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88-90,160
目前洱海流域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尚不完善,存在补偿资金来源有限,补偿标准不尽合理,补偿形式单一等问题,指出政府要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责任,构建森林价值评估体系和补偿标准,拓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渠道,建立健全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法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近十年来对大理洱海流域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经验和做法的总结,提出了大理洱海流域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旨在为指导高原湖泊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之一,是人们关于保护大自然和维护生态安全的进步思想观念。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行为与意识都与旅游地生态保护息息相关。以大理洱海流域为个案,调查国内旅游者生态意识的基本情况。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利用平均数、平均方差等定量法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洱海流域国内游客生态意识普遍较高,生态意识与旅游行为吻合度较高,而生态意识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基于上述调研结论,提出有助于洱海流域旅游者生态意识形成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DEM、土地利用图、气象水文观测数据,使用SWIM模型对洱海流域产流进行了模拟,比较模拟值和观测值得到效率系数为0.49,总流量相对误差为-18%。  相似文献   

5.
6.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政府治理模式。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与“大理模式”分不开,但现阶段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执法尚不规范、审判人员的环境专业素养不高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成本较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健全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8.
采用污染系数估算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差异性统计法,对2016~2018年洱海流域16个乡镇肥料面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2016~2018年整个洱海流域TN、TP排放量、等标污染负荷量和排放强度逐年降低,TN排放量为2277.45、2071.65、1170.39 t,TP排放量为189.58、173.65、114.56 t,TN等标污染负荷量为2277.45、2071.65、1170.39 m3,TP等标污染负荷量为947.82、868.16、572.75 m3,TN排放强度为59.39、56.40、32.28 kg/km2,TP排放强度为4.95、4.71、3.38 kg/km2。各年度TN和TP排放量、等标污染负荷量以及TN和TP平均排放量、平均等标污染负荷量均以三营镇、茈碧湖镇、凤羽镇和右所镇最高(4个乡镇TN和TP平均排放总量占流域污染负荷总量的53.73%和57.87%),海东镇和大理镇污染负荷居中,其余10个乡镇污染负荷偏低。各年度TN和TP排放强度均以邓川镇最高,其次是三营...  相似文献   

9.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 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 kgN·hm-2和1472.7 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用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对洱海流域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经济增长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为17.31%,农业用地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为34.52%。(2)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政策的影响下,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之间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土地利用的作用关系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3)经济增长的变动主要受自身和建设用地冲击影响;建设用地变动的主要因素是自身;农业用地的变动主要受建设用地冲击影响;生态环境用地变动的主要因素为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严格遵循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遏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在洱海流域重点开展了加工型玫瑰生产中有机肥不同施用量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探索了洱海流域加工型玫瑰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有机肥适宜施肥量.通过连续2a试验,施用商品有机肥1000kg·667m-2,有机水溶肥150kg·667m-2,平均每株(丛)花朵数、单朵重、产量分别为207...  相似文献   

12.
洱海流域耕地氮、磷、钾养分平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洱海流域耕地的氮、磷、钾养分平衡状况进行分析,针对洱海流域氨、磷盈余量较大、钾亏缺严重的实际,提出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以保障耕地各种养分的平衡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如何在不牺牲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关键。以洱海流域水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条件,立足"最优化原理",运用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确定流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寻求流域社会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等在资源环境指标约束下的最适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平衡型增长方案是适合洱海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案,既能使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又能保证近期、中期、远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流域实际,制定重点产业、行业调整规划,优化集成流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为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面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磷污染是面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种植较优的灌水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面源污染,开展了不同灌水模式施肥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浓度变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施肥量处理下,稻田地表水中铵氮和磷酸盐浓度在施肥后1天达到峰值,7天到达最低值,之后趋于相对稳定。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峰值有滞后性且滞后2天。与常灌相比同一指标控灌浓度总体高于常灌,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同时控灌渗漏量低于常灌,使得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CVM意愿调查的洱海流域上游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洱海流域上游水源地洱源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获得洱源县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度及补偿意愿(WTA)的相关数据,并测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补偿额度。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洱源县农户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及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70%左右的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认识,农户对生态补偿认知度也较高;(2)2007—2009年间,参与了生态补偿项目的农户,一半以上对政府的补偿表示满意,42.77%的农户持不满意态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补偿资金过低和补偿中出现不公平现象;(3)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偏好主要是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在四种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下,有71.15%的农户选择了非零受偿意愿,全县农户总受偿意愿为3.248 0×108元·a-1;(4)农户的文化水平、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3个因素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收入来源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显著影响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因此提高农户的生态补偿认知度和做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是生态补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以为洱海流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巢湖流域生态经济现状及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环洱海流域蚕豆测土配方施肥有机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成效,在环洱海流域蚕豆作物上设置测土配方施肥之有机钼肥试验,研究在蚕豆各生育期补充钼肥对蚕豆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及常规施肥在蚕豆上都可达到增产增效的效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项好的技术措施,针对土壤养分丰缺情况,补充钼元素对蚕豆有显著增产效果,达到验证试验的目的,为大面积推广作出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以农业污染削减和农业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云南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其水污染控制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并从建立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洱海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陶姝 《乡村科技》2019,(9):44-45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共享经济已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共享经济与农业有机结合,将农村闲置资源如土地、农机、技术、农产品等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共享,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让农业共享经济造福农民,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基于此,本文分析农业共享经济的内涵、内容,剖析农业共享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农业共享经济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