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贵池区双季稻受低温冷害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双季早稻和早熟中稻的播种育秧期常遇低温加连阴雨天气,造成烂秧死苗和双晚在抽穗扬花期易遭受"寒露风"危害,严重制约了贵池区双季稻的生产。该文总结了贵池区水稻低温冷害的主要发生类型,并提出了科学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2.
浏阳市水稻安全高产气象灾害及其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浏阳市水稻生育期气候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包括低温冷害、暴雨洪涝、高温热害、干旱、秋季连阴雨等,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3.
低温冷害是影响桂北水稻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本文探究了早稻在桂北不同播期的情况下,对水稻成秧率、秧苗素质、水稻生长生育进程和产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水稻低温冷害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时有发生,近年来,发生面积比较大,危害也比较重,因此种水稻必须做好低温冷害防御工作。一、低温冷害的类型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延迟型冷害,也有两种,一种是出穗延迟,出穗开花期处于低温,灌浆受到障碍,影响水稻的产量、质量和品质;另一种是出现在出穗不延迟,而在同熟期遇到低温冷害,延迟成熟,成熟度不好,产生大量的青米,降低成熟度和千粒重,影响出米率,是否发生  相似文献   

5.
2003年气象因素对信阳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气象角度分析,2003年信阳市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有:苗期、分蘖期、抽穗开花期、灌浆乳熟期遭受连阴雨天气及低温冷害影响;抽穗开花期遭受高温热害、中后期遭农业气象灾害衍生的病虫害的共同影响,致使水稻生育期延长、有效分蘖减少、穗粒数减少、空秕率增加、灌浆速度减慢、千粒重及品质下降。全市水稻减产30%以上。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巴南区低温迹象对当地水稻生长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遭遇到生育最低临界以下的低温影响,从而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水稻冷害主要有延迟型、障碍型和混合型三类,巴南区主要遭遇的冷害为障碍型冷害和延迟型冷害,导致水稻空秕率增多,造成稻粒青米较多,千粒重显著下降,不仅减产严重,且米质较差。在低温冷害的条件下,不同秧苗素质对产量影响不同。为了客观分析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巴南区通过在建立定点跟踪调查田块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了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专题调查工作。现将主要结果进行简要分析,旨在为指导今后巴南地区水稻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夏季低温冷害是云南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为准确评估、预测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展开研究。【方法】基于36年水稻物候和空壳率及气候资料,使用相关、主成分和回归分析与典型年水稻冷害气候分析相结合,研究粳稻夏季低温冷害的气候特点和指标。【结果】孕穗抽穗期是粳稻低温冷害的主要敏感期,滇中地区一季稻夏季冷害对夜间低温较为敏感,最低气温是引发冷害的首要因素;滇中夏季气温典型偏低、多雨寡照特征和气温波动明显,从而易于引发水稻低温冷害。【结论】连续2 d最低气温均值15.5℃、连续3 d最高气温均值22.5℃可作为滇中水稻夏季冷害的参考性临界指标;使用抽穗前11-5 d最低气温和抽穗前2 d至抽穗后4 d最高气温及此二时段平均气温构建了夏季低温冷害综合指标H,它与水稻空壳率呈高度负相关,对滇中粳稻夏季低温冷害有一定的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8.
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寒地水稻生产中影响水稻产量最主要的是气温,水稻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个发育阶段都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如果低于所需求的温度,就会造成低温冷害。低温冷害可分为延迟性冷害、障碍性冷害和混合性冷害3种。  相似文献   

