中罕见。Idiospermum应隶属于蜡梅科。仅从花粉形态提不出夏蜡梅成立新属Sinocalycanthus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柳叶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半常绿灌木,可作为经济植物开发,现处于野生状态,为了合理开发这一珍贵植物资源,本文介绍柳叶蜡梅的综合利用价值和播种育苗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以蔷薇科(Rasaceoe),沼委陵菜属(Comarum L.),金露梅属(Dasiphora Raf.),委陵菜属(Potentilla L.),山莓草属(Sibboldia L.)中的10种植物为材料,对叶片、叶柄、茎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并对其结构特征进行比较检索,结果表明:沼委陵菜属、金露梅属、委陵菜属结构特点较相似,叶片、叶柄、茎的皮层中都含有淀粉粒或簇晶体,叶柄、茎的初生韧皮部外侧有3—10层韧皮纤维细胞,而山莓草属无此特征。结论为广义委陵菜属的分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柳叶蜡梅为蜡梅科蜡梅属半常绿植物,系中国特有种。皖黄山市、浙衢州市、赣婺源县分布较为普遍。因其分布区域狭窄,被列入安徽省省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该物种除可作药用外还可作为园林绿化观赏植物。报道了黄山市辖区柳叶蜡梅的分布、开发利用现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以12种润楠属植物叶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叶柄中部的横切面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润楠属植物中部叶柄的横切面形状可分为Ω形和马蹄形2种,上部叶柄形状可分为内凹和外凸2种,叶柄表皮细胞有长方形和近圆2种,维管束长宽比、叶柄长宽比以及下表皮到维管束相对距离比也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均可作为12种润楠属植物鉴定的辅助依据,且油细胞和粘液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区域在润楠属植物分类中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南蜡梅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河南蜡梅属植物计8种、2亚种、6变种、3变型,其中发现1新种和2新变种,并提出蜡梅系统分类为2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和蜡梅野生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又分3大品种群、17个栽培品种,并选出圆被蜡梅、晚花蜡梅等新品种,发掘出早已“失传”的蜡梅珍品——蜡素金莲花蜡梅等,蜡梅野生亚种分6变种,其中2新变种。  相似文献   

12.
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该文叙述了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蜡梅科分为3属9种2变种,列出了科内分属及属内分种检索表.认为蜡梅科是一个较原始的科.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和蜡梅属Chimonanthus是北美和东亚间断分布相对应的3个属.根据蜡梅科代表种的解剖学、花粉形态、传粉昆虫、胚胎发育、细胞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认为蜡梅科中蜡梅属是本科最进化的属,美国蜡梅属是最原始的属,夏蜡梅则介于二属之间.在蜡梅属内演化趋势是从常绿到落叶,花被片明显的分化及内花被片无爪到有爪.因此认为西南蜡梅Ch.campanu latus在本属中最原始,而蜡梅Ch.praecox最进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分析蜡梅自然居群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对蜡梅Chimonanthuspraecox(L.)Link二自然居群21个单株的DNA样品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蜡梅的自然居群内,遗传变异水平在蜡梅属中属于比较高的,单株间遗传差异较大;而居群间遗传距离近,相似性高,遗传分化程度低.说明蜡梅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居群内,这一结论与蜡梅的形态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工艺,并研究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对脂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以超声时间、提取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获得柳叶蜡梅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以25%挥发油为原料、1.00 mg/ml维生素C为阳性对照研究挥发油对脂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柳叶蜡梅叶挥发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时间2 h、提取时间8 h、料液比1∶9g/ml,得率达1.67%。挥发油对脂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值为208.09μl。[结论]柳叶蜡梅叶挥发油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脂自由基清除能力,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对河南中东部地区的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 品种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花部形态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河南地区目前栽培的蜡梅品种有 156个。按照蜡梅花内被片紫纹的多少分为 3个品种群,分别为素心蜡梅品种群( Ch.praecox Concolor Group)、乔种蜡梅品种群( Ch.praecox Intermedius Group) 和红心蜡梅品种群( Ch.praecox Patens Group),同时编制了河南地区蜡梅品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研究蒿属植物系统分类及植物适应极旱生环境的机理,运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了毛乌素沙地12种蒿属植物叶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12种蒿属植物的叶片分等面叶和异面叶两种类型,叶表皮细胞形状为长条形和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弓形、浅波状和深波状;气孔器以不规则型为主,仅有1种为环列型,保卫细胞椭圆形或圆形,隆起,气孔排列方式为平列型和散乱型,气孔指数差异较大。12种蒿属植物叶片具有明显的强旱生植物结构特征,如叶面积显著缩小,表皮毛发达,角质膜厚,栅栏组织极为发达并具环栅结构,维管束多且具维管束鞘,气孔器密集,均生于表皮细胞水平下面,孔下室较大等。12种蒿属植物的叶解剖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如叶表皮细胞形状、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指数等,这些特征为蒿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对何首鸟幼苗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何首鸟幼苗类型为木兰型.根为四原型,通常无髓部.子叶和初生叶的上表皮无气孔器分布,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的表皮细胞垂周壁波浪状,有较多的气孔器,气孔器属无规则型.子叶柄中有3个维管束,初生叶的叶柄中有6个维管柬.何首鸟幼苗的过渡区位于下胚轴,根的4个放射维管...  相似文献   

18.
贵州蜡梅新变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描述了蜡梅属一新变种贵州蜡梅的形态特征及与原变种的区别。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