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牧民定居政策的实施,牧民从游牧到农牧业兼营,其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本研究以新疆和硕县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艾勒斯特村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牧民定居以来生产、生活方式适应性研究,并提出提高定居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牧民定居是一项事关牧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牧民生产生活水平高低的民生工程。本文通过对牧民定居历史过程的简单说明,阐述每个历史时期牧民定居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对今后牧民增收致富和推进牧区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肉羊价格波动双重背景下的牧民收入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肉羊价格波动对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创造最高收入是牧民生产决策的核心;肉羊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牧民生产行为,与牧民收入呈显著正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存在阶段性,激励程度与肉羊价格的变化趋势相反;牧民的“惜卖”行为使其面临巨大的金融负债危机,后续发展容易进入盲区。因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要与市场机制挂钩,才能实现显著的激励作用,促进牧民生产行为的转变,保证牧民收入稳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区3个典型牧业乡的牧民定居及饲草料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剖析了牧民的冬季舍饲圈养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牧民定居工程中缺乏生产变革的有力配套措施,人工饲草料生产、实现冷季舍饲夏季放牧制度、摆脱"靠天养畜"生产模式等定居水平与定居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区3个典型牧业乡的牧民定居及饲草料生产状况进行调查,剖析了牧民的冬季舍饲圈养能力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牧民定居工程中缺乏生产变革的有力配套措施,人工饲草料生产、实现冷季舍饲夏季放牧制度、摆脱"靠天养畜"生产模式等定居水平与定居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苏吉东村牧民定居点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入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方法,对100户定居牧民家庭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牧民定居前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定居后牧民存在放牧、务工、放牧+务工、放牧+种植和放牧+种植+务工等五种经营模式,五种生产经营模式的共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原始单一的"放牧"模式风险,促进了多种经营模式之间的相互耦合;"放牧+种植+务工"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定居牧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寻提升新疆定居牧民持续增收能力途径,笔者以定居牧民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其目标偏好基础上,分析"家庭收入最大化和获取更大规模牲畜"目标下的生产经营行为。结果表明:定居牧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畜牧业,也呈现出一定的兼业意愿;大部分定居牧民对牲畜保有量相当重视,对现代养殖小区和专业合作组织认同度较高,购买饲草料和自己种植苜蓿、玉米等生产经营行为意愿较弱。通过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建设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加强牧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发展替代和接续产业等政策措施提升定居牧民持续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8.
对新疆青河县5乡1镇牧民定居及饲草料生产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该地区牧民冷季舍饲圈养能力及其存在的问题作了了解。结果表明,在牧民定居工程中,缺乏生产变革的有力配套措施,人工饲草料生产、实现冷季舍饲夏季放牧制度、摆脱靠天养畜的生产模式等定居水平与定居标准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9.
牧民定居很大程度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有利于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促进牧业文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同时牧民定居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后续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缺乏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资源和要素,缺乏与新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技能和知识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乌苏市塔布勒合特乡坐落在美丽富饶的天山北麓,周边是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牧民在传统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冬牧场和春秋牧场,长期以来,依赖天然草场大规模牧养牲畜的牧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经验积累,逐渐确立了对四季牧场的区分和利用,形成了在一定的草原范围之内,按照季节搬迁流动放牧的习俗。游牧成为牧民古老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今天,牧民虽然逐渐定居和半定居,但是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仍然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11.
<正>近几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效益的提高,牧民养殖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出现了牧民饲养家畜数量增加,承包畜群,流动放牧,从外地引进家畜等情况,使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病增加。对于畜牧生产以及牧民的身体健康带来风险和隐患。为此,总结出母畜常见病的防治,希望对广大牧民以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退牧还草政策对我国牧民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的总结和评估,提供我国退牧还草政策实施和改进的科学依据,通过问卷和访谈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31个牧户家庭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和草原生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退牧还草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牧民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转变,改善了牧民的收入结构,使牧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一九九三年内蒙古自治区牧民人均生产和生活总消费达到1738元,总的消费趋势是:注重生产投入,追求高雅生活较为突出。 一、生产性消费增长明显快于生活性消费.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了的牧民在发展生产上舍得花钱花力,生产性投入逐年增加.据统计,一九九三年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鄂温克旗旗委、旗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畜牧业工作,把解决好"三牧"问题放在战略位置来抓,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旗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牧民收入稳步增加.2002年,全旗牧业生产总值达23 581万元,牧民收入均可达到3 658元.但从全局来看,转变落后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提倡科学养畜,引导和教育牧民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15.
巴里坤县通过各种搬迁方式,使搬迁牧民走上了稳定解决温饱,进而脱贫致富的道路。深刻的认识到牧民搬迁定居是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搬迁牧民的行路、用电、吃水、就医、医疗、通信通讯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生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生产增收门路大大拓宽,草原环境逐步修复,搬迁牧民感到满意。  相似文献   

16.
果洛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以"政府投入为引领牧民入社入股,生产要素统一整合、优化配置,生产经营自负盈亏"的"配股制"生产新模式,逐步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的方向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阿勒泰地区是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地区,草原既是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又是牧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今草原生态保护与牧业生产发展、牧民收入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科学地发展畜牧业生产,促进牧业增效牧民增收是当前畜牧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实现阿勒泰地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浅谈几点看法,与广大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牧民收入有较大提高,但一直低于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与新疆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的战略目标不相协调,牧民增收缓慢有客观原因,也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极其落后,牧区的整体发展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高度关注制约牧民增收的不利因素,通过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人工草地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实现牧区生产经营多元化、着力提高牧民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使牧民与全社会同步进入小康。  相似文献   

19.
<正>四季游牧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是比较传统的,它具有放牧的流动性、分散性,因此在牧民的生活中,多方面都产生了不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牧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导致牧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基于此,如何改变牧区生产生活状态,提高牧民们的生活水平,并且在推动牧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新疆游牧民区的飞跃式发展,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在此过程中,"三牧"问题是核心,推动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则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有助于充分认识当前牧民生计诉求与实现困境, 以期为引导牧户亲环境行为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玛曲县草原牧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从主观认知、生产行为、生计方式等 3 个方面分析了牧民对休牧、禁牧政策的响应。 【结果】牧民在脆弱草原生态问题认识上达成共识,自觉响应休牧禁牧政策。生产方式从传统的放牧养殖向产业组织模式创新的现代舍饲养殖转型。牧民就业途径不断拓宽,极大地加速了牧民“农转非” 进程,其社会角色随之由单一的“牧羊人”向市场价值的发现者、创造者以及分配者多元化转变。牧民收入形成了以畜牧业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为补充的多元格局,同时传统生产经营支出趋于下降,而以社会交往为代表的支出不断增加。另外,牧民政策响应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跟随性”和违规或不合理放牧行为,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不合理放牧行为逐步收敛。【结论】 培育牧民基于内应力的生态理性,完善草原保护制度的运行监督机制对牧区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应将增强牧民生计资本、提升牧民生计能力与完善禁牧、休牧种草奖励机制、加大退牧补贴力度更好的结合起来,在提升牧民收入的同时提高草原保护能效、恢复草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