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了解外来植物对广西湿地的入侵情况,为广西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区内的湿地斑块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入侵植物的种类、分布、入侵强度、入侵途径及危害程度。【结果】初步认定广西湿地外来入侵植物有16种,隶属于12科,其中以禾本科最多,有4种,占入侵种总数的25.00%。从来源看,原产美洲的湿地入侵植物最多,达11种,占68.75%。广西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方式主要通过有意引入,占75.00%。入侵植物生活型除1种为灌木植物外,其余均为草本植物。对广西湿地危害较大的入侵种是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薸、钻形紫菀、大米草。【结论】对外来入侵植物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以提高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2.
广西湿地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外来植物对广西湿地的入侵情况,为广西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区内的湿地斑块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入侵植物的种类、分布、入侵强度、入侵途径及危害程度。【结果】初步认定广西湿地外来入侵植物有16种,隶属于12科,其中以禾本科最多,有4种,占入侵种总数的25.00%。从来源看,原产美洲的湿地入侵植物最多,达11种,占68.75%。广西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方式主要通过有意引入,占75.00%。入侵植物生活型除1种为灌木植物外,其余均为草本植物。对广西湿地危害较大的入侵种是空心莲子草、凤眼莲、大薸、钻形紫菀、大米草。【结论】对外来入侵植物应采取物理、化学、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以提高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农业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杂草发生与危害状况,为外来入侵杂草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10月~2012年9月对广西境内14个地级市80个县区稻田、甘蔗地、木薯地、桑园、果园、蔬菜以及其他作物地外来入侵杂草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分布、生境及危害程度.[结果]查明广西农业生态系统有外来入侵杂草101种,隶属27科74属,其中以菊科最多,有25种,其次为禾本科17种、苋科8种、茄科7种、豆科6种、旋花科和大戟科各5种;从植物性状看,以草本植物为主,有88种,占87.13%;从分布特点看,以全区分布为主,有67种,占66.34%;从危害程度看,危害严重的外来杂草有15种,危害程度中等的有22种.[结论]广西农业生态系统外来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建立外来物种监测、风险评估及防控体系是防范外来杂草入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了解广西农业生态系统外来人侵杂草发生与危害状况,为外来入侵杂草的风险评估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10月~2012年9月对广西境内14个地级市80个县区稻田、甘蔗地、木薯地、桑园、果园、蔬菜以及其他作物地外来入侵杂草进行系统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外来入侵杂草的种类、分布、生境及危害程度。【结果】查明广西农业生态系统有外来入侵杂草101种,隶属27科74属,其中以菊科最多,有25种,其次为禾本科17种、苋科8种、茄科7种、豆科6种、旋花科和大戟科各5种;从植物性状看,以草本植物为主,有88种,占87.13%;从分布特点看,以全区分布为主,有67种,占66.34%;从危害程度看,危害严重的外来杂草有15种,危害程度中等的有22种。【结论】广西农业生态系统外来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危害重,建立外来物种监测、风险评估及防控体系是防范外来杂草入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蚌埠市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冬梅  鲁小珍  伊贤贵  胡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81-3083,3097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整理,研究了安徽蚌埠市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来源地、生活型、区系分布类型。结果表明,该市有外来入侵植物39种,隶属于16科33属,其中以菊科种类最多,有12种;草本植物35种,占89.7%;入侵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有24种,占61.5%;从植物区系的总体构成来看,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成分所占比重较大。基于此,对该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统计出广西百色市主要外来入侵植物有90种,隶属于32科63属。其中菊科种类最多,有23种;其次为茄科,有8种;生活型中草本植物最多,有65种,占外来入侵植物总数的72.3%;从原产地来看,来源于美洲的种类最多,达70种,占百色市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的77.8%。许多入侵植物已对广西百色地区的生态和经济造成危害,笔者分析了外来入侵植物的起源地、生长型、传入途径及危害程度等,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浩  叶嘉  杨东  霍扬扬 《湖北农业科学》2012,(3):513-514,517
经调查及整理分析文献资料,初步认定武安国家森林公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有14种,分属于9科13属,禾本科种类最多,有4种,其中欧洲入侵植物占主要份额。并对入侵植物的原产地、入侵途径、危害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南昌市园林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现状,提出防除与利用对策,为南昌市园林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治理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普查与定点调查、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昌市园林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入侵程度和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南昌市园林绿地有外来入侵植物49种,隶属于18个科,其中以菊科植物为主,占40.82%;从生物特性上看,一、二年生植物最多,占65.31%;从利用情况看,大部分为绿地杂草,共36种,占73.47%,作为园林植物利用的有13种,占26.53%;从入侵阶段看,近一半种处于建群阶段,占44.90%;从繁殖情况看,有20.41%的种不仅有较强的种子繁殖能力,而且克隆繁殖能力也较强。【建议】保护本土植被,降低外来植物入侵的风险;谨慎引种,从源头预防外来植物入侵;加强对入侵性园林植物的养护与管理,防止外来园林植物逃逸生长和外来入侵杂草扩散蔓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除外来人侵杂草。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了陕西省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分析了其分布状况、生活型、原产地信息和危害程度。