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龚世扬 《农业考古》2012,(6):119-124
农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自从人类有了农业活动,农具就诞生了。从古至今,农具都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和变化,每一类农具的创制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因此,分析农具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出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了解农具变迁,探讨其规律,有利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2021,(4):30-39
先秦至汉晋时期,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原始农业逐步变迁到传统农业阶段。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演变到锄耕和犁耕,生产工具从砍伐类石质农具演变到翻土类金属农具,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技术传入当地,农作物品种变得丰富起来。乌蒙山区原始农业的变迁中存在飞速跃迁和滞后性并存以及不均衡发展等现象,这与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影响、土著族群的生产习惯及中原王朝在当地的开发经营方式有关。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乌蒙山区早期山地文明的演化。  相似文献   

3.
农具变迁是农业发展状况的表现形式之一.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江淮地区出土青铜镰的统计和考古类型学梳理、分析,对商周时期安徽的农业发展状况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时通过对比材料分析,对锯齿镰、有銎镰的地域分布及演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关于先秦时期青铜农具的研究,学术界专家学者依据出土文物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相对而言,学术界对周原地区出土的先秦青铜农具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周原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青铜农具与国内其它地区出土青铜农具的对比研究,认为周人在西周时期开始探索使用青铜农具,直到春秋时期才开始使用大型青铜农具。  相似文献   

5.
朱洪启 《古今农业》2004,7(1):28-37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资本在农业资本中的比例很低,而且分布不均.经营规模较大之富裕农户对农具投资较多,因此拥有较多的农具及役畜;经营规模较小的贫困农户则缺乏大农具及役畜,常几户合资购买、共同使用.贫困农户常向富裕农户借用农具及役畜,从而对富裕农户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  相似文献   

6.
先秦至汉晋时期贵州高原西部的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发生重大变迁,根据生产工具、技术、粮食作物品种等方面的变化,农业变迁过程可以分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商周、战国至西汉、东汉至两晋南朝时期三个阶段。造成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战国至两晋南朝时期滇人和汉人移民的两次迁徙带来先进的农具和技术,北盘江流域的原始农业进入锄耕阶段,而且出现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但是,先进农业方式没有在北盘江流域普及,当地维持了多元生计方式和农业生产模式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河北三河县出土的铁质农具河北省三河县文物保管所刘化成1988年4月,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县错桥村农民将取土中发现的铁质农具、工具、车器等送交县文保所收藏。市县文物部门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并对出土的铁器进行了整理。现将农具部分介绍如下:犁:2件。铸造,均呈“...  相似文献   

8.
农具诗产生于北宋,并且在当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规模较大的农具诗创作主要有两次,其一是孙端、梅尧臣、王安石等人的组诗创作,其二是满执中与王令的组诗创作。北宋的农具诗中,吟咏水车的数量较多,诗中描摹水车形象、突显水车功用和引发对汉阴丈人的评价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代表了农具诗的基本特点。农具诗在北宋的产生和发展,跟“宋诗”的演化、中国咏物诗的发展以及“耕读传家”文化传统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北宋的农具诗不仅推动了“宋诗”的生活化,推动了后世农具诗的发展,即使对当代农具诗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王爱民 《农业考古》2022,(4):143-152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  相似文献   

10.
中国著名农具史专家周昕著《中国农具通史》由山东科技出版社精装彩印出版发行。《中国农具通史》是在《中国农具发展史》的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中国农具发展史》出版六年来,作者对全书作了全面修订。  相似文献   

