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在当今时代,全球都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持生态平衡。扶贫减贫是我国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农业绿色减贫又是我国农村扶贫减贫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由于我国起步晚、发展经验不足,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生态保护,导致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从而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严重突出。本文以创新绿色减贫理论为支撑,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绿色减贫路径及现状,探讨新农村在新型发展模式下如何发展绿色经济、消除贫困,实现绿色减贫。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33-234
"绿色减贫"强调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贫困地区减贫相互结合,作为一种反贫困的策略。而西畴县的成功为研究我国"绿色减贫"提供了生动的实践范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近几年绿色减贫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与梳理,同时分析云南西畴县绿色减贫实践历程,提供绿色减贫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其他贫困地区脱贫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反贫困措施的有机结合,实现脱贫后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绿色发展背景,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将绿色发展背景下的扶贫开发分解为绿色减贫压力、绿色减贫状态和绿色减贫响应3个部门,选取27个指标构建绿色发展背景下扶贫开发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对西南地区贵州、云南、四川和重庆4个省市2010—2018年的绿色减贫绩效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8年西南地区4个省市的绿色减贫压力正在减缓,减贫状态和减贫响应良好,绿色减贫绩效明显上升,其中贵州省的绿色扶贫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绿色减贫”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绿色增长为基准、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实现贫困地区的减贫与振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探索出绿色减贫发展道路,充分彰显党的先进性,对谋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向全球减贫实践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冯丹萌  陈伟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1):202-206,212
论述了绿色减贫理论提出的背景及理论创新,介绍了"两山理论"的内涵,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绿色减贫的实践创新,包括生态补偿扶贫、新型能源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绿色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产业扶贫。提出了我国绿色减贫实践的启示与建议:聚焦转型发展、理念引导、脱贫奔康和公共服务,重点强化绿色性、文化性、包容性和内生性。  相似文献   

6.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生态脆弱区。本文以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研究对象,从连片区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与减贫特征两方面,分析区域贫困特征——集中表现为:生态环境恶化与贫困深化共生共存。指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转换传统减贫思路,将生态扶贫纳入大扶贫格局,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减贫相结合的道路。具体思路:在剥蚀构造中山区采取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退耕还林模式、生态移民模式;在河谷阶地采取生态经济建设的互动模式,包括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生态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的减贫问题一直备受国家关注,其中农户生计更是关注的焦点。基于西部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视角,对农户绿色生计资本提升、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产业主体的利益分配关系及相关政策展开研究,提出推进西部地区绿色生计资本提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弄拉屯是典型的峰丛岩溶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岩溶地质背景比较特殊,碳酸盐岩地层中含有泥硅质成分,微量元素含量比较丰富,为发展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弄拉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形成了"以林为主、林果结合、套种药材、综合经营"的绿色经济新格局,使昔日的穷村成为了今天的"科普文明村"和"全国小康示范屯",从而创建了一个山区经济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脱贫模式,为岩溶地区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9.
绿色减贫是当前我国的扶贫热点,当前我国的相关研究主要是针对中西部地区的绝对贫困,忽视了东部贫困地区的相对贫困,并且实证定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梳理绿色减贫的动力机制、作用机制、保障机制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建立绿色减贫指标体系,以福建省宁德市作为典型样本,对其扶贫成效进行客观评价,发现近十年宁德市绿色减贫取得巨大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并结合宁德市实际情况提出绿色减贫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梁君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74-19177
在阐述国内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治理的视角,构建了我国农村可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①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思想前提——生态文化,包括2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意识;二是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加强生态教育。②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物质保障——生态经济,包括2个方面:一是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二是树立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活方式。③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根本保障——生态制度,包括3个方面:一是落实生态政策,制定生态规划;二是健全完善生态立法和生态制度,并注重其贯穿落实;三是加强可持续减贫过程中的生态管理。通过上述机制的构建,以期在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既要在可持续减贫中注重经济开发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又要注重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扶贫是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的一种重要的绿色减贫方式。本文基于绿色发展分析了我国在生态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扶贫参与主体的生态扶贫意识淡薄、生态产业发展滞后、生态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且基础设施建设偏弱及生态扶贫监督等个方面的困境,并就如何加强生态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从着力培养和提高生态扶贫参与主体的生态扶贫意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增加财政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生态扶贫工作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地区多是贫困山区,具有生态环境差、贫困人口多、国家贫困治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特点。本文在分析退耕还林中生态减贫作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退耕还林中生态减贫作用成效的对策,旨在为充分发挥退耕还林减贫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背景下,为实现生态资源富集而贫困问题突出的湖北恩施州绿色发展,以"两山"理论指导恩施州绿色发展实践,通过对户用沼气与碳汇林项目的调研,探讨恩施州清洁发展机制的状况与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优化;以户用沼气与碳汇林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强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能力建设,优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入更多的资源要素参与绿色减贫。  相似文献   