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林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10种,隶属于4科,菊科种类最多,达6种,占总种数的60%;生活型全部为草本植物,以1年生草本为主;原产地为北美洲的植物8种,占80%。Ⅰ级风险外来入侵植物有2种,Ⅱ级风险外来入侵植物有1种,Ⅲ级风险外来入侵植物有2种,Ⅳ级风险外来入侵植物有3种,Ⅴ级风险外来入侵植物有2种。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野外调查及相关资料文献查阅,共发现缙云山分布有入侵植物57种,隶属于23科46属,其中以菊科植物种类最多,为13种.根据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结合缙云山外来入侵植物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区域的风险评估体系,并对缙云山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57种入侵植物可以分为高、中、低3种风险等级,其中高级9种,中级23种,低级25种.危害风险最大的为小蓬草、棕叶狗尾草、空心莲子草等,马缨丹、孔雀草、含羞草等虽有出现,但对保护区基本无危害.该文针对各风险等级入侵植物的生活习性、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特征,提出了合理有效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我国东江流域河岸带外来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野外调查主要采用样方调查与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覆盖整个东江流域。其中干流共设52个样点,支流87个样点,累计设置样方624个;风险评估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设立了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结果]经过近2年对东江流域河岸带外来入侵植物进行的详细调查,该流域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51种,隶属于17科38属。对这51种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风险级别评价,结果表明,藿香蓟等18种入侵植物风险评估得分在60分以上,属于高风险级别;土荆芥等26种入侵植物风险评估得分在30~60之间,属于中风险级别;毛花雀稗等7种入侵植物风险评估得分在30分以下,属于低风险级别。[结论]为我国东江流域河岸带的保护和管理以及该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和功能区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东江流域河岸带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分析及其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岚  赵鸣飞  龚玲  刘全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89-1693,1788
[目的]对我国东江流域河岸带外来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野外调查主要采用样方调查与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覆盖整个东江流域。其中干流共设52个样点,支流87个样点,累计设置样方624个;风险评估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设立了6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结果]经过近2年对东江流域河岸带外来入侵植物进行的详细调查,该流域共发现外来入侵植物51种,隶属于17科38属。对这51种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风险级别评价,结果表明,藿香蓟等18种入侵植物风险评估得分在60分以上,属于高风险级别;土荆芥等26种入侵植物风险评估得分在30~60之间,属于中风险级别;毛花雀稗等7种入侵植物风险评估得分在30分以下,属于低风险级别。[结论]为我国东江流域河岸带的保护和管理以及该流域水环境的治理和功能区划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外来入侵植物及其入侵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掌握浙江省宁波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现状,评估其入侵风险等级,为入侵植物的生态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调查了宁波市不同区域外来入侵植物,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入侵植物的传入阶段、适生阶段、扩散阶段、入侵分布现状、危害影响及治理难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等级。  结果  宁波市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共77种,隶属27科58属。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科现象明显,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达21种,其次是茄科Solanaceae、豆科Leguminosae和禾本科Poaceae,各6种。草本植物71种,占总种数的92.21%。37种属人为有意引入,占所有入侵植物的48.05%;32种属无意引入,占41.56%;入侵途径不明的有8种,占10.39%。58种来自美洲,占外来入侵植物总种数的75.32%;15种来自欧洲,占19.48%。层次分析表明:Ⅰ级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15种,Ⅱ级风险的14种,Ⅲ级风险的18种,Ⅳ级风险的22种,Ⅴ级风险的8种。  结论  宁波市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等级较高,建议根据其评估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方法,防控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表2参28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了解云南山地橡胶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主要植胶区范围6个州(市)的胶园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分布区类型及入侵性等。结果表明:云南山地胶园外来入侵植物有26科63属82种,其中菊科(18种)、蝶形花科(10种)、禾本科(6种)、苋科(5种)和茄科(5种)为优势科,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53.66%。生活型组成主要是草本植物,有57种,占总种数的69.51%;原产地来源最多的是美洲,有62种,占总种数的75.61%;从科、属分布区类型来看,全部表现为热带成分;引入途径为人为有意引入的有41种,占总种数的50.00%;入侵等级为恶意入侵种的17种,严重入侵种的24种,两者占总种数的一半。此外,在调查中,发现了4种新纪录归化植物,分别为蓝花毛蔓豆Calopogonium caeruleum (Benth.) Britton、荨麻叶假马鞭Stachytarpheta urticaefolia (Salisb.) Sims、白花假马鞭Stachytarpheta cayennensis (Rich.) Vahl和银花苋Gomphrena celosioides Mart。其中,蓝花毛蔓豆为中国归化新纪录,其余3种为云南归化新纪录。