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00个科研故事: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一书是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山地灾害与水土保持研究专家张信宝先生撰写。张信宝先生1946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196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他才思敏捷,善于接受新知识,勇于开拓创新,为中国乃至世界山地灾害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书中,作者通过对自己从事科学研究40余年的工作实践和人生经历的回顾,以讲述科研故事这种独特的写作形式,真实地记录了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们艰苦的  相似文献   

2.
<正> 四川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江河纵横,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全省分东、西两大部分,海拔西部最高为7556米,东部最低为80米,盆周与盆底高差也很大。在高低悬殊的大斜坡上,西部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繁,岩层破碎,为泥石流灾害易发区;东部为红色盆地,为滑坡灾害易发区。在这一自然环境下,加上暴雨频繁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全省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异常活跃。这些灾害具有来势猛、成灾快、数量多、伤亡大的特点,而且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危害十分严重。全省21个地、市、州的多数县发生有山地灾害,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泥沙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由泥沙灾害危险区域的判别调查、泥沙灾害监测系统、泥沙灾害预警系统和防灾预案等4部分构成。其中,泥沙灾害危险区域的判别调查是基础,泥沙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核心,防灾预案是关键。在地域合作防灾体系中,由国家对地方政府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地方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地方政府指导防灾活动,基层政府向居民提供防灾信息,实施防灾训练等。日本在泥沙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工作中借鉴。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和台湾中华水土保持学会主办,台湾中兴大学承办的第7届海峡两岸山地灾害与环境保育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4月26日-5月5日在台湾召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相似文献   

5.
进入雨季,在泥石流易发区,常诱发泥沙灾害。那么,在发生山地灾害地区中,其水分环境、林相结构、植被盖度等下垫面条件与发生泥沙灾害究竟有怎样的关联度,2009年日本学者清水靖久等人研究了日本长野县林相结构、植被盖度、水分环境等下垫面条件与发生泥沙灾害的关系。其结论是:在靠近泽地的山脊源头部多发生崩塌。所有的崩塌都发生在被树冠覆盖的林地内。在立木密生的壮龄林内多发生崩塌。崩塌规模虽小,却有大量的水流出的痕迹。流出的泥石流冲倒立木,卷起土石,气势凶猛,灾害更大。渗透到厚亚黏土层处于饱和状态,是崩塌的导火索。若是荒废林地,崩塌面积就扩大。沟谷呈现出具有"圆形剧场型"的地形特征,喜欢湿润环境的林地,是多发区。基岩层中有来自地下径流通道,是多发区。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约有大小滑坡 15万处、泥石流沟万余条。 1991年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10年多来坚持预防为主、分区分级管理、重点监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 ,已成功预报 10 0多起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 ,使 3 3万多人免遭灾难 ,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 ,成效十分显著。介绍了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特点、预警系统防灾减灾的主要经验等  相似文献   

7.
昭通地区属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1990年该区建立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开展灾害预警预报以来,已取得显著成效,大大减少了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预警系统,是搞好滑坡、泥石流预警预报的关键;做好灾害点普查、详查,是搞好预警预报的前提;广泛开展滑坡、泥石流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强化全民的防灾意识,是搞好群测群防的有效途径;坚持汛前检查制度是预警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最多、最陡、最高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破坏性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以下简称特大灾害)。这些特大灾害的共同特点是成灾时间短暂,规模巨大,多次重复出现,往往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它早已为生产、科研、教学部门所关注,但是对这些区域性的特大灾害资料的系统收集和整理深感贫乏。本文根据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9.
华山地区居民对土石流灾害认知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后,云林县古坑乡华山地区,因为豪大雨侵袭而造成土石流灾害.为防止灾害及促进农村发展,乃由政府部门投入数亿元设计风险管理与社区发展计划.以华山地区为例,列举出居民对土石流灾害的认知,以社区总体营造方式结合农村文化,成功地发展地区性的咖啡产业之过程.旨在探讨当地居民对于土石流灾害与灾后产业发展之认知,首先以因素分析、集群分析等多变量统计方法,分析居民对于土石流灾害成因和影响的认知,并利用社经因素来分析不同的认知群体.  相似文献   