11.
以某型拖拉机和深松机为研究对象,在UG中建立拖拉机和农具的三维模型并导入ADAMS中,建立人-机-路面的虚拟样机模型,对农具质量和悬挂位置在拖拉机转向过程中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拖拉机空载和悬挂农具质量为300 kg、600 kg和900 kg的情况下,拖拉机驾驶员的联合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0.434、0.474、0.566和0.629 m·s-2;在拖拉机悬挂农具内提升臂和水平方向夹角从20°提升到45°、70 °的情况下,拖拉机驾驶员的联合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0.710、0.629和0.558 m·s-2,悬挂农具的质量越大,农具的悬挂角度越小,驾驶员的联合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越大,驾驶员越不舒服.该研究为后期的拖拉机的减振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白燕培 《农业考古》2023,(1):114-119
铁农具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而东北地区战国时期才使用铁器,在战国中后期开始大范围应用于农业中,东北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集整地起土、除草及收割于一体,以整地农具为主,亦可见收割农具及除草农具,以小型器为主,主要包括铁铲、铁锸、铁锄、铁䦆、铁耙、铁镰、铁掐刀等。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以铸造为主。从战国到汉代,铁制农具发生了一次飞跃,数量、类型多样化,分布面更广,边疆地区大量使用铁器,交流传播更频繁,铁器朝着更轻巧、更省力的方向演进,特别是铁犁铧的发明和使用,从力学原理来看,将间歇运动发展为连续运动,是农具演进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几年来,不少乡镇办的农具厂片面追求利润,纷纷转产家用电器、高档家具等产品,而农民要添置一些中小型农具却伤透了脑筋。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农具厂是生产、维修农具的企业,其根本任务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满足农民对各种中小农具的需要。当然,农具厂生产一些盈利高的民用产品并非不可,但应在做好为农服务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不可单纯为追求盈利而置社会效益于不顾,推卸服务农业的重任。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民对中小农具的需求量虽然逐年减少,但中小农具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中小农  相似文献   

14.
朱洪启 《农业考古》2008,1(1):155-160
在近代的华北农村,农具、役畜普遍缺乏,并且多集中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中。经营耕地少的小农由于生活贫困,无力购置价格较高的大型农具及役畜,而农业生产的一些环节又必须具备一些大型的专用农具,有些时候还要有牛、马、驴、骡等役畜。为了克服农具及役畜的不足,及时进行农业生产,备地农村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大型农具、役畜的共有共用关系。这种以传统农业社会为基础的、以大型农具和役畜为纽带的合作形式带有“互惠经济”的特点,它体现了农村社会的邻里关系、亲朋关系、经济关系诸多方面的习俗。  相似文献   

15.
一台奔驰-254型拖拉机配带农具作业时,发生农具提升后跳动的故障,严重时农具提升缓慢,甚至不能提升. 故障分析:奔驰-254型拖拉机的液压系统是半分置式的,农具的提升、中立、下降是靠力调节和位调节机构协调动作的.当农具提升后,如果油缸内被封闭的油液泄漏,便会出现农具跳动现象.这是因为,当油缸内的油液泄漏时,农具便下沉,而随着农具的下沉,位调节机构便起作用,使主控制阀移至提升位置,压力油进入油缸,农具又被提升.如此反复,农具跳动不止.工作一段时间后油温升高,油缸泄漏严重,便会出现不能提升或提升缓慢现象.  相似文献   

16.
商代西周有无大量使用青铜农具,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出土商周铜农具的统计,结合几批青铜农具范的出土以及一处青铜器窖藏的发现,得出商代西周已经大量生产使用青铜农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商周青铜农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录前言一、商周青铜农具的种类和型式(一)商周青铜农具资料简介(二)商周青铜农具的型式及特征(三)各型式青铜农具的演变关系及其流行的时代和区域二、商周青铜农具的使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商周青铜农具发展的两个阶段(二)商周青铜农具发展的不平衡及其原因(三)关于解释商周青铜农具少见现象的几种观点之商榷  相似文献   

18.
李健民 《农业考古》2005,(1):194-196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业就是社会经济的命脉。农具则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史前时期农具的质料为石、木、蚌、骨等。夏、商、西周时期虽己进入青铜时代,但是因为铜料珍贵,主要应用于礼器和武器的制作,青铜农具所占比例不大,农具的制作仍以传统的质料为主。西周晚期开始出现人工冶铁术。春秋时期冶铁术有所进步,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现代景观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当代景观设计大多停留在完全仿照西方国家设计风格或完全局限于传统地域文化风格层面,致使景观设计效果并不理想。在此背景下,考虑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采取优化策略,如设计中引入传统农具,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对帮助提高现代景观设计效果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将对现代景观设计中常德传统农具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明确传统农具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农具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杨冲 《农业考古》2022,(3):124-127
基于器形分析,估测西周一套青铜农具所含的青铜材料重量为1250克。根据金文提供的青铜价格线索,推测仅一套青铜农具所含的青铜材料,就需耗费西周奴隶三个月以上或自由民家庭半年以上的净收入。西周时期青铜农具性价比不高,无法在自由民阶层普及;但在奴隶主的领地内,由于青铜农具对生产力改进及土地管理的规模效应,青铜农具已经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