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鹅副黏病毒病属于一种烈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的鹅都可发生本病,尤以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养殖风险。但是鹅副黏病毒抵抗力不强,容易被日光、干燥及腐败所杀死,只要及时预防就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本文结合工作经验及前人文献参考,总结了鹅副黏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4.
5.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以拉灰白色稀便、出现肠道黏膜溃疡或痂块为特征的鹅急性传染病.各种日龄的鹅均易感染发病,尤以30~60日龄多见.幼鹅发病多与孵化室、育雏室未严格消毒有关,特别是在孵化室育雏的雏鹅发病较多.发病率为10%~60%,病死率为30%~80%.主要症状:精神委顿,无力,常蹲地,不食或少食,饮水增加.拉灰白色稀便,后期拉水样血便和绿色稀便等.少数鹅后期有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养禽业的发展,一些常见病、易发病严重影响到养殖业健康生产,给养禽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就鹅副黏病毒病的防治技术报道如下: 鹅副黏病毒是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对鹅危害较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是目前鹅病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8.
一、临床症状发病鹅精神不振、无力、少食或不食、饮水增多、腹泻,粪便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由白色变为黄色、暗红色、绿色,1~2天出现瘫痪状态;发病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部分病鹅出现张嘴呼吸、翅膀下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症状发病鹅精神不振、无力、少食或不食、饮水增多、腹泻,粪便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由白色变为黄色、暗红色、绿色,1~2天出现瘫痪状态;发病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部分病鹅出现张嘴呼吸、翅膀下垂、站立不稳、左右摇晃、扎堆等症状。种鹅感染后,产蛋率迅速下降,幅度可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0.
13.
鹅副粘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副粘病毒病(GPM)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新的流行特点的疾病。该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Avian Paramyxovirus-1,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国内于1997年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教授和扬州大学王永昆教授等发现。2007年春季,辽宁省铁岭市某些养鹅场发生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阐述本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鹅副粘病毒病(GMP)是由禽Ⅰ型副粘病毒(APMV-1)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对养鹅业危害极大。该文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几个方面对鹅副粘病毒病(GMP)作出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1流行病学调查
病鹅精神萎顿,少食或不食,排灰白色或绿色黏液样稀便,有时呈喷射状;流鼻涕,呼吸困难;多出现神经症状,也有突然发病死亡的,病程1-8d。日龄小则往往病情急剧,少数耐过鹅会出现歪头,扭脖,生长不良。病死鹅口鼻流出较臭的液体,提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1流行病学调查 病鹅精神萎顿,少食或不食,排灰白色或绿色黏液样稀便,有时呈喷射状;流鼻涕,呼吸困难;多出现神经症状,也有突然发病死亡的,病程1~8d.日龄小则往往病情急剧,少数耐过鹅会出现歪头,扭脖,生长不良.病死鹅口鼻流出较臭的液体,提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7.
18.
19.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原是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的鹅副粘病毒,各个品种的鹅都具有易感性。发病最小日龄3日龄,最大日龄可达300日龄,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是1997年以来在我国新发生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给鹅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感染60日龄以下雏鹅,尤以15日龄以下雏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流行于春季和夏季,各个品种的鹅均具有易感性,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随着日龄的增长,易感性有所下降,为了研究鹅副粘病毒病的致病机理、免疫机理以及特异性的诊断和防治,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在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流行病学、病理变化的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