总的来说,云南山地胶园入侵植物种类繁多,入侵形势较为严峻,对云南山地胶园中橡胶树的生长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应该从4个方向进行防控:(1)强化外来入侵植物防范宣传,提升公众风险识别意识;(2)开展云南山地橡胶园外来入侵植物的专题调查;(3)注重源头管控,特别是原产美洲的外来植物,加强边境口岸外来有害生物的调查和监测;(4)制定主要危害物种防治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经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初步确定黄河三角洲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物种达70种,其中外来入侵有害动物15种、有害病原微生物7种、有害植物48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这些外来入侵物种的地理分布,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农业生态系统外来入侵动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江苏省农业生态系统外来入侵动植物现状,共查明陆生植物86种,水生植物6种,陆生无脊椎动物20种,水生无脊椎动物1种,两栖类1种,哺乳类2种。并从种类构成及其与国家种类构成的对比、原产地、省内分布特征以及危害等方面,分析了江苏省农业生态系统外来入侵动植物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生态系统外来入侵动植物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该研究对中国100种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风险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属于低风险和极高风险的外来入侵植物所占比例较小,而大多数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等级介于两者之间.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数量从南到北呈降低趋势.在中国南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所造成的风险相对较大;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北方地区以及西藏、青海等高海拔地区.南方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但高风险物种所占比例较小;而北方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数量相对较少,但其中大多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南方地区是中国外来入侵植物防控的重要地区,但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北方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当代,生物入侵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入侵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破坏,而且对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威胁。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了生物入侵多方面的研究,但中国特别是北京地区对其进行的研究较少。为了对北京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提出更多可行性建议,作者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松山外来入侵种实地调查情况,分析了北京外来植物的现状和主要引入途径。最终从谨慎引种外来物种,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实行快速处理措施,多种处理方式结合;建立物种数据库,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进行公众教育活动4个方面提出针对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海南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入侵机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来入侵植物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海南省的许多生态系统,影响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土著植物的生境。本文简述海南省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生境,论述了植物外来种入侵海南岛的主要入侵途径及其入侵的机制,分析了影响植物入侵的因素,并提出有效防治海南外来入侵植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ysteamine (CS) on carcass characteristics, meat quality,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finishing pigs. A total of 24 crossbred (PIC variety) finishing pigs (60.05±1.24 kg, 12 gilts and 12 barrows) were assigned randomly to one of the three dietary groups, with four pens/group (one gilt and one barrow per pen). Pigs were fed with a basal diet containing 0 (control), 70, or 140 mg/kg CS for 47 day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etary CS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P〈0.05) the average daily gain and feed intake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70 mg/kg.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CS increased (P〈0.05) the dressing percentage and lean percentage of finishing pigs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140 mg/kg. The CS supplementation, however, had no effect (P〉0.05) on meat quality. Dietary CS supplementation increased (P〈0.05)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 and decreased malondialdehyde (MDA) with optimal responses occurring at 70 mg/kg. CS supplementation at both 70 mg/kg and 140 mg/kg doses improved (P〈0.05) the muscle RNA/DNA ratio. Coll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 dietary supplementation of 70 mg/kg C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antioxidant status withou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in finishing pigs while the 140 mg/kg CS supplementation improved the carcass quality. However, meat quality was not affected by CS sup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