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比研究表明,治理措施分布的时空顺序不同,所形成的治理模式也不同,在治理程度相近的情况下,其水保效益差异显著。张家山流域以梯田为主,先以坡面中部成带连片,随后向中、下部推移的治理时序及模式,其效益明显优于官兴岔、花岔流域梯田从缓坡、村庄邻近处连片不成完整带的治理时序及模式。张家山治理程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减沙效益增加2%,而官兴岔、花岔流域仅为0.83%~0.90%;张家山粮食生产潜势利用率达37.72%,官兴岔为35.9%;张家山饲草潜势利用率达45.67%,官兴岔为24.34%;张家山产值达7.99万元/km2,官兴岔仅为3.37万元/km2;张家山产投比为3.818,官兴岔为1.910。  相似文献   

2.
3.
2002年清河小流域开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地措施相结合,从上到下、坡沟兼治、层层拦蓄,先工程后植物,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形成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瓦房店市是农业大市,是闻名中外的"苹果之乡"和国家重点果品生产基地。瓦房店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962.15 km2,占项目区总土地面积的28.71%。在治理措施布局上,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针对当地不同的土壤侵蚀类型,重点是以坡耕地、荒山、荒地、荒沟为主攻方向,同时加强老果园改造和疏林地的补植工作。主要措施为:果树池台田工程、坡面鱼鳞坑造林整地工程、沟底蓄水池工程等。由于各项措施互补,立体防治体系,发挥群体防护作用,达到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2006年,瓦房店市在东北地区第一个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验收,2011年列入全国百强县第13位。  相似文献   

5.
6.
秦牡河小流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依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运用生物、工程措施,实行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建成了"五大工程体系"。目前,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已初步形成,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农、林、牧、副各业得到协调发展,生态农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流域建设成效显著。介绍了秦牡河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以凌海市钟屯河小流域为例,采用SPSS软件和评价函数计算分析钟屯河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保治理效益。结果表明:钟屯河小流域梯田、经果林和水保林均低于荒山草地的土壤侵蚀量,可以有效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和保护土壤,综合治理效益达到中等水平;梯田、经果林、水保林可以明显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效提升农作物经济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可为凌海市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模块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以Arc View为平台,结合VB、FORTRAN等计算机语言二次开发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模块,利用GIS技术及相关模型,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可完成小流域的基础信息管理、水土保持措施优化规划、小型工程措施初步设计及综合治理效益分析等工作,提高了规划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循环农业及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长江上游三峡库区人口密集、坡耕地集中、农业开发活动剧烈且经济基础差的现实,分析了库区典型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并从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及控制农业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角度出发,构建了库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整治体系。通过建立农—沼—畜复合生态系统、水—沼—畜—农复合生态系统等循环经济模式、小流域水土保持多层分级生态防护系统,保证清洁水源入库,实现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  相似文献   

10.
秦巴山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环法及对比分析法对秦巴山区小流域的土壤入渗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条对比小流域中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稳渗速率均呈现出草地>林地>沟台地>坡耕地>梯田>荒地的变化规律,且已治理流域土壤入渗能力较未治理流域相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壤入渗能力有所增大。这主要与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土壤容重、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孔隙度等影响土壤入渗的因素发生了明显改变有关,梯田等工程措施对土壤稳渗速率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由此说明,大规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有效改善土壤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并增大土壤的入渗能力,是导致流域洪水过程及径流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浅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优化规划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规划设置的决策变量必须明确、具体且合乎实际,有关梯田、各项生物措施和沟道工程等主要决策变量不能遗漏。优化模型有净效益、蓄水、保土和生态效益4个目标函数,属多目标非线性规划问题,线性初始解法和约束法是求解该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得卡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利部样板小流域——得卡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调查,总结了该流域治理的指导思想、原则、治理内容和措施配置形式,并对治理模式效益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开发性治理和观光型治理是山地小流域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红石圈渠小流域雨季产生的水土流失直接对上湾煤矿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实施治沟与治坡、造林与管护相结合的治理水土流失技术措施,水保工程有效地拦截住130年一遇特大暴雨形成的洪水,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获得显著防洪护矿、保持井田水土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中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经济分析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耗散结构为指导,配置了水保林体系的中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区,在调节径流,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其净效益和净现值均在1000万左右,效益费用比大于5,实际投资回收期为1.6年,内部收益为184.37%,从整个流域来看,生态系统已由恶性循环转入良性循环,经济结构逐步合理.功能基本完善,但中沟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目前还没有达到优质状态,其限制因子主要是经济效益,只要注重经济开发,其经济效益就会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5.
小流域淤地坝建设的水土保持效益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黄土高原地区坝系示范工程水土保持观测,分析了小流域淤地坝及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动态变化、拦沙蓄水效益和淤地坝的增产效益。结果表明: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沟道条件差异,5 a间淤地坝拦沙量差异显著,呈现出先大幅度减小,后小幅度增加的趋势;与梯田和坡耕地比较,淤地坝的平均增产效益分别达到36.4%(梯田)和78.9%(坡耕地)。提出了坝系观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促进完善小流域淤地坝建设和效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少入库泥沙和提高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而如何高效识别优先小流域,则是提高治理资金效益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在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面积法、土地利用-水土流失面积法和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3种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识别的优先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接近于水土流失面积法,同时又将坡度较大以及耕地、园地和采矿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的小流域识别出来,纳入优先小流域中,是3种方法中最优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与实施顺序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型观光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光农业是农业与观光业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产业,其设计要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统一。泰安市背靠泰山,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小流域治理中的水土保持型观光旅游农业应围绕泰山大旅游做文章。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并以泰安市小流域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为例,介绍了观光农业的几种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小流域综合防护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佛堂试点小流域到1997年底,通过前5年治理和后5年完善、提高,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明显提高,流域内人民实现了脱贫致富,为治理大别山花岗片麻区的水土流失探索出了一条良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周江红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63-64,74
通过对“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中建立的不同措施的径流小区的监测,选择具有典型黑土的黑龙江省宾县三岔河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地埂植物带、荒山灌木埂、横垄、水平坑(坑内植树)、裸地、顺垄6个小区进行了为期2 a的观测。经实测分析计算得出:相对于裸地来说,水平台田、荒山灌木埂、横垄、地埂植物带和顺垄减少侵蚀量分别为99.14%,97.65%,90.66%,87.7%和58.72%,减沙保土效果最好的是水平台田,顺垄保土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0.
柳林县地处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每年有将近1500万t泥沙输入黄河。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先后对三川河和湫水河流域实施了重点治理。湫水河流域二期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实施以来,以建设"生态大县"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治理,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