9.
何锋  孙彦坤 《北京农业》2014,(30):155-156
低温冷害是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严重性,其中以夏季低温冷害发生最为频繁、影响最重。低温冷害对水稻的生产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延迟型冷害多出现在水稻营养生长期,低温致使稻株出叶速度下降,降低株高、有效分蘖数,延迟有效分蘖终止期和最高分蘖期;障碍型冷害发生在水稻生殖生长期,主要影响水稻正常抽穗、开花和成熟。今后应充分认识气候变化规律,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种,选育耐寒高产品种,完善耕作制度,加强农田土壤改良,增施肥力,以有效防御水稻生长期低温冷害影响,提高水稻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0.
水稻低温冷害的类型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低温冷害是由于低温导致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造成减产的灾害。水稻低温冷害类型有:营养生长期延迟型冷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冷害:抽穗扬花期障碍型冷害:水稻灌浆期冷害。因此水稻要想抗低温夺高产,需因地制宜选择优质品种,并提高栽培技术等,避免及减少上述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金溪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生产面积73.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69.6万亩;水稻生产以双季稻种植为主,常年播种面积65.71万亩,其中早稻32.01万亩、二晚33.7万亩;常年主要农业气象要素是年平均气温18.6度、年降雨量1700毫米、无霜期:278天,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在该区域种植双季水稻,经常发生早稻低温烂秧及二晚低温冷害,为此,抓好早稻育秧、培育早稻壮苗全苗,促进早稻早生快发对双季稻全面增产增收至关重要。根据近年来金溪县水稻生长表现及农事操作习惯,笔者对金溪县早稻育秧环节提出以下注意事项,供广大水稻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抽穗开花期的低温冷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冷害是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近十几年来,由于复种的增加以及迟熟品种的推广,冷害问题越加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水稻低温冷害的机制、规律、指标及防御措施进行研究,为水稻生产上防御低温冷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低温冷害对于水稻生产的影响程度、低温冷害的主要类型两方面的阐述,对水稻抗低温冷害栽培技术进行阐述、分析,并对水稻抗低温冷害栽培技术的大趋势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4.
安徽水稻生产常遇高温、干旱、连阴雨、风灾以及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影响,通过生产调查、品种展示试验、病原菌的人工接种和非生物逆境鉴定等技术措施,分析水稻品种种植的耐热性、抗倒伏性、耐旱性、抗稻瘟病、抗稻曲病等,综合评估水稻种植的风险,能够有效规避或降低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危害。  相似文献   

15.
正水稻是喜温作物,对温度非常敏感,黑龙江垦区属寒地稻作区,平均每3~4年就会遭遇1次较大规模的冷害,低温冷害的发生具有普遍性、多发性和严重性,是一种气象灾害,影响垦区水稻生产的稳定性,也是影响垦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1水稻低温冷害的概念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各生育期遭遇发育所需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温度影响,造成水稻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一种生理障碍,低温冷害是寒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安徽省水稻低温冷害指标,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安徽省6个农气观测站所在地区近30年水稻关键生育期内的低温冷害特征,从年代际变化特征、空间分布、持续时间、强度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低温冷害发生次数存在年际分布不均的特征,进入21世纪后,江淮之间低温冷害发生年数明显增加;(2)安徽省江淮之间的低温冷害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江南地区,西部山区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3)低温冷害的持续时间最长是7 d,但是出现的概率很小,持续3 d出现的概率最大,且低温冷害强度并不大。对照《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发现有水稻灾情记录的年份都发生了低温冷害;对比水稻产量结构,发现空壳率与低温年份并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低温并不是产量唯一的决定条件,产量还与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感光性存在相关性。可见,安徽省已建立的低温冷害指标可用,但从近35年气象条件来看,安徽地区低温冷害强度不大,水稻品种耐寒性提升,低温过程对水稻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的气候寒冷,在水稻栽培期间经常会出现低温冷害,给水稻的生长造成了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水稻产量也会随之下降。因此,对低温冷害的预防工作一直是水稻栽培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低温冷害的类型及其对黑龙江省水稻栽培的影响,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抵御低温冷害的发生,促进水稻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水稻低温冷害是寒地稻作区的重要灾害,认识和了解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并进行相应的诊断,采取相应技术措施,可以预防和减轻低温冷害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水稻低温冷害是指水稻遭遇生育最低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影响,从而导致其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减产的灾害。根据嘉禾县1981—2013年气象资料,运用灰色关联理论系统分析了冷害与水稻生育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联,并阐述了水稻低温冷害类型、特征、影响及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水稻低温冷害发生现状及综合防御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吉林省近50年来的气温变化、冷害空间地理分布及发生规律,总结出吉林省防御水稻低温冷害的主动性防御措施和应急性防御措施,对吉林省科学预防水稻低温冷害,指导低温冷害年安全生产,减轻低温冷害对水稻的影响,减少农民经济损失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