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紧邻城市的城郊地区被迫接受城市扩张,城郊失地农民群体迅速扩大。然而,城郊失地农民对于自身市民身份认同速度明显落后于城市化速度,提高其对于市民身份的认同迫在眉睫。强制性的市民化、生存空间的差异性、社会保障的差异性、社会身份的边缘性、户籍身份的差异性是造成城郊失地农民身份认同困境的原因;推进城郊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认同应该加强对征地制度的完善,促进郊区物理空间的城镇化,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促进城郊失地农民转变观念,最终实现城郊失地农民完成市民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石鹏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60-8762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城郊失地农民的出现。由于征地补偿制度的不完善和农民自身素质的低下,城郊失地农民难以顺利就业,给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威胁。所以有必要对城郊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笔者从城郊失地农民就业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最终从保障城郊失地农民的各项权利、建立就业培训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3方面提出促进城郊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江苏徐州新城区H小区失地农民进行实地调查,阐述了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现状,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存在的"四难"问题:经济融入难、社会交往难、社区参与难和心理融入难,并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融入难的原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农民率先成为城市扩张、撤村改居等的对象。该文从现实案例出发,通过分析发现城郊农民市民化存在社会融入问题,包括就业难,生活压力大,农转非后易致贫;身份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待遇处于边缘位置;市民化的文化适应成本较高,社会认同感不高。这主要是由于土地制度、社保制度等产生了身份捆绑的局限性,农民专业技能水平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影响就业稳定性,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观念影响农民融入城市的积极性。为提高城郊农民市民化质量,建议多管齐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城市责任心;提升农民非农就业技能,提高职业稳定性与经济收入;完善就业与社保等政策制度,保障农民顺利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0):172-173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改变了过去那种片面速度与规模的传统城市化模式,要求通过促使农民市民化的途径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的基础在于能够顺利的融入城市社会。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J村失地农民的失地调查发现,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困境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内容上。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换的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心理适应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很难在短期内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这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应从政府与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失地农民的数量迅速增加,农民被安置在新的社区内,由于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以及收入等与传统城市居民的差距较大,使其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就学者对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行为的研究做了相关梳理。以往研究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交往行为两方面进行相关分析,但很少具体分析,同时忽略了失地农民在礼俗行为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而这些恰恰是影响其城市社区融入的重要因素,需要学者就市民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行为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苗忠杰  刘丽红 《农学学报》2015,5(9):130-134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配套设施的缺乏,加上自身的弱势地位,失地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后,逐渐出现了生存危机感、身份认同困惑、社会歧视带来的自卑感、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和无助感等多种心理问题。失地农民的这种心理不适应状态,对正在进行的城市化进程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失地农民要转变观念,全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积极地融入城市生活;社区和政府应为失地农民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帮助失地农民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0.
为引导失地农民有效使用土地补偿金,并进一步完善土地补偿金发放方式,以济南城郊失地农民为样本,对城郊失地农民家庭资产选择的特征及其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并通过选项设计助推土地补偿金发放方式。结果表明:城郊失地农民家庭资产选择存在明显的"保守与冒险"并存现象;其心理机制是城郊失地农民把土地补偿金划入不同的心理账户所致,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和情绪标签对其家庭资产选择影响极为显著;通过对土地补偿金的描述方式进行选项设计,发现当土地补偿金以多账户方式发放时,失地农民低风险资产占比提高,高风险资产占比降低。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与心理、社会关系网络4个方面分析了失地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遭受到的社会排斥,理清了社会排斥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从创新制度、改造就业环境、转变观念等方面入手,缓解和消除对失地农民的社会排斥,促进失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在千山区农业部门工作多年,亲历了城郊农民生活的变化: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规模扩张使得城市功能提升和完善,也使得大量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后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在用完仅有的土地补偿费后便生活困难,只能伸手向政府求援。这不仅制约着城市化的推进,更严重地危及社会的安定。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在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南昌市和赣州市城郊失地农民非农就业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利用183份有效问卷,对城郊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失地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比较强,对希望政府帮扶政策的意愿呈多样化,其中"集中安排岗位"是最主要的意愿。提出了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岗位;多样化安排失地农民就业,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4.
在南昌市和赣州市城郊失地农民非农就业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利用183份有效问卷,对城郊失地农民的非农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失地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比较强,对希望政府帮扶政策的意愿呈多样化,其中"集中安排岗位"是最主要的意愿。提出了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对策建议:加大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失地农民非农就业的岗位;多样化安排失地农民就业,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5.
针对女性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从经济、社会和文化3个层面构建城市融合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的城市融合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目前芜湖市女性失地农民整体城市融合度低于芜湖市原住民,芜湖市失地农民尚未完成完全的城市化。经济融合程度相对较高,与芜湖市原住民差距最小,社会与文化融合程度较低,较芜湖市平均水平差距大。而就业满意度、社交范围、安置政策以及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影响女性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芜湖市制定惠及更多失地农民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下,京郊失地农民面临融入城市、获得职业并取得持续职业成长的诸多迷茫、困惑与挑战.基于就业能力培育视角,探究京郊失地农民应对就业挑战、获得职业发展的举措,有助于为大都市失地农民的城市化融入过程提供职业教育层面的应对路径借鉴:如有效政策保障和可靠补偿机制是实施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的坚实基础,丰富先进的教育资源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创造了有利条件,结构多样的首都经济为失地农民就业能力培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和空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征地规模逐日扩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基于此,从失地农民社区融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设立社会保障机制、采取措施促进就业、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等失地农民社区融入策略,为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郊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这里既是城市辐射农村的第一圈层,又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前沿阵地,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同时,这里还在管理体制、经济发展、失地农民、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是二元体制冲突最明显、城乡一体化改革最迫切的地方。这不能不引起广大理论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为保证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城郊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征用,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由于制度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和养老的土地,面临就业困难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南京市的3个失地农民聚集小区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目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归纳原因,并结合众多学者的意见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化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而失地农民走进城市、融入城市,即失地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真正内涵。但这一“市民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要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市民化的概念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失地农民市民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