10.
苹果在中国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气候变化背景下旱涝灾害频发重发,严重影响苹果产量和品质,总结苹果旱涝灾害已有研究成果可为防灾减灾应用提供技术方法支持。本文采用分类归纳、系统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灾情,评述中国苹果旱涝灾害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苹果旱涝灾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苹果旱涝灾害的形成和强度是由天气气候、地形、土壤结构等因素共同决定的;灾害指标主要分为形态学指标、天气气候指标和农业气象指标;风险评估多为考虑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苹果各生育阶段各等级干旱均呈由北向南依次递减的分布特征。但已有成果多集中于北方苹果主产区不同生育时段的干旱灾害研究,存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用的针对性、时效性不足等问题。在加强果园观测数据获取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过程的灾变指标、建立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模型与应用系统是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青海省共和盆地塔拉滩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并探讨风沙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利用徕卡全站仪对光伏发电基地沙丘移动速率以及典型电站积沙量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沙灾害形成的区域风沙环境特征。[结果]沙丘前移与风沙流遇阻后在太阳能板间形成积沙是该区风沙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该区沙丘类型以新月形沙丘为主,移动速度达12.56m/a;在一面积99hm2、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光伏园区内,2016年2—4月3个月内上风向光伏板间积沙可达3 090m3;研究区属中能风沙环境,为单峰风况,起沙风以西风和西北西风为主,两组风向占年输沙势的92.1%。[结论]风力强劲、风旱同期等自然特点以及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提供沙源是该区风沙灾害的主要成因,亟需建立固沙与阻沙措施相结合的风沙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进行风沙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12.
为识别黄土高原洪水灾害高风险地区及其分布特征,基于地形、NDVI、降雨以及社会经济数据,集成GIS与层次分析法(AHP)等方法,在绘制洪水灾害危险图和易损图的基础上,综合评估了黄土高原不同地区的洪水灾害风险。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整体风险程度为中等。中风险性地区所占面积比例最高,约为29.2%;较高和高风险性地区所占比例为19.9%,5.7%,低和较低风险性地区所占比例为17.5%,27.7%。(2)洪水灾害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等级均呈现出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变化特征。洪水灾害风险程度为高和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咸阳市、郑州市及榆林市等地区。(3)气候特点、NDVI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是决定黄土高原洪水灾害风险程度的关键因素,在防灾减灾规划设计中需重点关注。综上,洪水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南部等地区,与历史洪水灾害结果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13.
<正> 农业气象灾害种类繁多,按引起灾害的农业气象要素来分,其中由温度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就是重要的一类。如高温引起的热害和低温引起的冷害等。关于这一方面,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农业气象研究者的重视。作者根据作物受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的有关实际资料,提出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的温度指标-危害积温,并应用这一指标来研究由温度引起的农业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4.
调查统计靖远县1978—2015年的山洪发生时间、地点、灾情等数据,从气候、地形、地质条件系统分析山洪灾害成因、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以山洪灾害发生频率为依据,将靖远县划分为山洪高发区、易发区和低发区。分析表明靖远县山洪分布范围广、局地性强,涉及全县各乡镇;山洪发生频率、经济损失、灾害程度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 1993年5月31日~6月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室、科研处与以色列交通部农业气象研究所在京召开双边农业气象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有以色列专家J.Lomas、A.Manes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以及北京农业大学的学者.双方就旱地农业与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冷害和霜冻机理及其防御技术、农业气象专家和预报系统、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现代农业气象仪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福建省烤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究福建复杂地形下的烤烟气象灾害风险,规避或减轻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利用福建省烟区28个县(区)的1972-2014年气象资料,2008-2013年烤烟产量、面积及其它社会经济资料,构建由致灾因子危险性、烤烟脆弱性和烟区防灾减灾能力组成的多灾种综合风险区划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量化计算各指标权重,利用加权综合法计算综合灾害风险指数,基于GIS技术开展烤烟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福建烟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呈现由东南至西北逐级增加的趋势,轻度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中东部、三明市东部和南平市东部的部分地带;中度灾害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龙岩市西部,南平和三明两市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地带;重度以上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南平和三明两市的西北部山区,其中1000m以上高海拔地区存在严重气象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政治稳定方面,宏观地掌握较大区域乃至全国的灾害、脆弱性和可能遇到的风险,对于制定决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的情况各异,认识灾害、脆弱性和风险的方法各有千秋。有些分析和编制图件的方法就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统计了2001—2012年我国人均GDP和全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频数及死亡人数,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计量模型进行了拟合及分析,研究了人均GDP增长率对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频数及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滑坡、泥石流事件的发生频数变化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人均GDP是影响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集中,发生频繁,危害面广,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治理滑坡、泥石流灾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我国国情,目前实行以防避为主,充分发挥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站点的辐射效应,普及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基础知识,动员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开展群测群防,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不失为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减灾效益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水土保持》1999,(9):24-25
长江上游有大小滑坡15 万处,泥石流沟1 万余条。自1990 年建立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以来,预警站( 点) 与群测群防结合,成功预报滑坡、泥石流灾害险情76 处,处理灾害险情34 处,避免直接经济损失7 000 余万元,走出了一条动态普查—宣传培训—重点监测—定点定人—预警预报—防灾减灾的群测群防成功之路,积累和总结了一系列成功经验和监测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