14.
2020年,根据我国2010年标准定义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仍然会长期存在。下一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是推进可持续性减贫,缓解相对贫困。生态补偿脱贫是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可持续减贫大背景下,生态补偿减贫是有效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和路径。本文基于生态补偿视角,对生态补偿缓解相对贫困的作用和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生态补偿战略和政策,以期实现贫困地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曾经被宣布‘死亡’的弄拉又活回来了。"一步紧着一步沿着千级步道登临绝顶,李华安环顾群山巍巍,迎着习习山风,双手叉腰,吁吁的粗气将感慨一个字一个字往外喘。弄拉,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是李华安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地方。弄拉曾经和许许多多山旮旯一样,被看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因此,千千万万个像弄拉这样的山旮旯,在某种程度上贫困被视为"宿命"。为了摆脱贫困,数以万计的人选择举家搬迁,无奈离开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莽莽大山,期望由此脱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不同拉枝角度对'宫崎短枝富士'树体生长、果实品质和质地的影响,为燕山地区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适宜拉枝角度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以SH6矮化中间砧'宫崎短枝富士'2a生树为试材,设置90°、105°、120°、135°4个拉枝角度,经过3a连续拉枝处理,调查结果期树体生长量、成花率、果实品质,并结合TPA法测定果...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129-130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的提出刮起了互联网与各传统行业融合的浪潮,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也卷入到这次浪潮中。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社区农业APP模式相应而生,它的应用推广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减贫。采用查阅资料法、统计概括法等研究方法和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社区农业APP减贫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提出了社区农业APP减贫的几种模式,为社区农业APP减贫模式的发展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扶贫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工程活动。本文从社会工程视域出发,回顾了鄂尔多斯生态扶贫经历的多生态破坏少生产发展、有生态建设少生态扶贫以及优化生态促进减贫3个阶段,并从社会模式设计的规律、价值和情境维度对其进行了评价;同时对实现全面脱贫、进入后扶贫时代后的返贫、贫富差距扩大和满足人民美好需要等方面进行了思考,并立足于地方实际,提出精准发展、内生发展、长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省际边缘区"边缘-贫困"的经济特性使其整个精准扶贫战略的难点区域,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攻坚难度大。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的收入问题,对生态环境保护应更为关注。绿色发展理念为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河南省南阳市的分析发现省际边缘区精准扶贫中存在识别困难、区域竞争、认识不够、产业缺乏以及资金匮乏等问题,提出要提高生态扶贫参与意识,绿色扶贫环境构建;实现区域的统筹协调,共同推进区域减贫;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牢记坚守生态底线,避免陷入"资源枯竭型贫困"陷阱。  相似文献   

20.
结合"两山"理论和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了绿色发展模式评价模型,α为"经济山"对于"生态山"的竞争抑制系数,β为"生态山"对于"经济山"的竞争抑制系数,当αβ时为灰度绿色发展模式,当αβ时为浅度绿色发展模式,当α=β时为深度绿色发展模式。通过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再结合陕南绿色发展模式得出结论,西安、铜川、汉中、商洛市为灰度绿色发展模式;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榆林、安康市为浅度绿色发展模式;没有城市为深度绿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